劉曉茜

摘要:宮崎駿是著名日本動畫制作人、導演及編劇,宮崎駿所創作的動畫電影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宮崎駿動畫電影表達了豐富多樣的題材,畫面精致優美,角色形象深入人心,故事發人深省,音樂優美動聽。宮崎駿動畫電影雖然出自日本動畫人之手,但是其影片中卻融合了多重文化。本文從宮崎駿及宮崎駿動畫電影入手,嘗試從動畫電影題材與元素、角色形象、自然與機械、視覺與音樂等角度分析宮崎駿動畫電影中多重文化融合的現象,并分析其帶來的啟示。研究宮崎駿動畫電影多重文化融合的現象與啟示,可以在同類或類似的藝術實踐和創作中進行借鑒,具有一定的實際啟發意義。
關鍵詞:宮崎駿;動畫電影;多重文化;融合
日本動畫家宮崎駿先生創作的動畫電影(以下簡稱“宮崎駿動畫電影”)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他所創作的動畫電影題材豐富、打動人心。宮崎駿動畫電影有著其獨特的風格,盡管宮崎駿先生是日本人,但是其動畫電影作品卻不僅限于日本文化的體現,而是在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中融入了多重文化,無論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還是各種主題文化的融合,都協調自然地成為其動畫電影中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研究宮崎駿動畫電影在多重文化融合中的現象,可以對動畫電影的創作形成啟示與啟發,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和價值。
一、宮崎駿動畫電影概述
宮崎駿是著名的日本動畫師、動畫制作人、漫畫家、動畫導演及動畫編劇。宮崎駿1941年出生于日本東京,1963年進入日本東映動畫公司,開始從事動畫師工作。宮崎駿自1979年創作了自己的首部動畫電影《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之后,創作了多部極具影響力的動畫電影,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宮崎駿動畫電影中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成為經典,宮崎駿導演和編劇的作品也獲得了諸多獎項,[1]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喜愛。
宮崎駿創作的動畫電影幾乎每一部都可以稱為其代表作,他的動畫電影在精致優美的畫面之中傳播表達著自然、人性、生活、神話、幻想等各種豐富多樣的主題,既是視覺與聽覺的享受,又是心靈的旅行。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并且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而忠實的觀眾基礎。
二、多重文化融合的現象
宮崎駿動畫電影以細膩美好的畫面、打動人心的故事征服了觀眾,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為大眾所接受和熱愛,可以說這是內涵與其動畫電影之中多重文化融合的體現。分析其動畫電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到宮崎駿動畫電影中多重文化的融合。
(一)題材與元素的文化融合
宮崎駿動畫電影題材豐富多樣,在題材的選取上可以觀察到其多重文化融合的現象。宮崎駿本人生于日本并成長于日本,他所處的環境是典型的亞洲東方文化,但宮崎駿所創作的動畫電影的題材卻不僅限于傳統的日本文化、東方文化,他的動畫電影題材與元素中不乏西方和歐洲文化的出現。
《天空之城》是一部充滿了多重文化融合特征的動畫電影?!短炜罩恰返膭撟魇菍m崎駿在《修那的旅行》基礎之上改編而成的,《修那的旅行》是一部以西藏民間傳說為原型的繪本。[2]在改編后的《天空之城》動畫電影中,可以看到故事中的環境與年代基本上設置在了歐洲工業革命時期。影片中,可以看到故事中的建筑、街道、工廠、飛行器、房屋、陳設、服裝、帽飾等環境與細節,均帶有濃濃的歐洲文化特征,仿佛置身于工業革命時期歐洲的某個小鎮之上。這樣的環境設定與最開始的繪本中的西藏文化顯然是截然不同的,西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動畫電影的整體視覺風格中,卻體現的是典型的歐洲文化,這無疑是多重文化融合的表現之一。在題材與電影環境中將不同的多重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非但絲毫不顯突兀,反而獨具特色,故事的神秘與獨特背景環境的有機結合,使《天空之城》帶給觀影者獨特的感受與體驗。
