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章申(中國國家博物館原館長):馬碩山的畫瓷作品,有青花、釉里紅,還有各種高溫色釉,他都把握得恰到好處。其在瓷器呈現的畫面既體現了寫意精神,又充分彰顯了陶瓷繪畫自身的風骨與語言。這可能與他生長在瓷都淄博有關,從小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很多年過去了,許多畫家都不再在瓷器上作畫了,碩山卻堅持了下來,并不斷地探索、研究,而且越畫越好,畫瓷已成為他寫意畫的一大亮點。
郎紹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碩山今年60歲,正處于傳統書畫家藝術創作的高峰期。他將傳統書畫的氣度與筆法化為內在營養,用之于瓷繪創作,他所做的是一種文化結合,這得益于他的藝術基礎,得益于他的藝術天分,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他對于瓷上繪畫已經頗有所得,形成了個性突出的風格:造型單純而質樸、釉色鮮艷而深厚,含傳統意味同時又有現代氣息,那筆墨游動在弧面上的美感,讓人不由得體會到“圓轉如意成錦繡”的詩意境界。
姜寶林(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近期,碩山又把他的一批新作發給我看,作品較之十年之前又有了較大的提升,他對高溫色釉及色料的運用更加自如,不僅是對中國畫筆墨原型的移植,也巧妙地將釉色的窯變與寫意相結合,生成了在中國畫中難以出現的藝術語言。更可貴的是,碩山保留了中國畫的書寫性,其作品呈現出一種中國畫獨有的文人意趣。
賈德江(美術評論家、美術出版人):從20世紀90年代初始,深受齊魯文化及家族影響的馬碩山,便開始了紙上“青花題材”的挖掘、開拓與創作。他憑借多年積累的傳統筆墨功力和對傳統文人畫精神的認知,極具才華和智慧地將一組組青花器物置于古色古香的老屋之中,讓這些形制各異的插花瓷瓶、瓷罐,與明清八仙桌、太師椅、書案、茶具、古舊木門、雕花窗格等相結合,并在充分發揮傳統水墨寫意技法的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吸納西方靜物畫的理念,融合現代平面構成的手法,類似于古人的“清供”作品并“出舊闡新”,既有一種懷舊的意味,又飽含人文理想。
馮令剛(國家文物局政策研究處處長):馬碩山性情憨厚樸拙,在繪瓷上頗有工匠精神。寫意花鳥畫有一種文人韻致,他始終將書寫性貫穿于花鳥畫創作和繪瓷作品。他取法徐渭、八大山人、陳淳、居巢、浦華、吳昌碩及近代寫意花鳥畫諸家。這種傳統書寫性的用筆和當代圖像構成結合的造型手法以及空間上奇異的置陳布勢,讓馬碩山繪瓷中的筆、釉料的表現方法和空間形式奪人眼目,令人為之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