宮崎駿執導的《哈爾的移動城堡》改編自英國兒童小說家戴安娜·W.瓊斯的《魔法師哈威爾與火之惡魔》。[3]故事的女主人公叫作蘇菲,故事發生在歐洲的一個小鎮上,蘇菲因為受到荒野女巫的詛咒而變老,在遇到移動城堡和哈爾之后,用她的善良和堅韌救贖了哈爾、火之惡魔和蘇菲自己。整篇故事充滿著濃濃的歐洲特色,蘇菲出身于一家帽子店,禮帽是歐洲女性服飾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蘇菲、哈爾與劇中女性人物的穿著打扮,蘇菲所生活的房子、街道、城市、國家的宮殿等元素,都表現著濃濃的歐洲風情。而動畫電影的導演宮崎駿,本身是生活在東方儒家文化的背景之下,導演自身的文化背景與歐洲文化相去甚遠,但是宮崎駿在創作這部動畫電影時,卻將故事的歐洲文化進行了很好的展現,這與導演的自身文化即是一種在創作之中的內化和融合。
(二)角色形象的文化融合
宮崎駿執導編劇的動畫電影角色形象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無論電影題材是來源于東方文化還是來源于西方文化,無論主人公及劇中角色是歐洲人還是亞洲人,在宮崎駿的創作中,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共性。從現實角度來說,歐洲人種與亞洲人種在外貌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從面部特征上來講,歐洲人頭型與亞洲人的不同,歐洲人的五官十分立體,歐洲人大部分都有著較為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窩,面部輪廓特色鮮明。亞洲人則更多的是面部缺少棱角,鼻梁不是十分高挺突出,面部五官整體給人的感覺缺少立體感,更加趨于平面化柔和化。觀察在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角色形象可以發現,在宮崎駿歐洲題材的動畫電影中,人物角色并沒有十分鮮明的西方與歐洲人的典型外貌,如《天空之城》《哈爾的移動城堡》和《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主人公,都是十分清新脫俗、面容秀麗的女性少女形象。這些美麗清秀的少女角色形象,在畫面中直接呈現的是非常簡潔的面部輪廓,并沒有帶有強烈特點的歐洲西方人的外貌特征。這樣的形象在觀眾觀看的體驗中,如果不是動畫電影中場景周邊環境的提示,倘若不加以分辨,甚至可以直接認為角色人物是東方亞洲人的形象也無可厚非。
東西方不同的臉譜特征,在歷史長期的演變中,已經不僅僅是面部特征的表現,在臉譜特征符號化的背后更是代表著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由此可見,作為動畫電影中最為重要的角色形象設計,宮崎駿動畫電影將其呈現出來的,仍然是文化融合下的獨特風格。在動畫電影實際的精美精致畫風中,弱化了西方歐洲人與東方亞洲人的典型特征,將二者融合為一種宮崎駿式的角色形象風格來展現,使用非常概括簡潔的手法表現了人物角色形象的顯著特點。在這種融合下的人物角色形象,帶給觀影者易于接受的、極為深刻的印象以及平實親切、理想而美好的體驗,這樣的角色形象融合設計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三)自然與機械的文化融合
宮崎駿動畫電影表現的題材非常廣泛,但是在其動畫電影中,通常都可以見到自然與機械的呈現。自然的主題是追求天然、追求自然而成的,機械的主題是追求工業、追求制造而成的,這二者原本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文化體系,然而在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中,卻屢屢展現了這二者的和諧統一。
《風之谷》是一部展現人類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動畫電影。主人公娜烏西卡所在的國度因為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不適合于人類繼續生存,因而整個國度移居到了風之谷,這里因為風的存在,可以為人們提供適宜生存的環境。這部電影中對于自然的敬畏、對于人類的控訴,十分鮮明地表達了宮崎駿對于大自然的熱愛與追求。在影片中,即使是被污染的環境,表現得仍然十分具有美感,讓人體驗到一種詭異、神秘、空靈、純凈的復合感受,對于自然文化的體現極具特色。在這部動畫電影中,娜烏西卡所騎行的飛行器、乘載人數眾多的大飛艇、娜烏西卡在影片中參加各種戰斗時的武器,都非常鮮明地表現著人類文明發展下的機械文化?!讹L之谷》呈現出來的這些人造物品的高科技、先進性,都與自然文化背景的主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二者在影片中卻又是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兩個截然相反的文化理念,在這部電影中得到了融合統一,恰好極具戲劇性地表達了動畫電影的沖突與主旨。
《天空之城》同樣亦是自然與機械的融合。在這部電影中,主人公希達是天空之城拉普達的皇族后人,承擔著整個天空之城的責任與信仰,并守護著天空之城飛行石的秘密。最終電影的結局中,天空之城無論科技有多么發達,始終還是回歸到自然的本質狀態中。從電影開篇的風車,慢慢進化到成片的機械風車,慢慢到拉普達飛在天空之中,再到后來天空之城中巨大的機器人,無疑都在表現人類科技進化的機械文化觀。而電影片尾中,回歸本源的拉普達,只是一棵帶有巨大樹冠的可以漂浮在空中的大樹,又在強烈地表達著追求自然本真的文化精神。影片中,自然與機械的文化融合所傳達出來的反差與戲劇沖突,都在不斷地給人以警醒和提示,讓觀影者陷入極具感慨的思考之中。因此,這樣的融合不僅僅是反差美與和諧美的統一,更是宮崎駿動畫電影的最為特別的特色所在。
(四)視覺與音樂的文化融合
宮崎駿動畫電影在視覺表現中已經形成了自身的風格,他的電影視覺呈現已經形成了其獨特的視覺文化。宮崎駿的動畫更為特別的是,在被大眾普遍認可的視覺文化之外,也形成了與視覺文化融為一體的音樂文化。宮崎駿動畫電影的大部分音樂制作都由音樂人久石讓來擔綱完成,久石讓為宮崎駿動畫電影所制作的音樂,被觀眾的接受和喜愛程度已經形成了具有符號意義的音樂文化。例如《天空之城》的主題曲《君をのせて》不僅在動畫電影中有純音樂的展現,更是在片尾由井上杏美進行了極為大氣、深情的歌唱演繹,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天空之城》主題曲被廣泛地應用于電影之外的諸多領域的音樂表現之中。此外,《幽靈公主》《千與千尋》《風之谷》《龍貓》等作品中的音樂均成為每部動畫電影不可分割的經典與代表的一部分。其音樂文化的形成還體現在宮崎駿動畫電影專場音樂會的舉辦,此時音樂的呈現是表現的主體,而在樂隊背后視頻播放的動畫電影畫面則是與音樂融合的視覺配合。因此,宮崎駿動畫電影所形成的視覺與音樂文化的融合,已經互相滲透并且可以互相轉化為彼此的主體。
三、多重文化融合的啟示
(一)電影受眾群體易形成價值認同
多重文化在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相互融合,可以使其動畫電影的受眾群體形成更加廣泛的內在認同,從而進一步形成對其電影內在價值的認同。宮崎駿動畫電影在題材與元素、動畫角色形象、自然與機械、視覺與音樂等多個維度呈現出了多重文化的融合,并且巧妙地將多重文化之間的差異或間隔有機地協調統一,由此在不同群體之間的接受度更高,更加容易讓觀影者沉浸于作品而不顯得突兀,與此同時又呈現了宮崎駿動畫電影獨特的風格,增加了受眾群體對于作品的思考及熱愛,最終形成了極為具有價值的內在認同與肯定。
(二)不同文化間傳播的便捷性
宮崎駿動畫電影來自于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其動畫電影在各個傳播維度均有著其傳播影響力的需求。宮崎駿動畫電影在日本以外地區的傳播過程中,將會更多地面臨國際化的需求,而在日本本土內,則面臨本土化的需求。因此多重文化的融合,使得其傳播性具有了極大的優勢,無論是動畫電影的本土化還是國際化,都能夠展現其包容的特點,具有很大的傳播便捷性。
四、結束語
宮崎駿動畫電影題材廣泛,文化背景豐富,其中蘊含的多重文化相互融合是自然而協調統一的,無論是在題材與元素的融合、角色形象的文化融合、自然與機械文化的融合,還是視覺與音樂的文化融合,都在動畫電影的內在涵蓋蘊含著。多重文化的融合也使得宮崎駿動畫電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實際播映中,都為其動畫電影的價值認同和在不同文化區域間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優勢。對于宮崎駿動畫電影多重文化融合的研究,可以為同類形式的藝術實踐與創作帶來新的啟示與啟發,并最終推動新的風格的形成與藝術形式和內涵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宮崎駿[EB/OL].[2019-12-5].https://baike.baidu.com/item/宮崎駿/133239?fr=aladdin.
[2] 百度百科.天空之城[EB/OL].[2019-12-5].https://baike.baidu.com/item/天空之城/6298.
[3] 百度百科.哈爾的移動城堡[EB/OL].[2019-12-5].https://baike.baidu.com/item/哈爾的移動城堡/520539?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