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虹
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促進了全球化的進程,學好國際通用語言之一的英語,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差距隨著高中學科難度的增加和學習內容的加深而進一步擴大,他們的價值取向也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大班教學的“一刀切”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不同的英語學習需求,難以提高其英語水平。因此,自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起,在我國許多地區,小班教學逐步取代大班教學,成為英語教學的主要形式。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 年7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在落實“雙減”工作中,校內減負提質是根本之策,高中階段的減負也顯得尤其重要,首要的便是提高作業管理水平。這就要求“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分層設計作業”“布置彈性化、個性化作業”“克服機械化、無效性作業”,從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大幅提升。
英語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有效途徑,為教師了解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了保障。高中生由于學習習慣、基礎條件、語言的敏感度及受教育的具體情況不同,各方面都存在差異,形成了學習效果的不同層次。單一、呆板的傳統英語作業布置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不同層次高中生的學習需求,難以激發其完成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如何分層布置英語作業,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鞏固所學知識并提高自我價值,已成為“雙減”政策下高中英語小班教學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以美國學者為主的研究人員率先對小班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小班教學是美國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課題,許多州都開展了小班教學實驗或者推行了與此相關的計劃,其中以威斯康辛州公共教學部門1996 年進行的為期五年的SAGE 研究及田納西州的STAR 實驗最為權威、最具說服力,其研究理論實證性強、科學嚴謹,并從班級規模、師資分配等角度將實驗方法與統計分析相結合進行論證,指出由于小班教學班級規模小、學生人數少,教師對每位學生的關注增加,有助于進一步了解其學習特點和學習風格,幫助其克服課堂上的問題行為,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由于學生人數減少,教師維持課堂紀律、批改課后作業的任務量大幅減少,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教學熱情增強,教學中的無力感和沮喪感降低(郭春燕2005)。我國的小班教學研究側重小班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目標及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理論性研究,基本上都認為小班教學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促進其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張倩、周浩暉、李子建(2013)認為小班教學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意發展、學業成績改善,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及整體教育公平帶來了積極、多元的成效。周媛媛(2019)提出實施小班教學有利于師生關系的融洽和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小班教學的研究較多,科學性、實踐性強。但是,現有研究大多集中于課堂教學,對課后作業的研究不夠深入,尤其將小班教學與作業分層布置相結合的研究少之又少。
在英語作業的分層布置研究中,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傳統的作業布置存在很大的問題,不能促進每一位學生的英語學習進步。李鳳善(2018)指出,教師的作業設計缺少層次感,導致作業對學生不具有實用性。很多教師采用“題海戰術”,不僅無法激發學習好的學生的鉆研欲望,還會讓學習主動性較差的學生感到厭倦。裘葵能(2011)指出許多學生英語作業的完成質量不高、無視作業批改反饋、很少反思作業中的錯題?!半p減”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中小學的作業量,增強了學生自我管理作業的能力,緩解了他們的焦慮情緒(寧本濤、楊柳2022)。作業的分層布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滿足了他們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在減輕單一化作業帶來的學習負擔、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質量的同時,促進了教學模式的創新,使課堂教學更有效了。吳翠萍(2022)認為分層作業布置有效促進了初中英語的分層教學,讓學生真正輕負、高效地學習。徐莉華(2022)指出,分層作業布置是初中英語課業改革的有效措施,在因材施教的同時因材布置作業。鄭曉榕(2022)認為作業分層設計是有針對性的設計,尊重了高中生的差異,也滿足了其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
綜上所述,有關作業分層布置的研究集中于小學和初中階段,對于高中階段英語作業分層布置的研究較少,且很少有人全面地研究作業分層布置。作業分層布置的研究體系還處于逐步完善的過程中。
下面立足“雙減”政策,在小班教學條件下探索作業分層布置的有效方式和方法,通過精心設計英語課堂教學的分層和課后英語作業的分層,提高高中英語的作業質量和效果,期望能夠解決大班教學的課堂教學和作業布置模式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愿望的問題,并盡可能多地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英語學習能動性,在減輕作業壓力的同時幫助其緩解英語學習的焦慮情緒、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從而達到提高高中英語教學整體效率的目的。
在“雙減”政策下,要在高中小班教學中實現有效的作業分層布置,就需要設計有效的小班教學的課堂模式。課堂模式的設計要充分體現“雙減”的指導思想及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小班教學的優勢,做到以下三點:一個主體,“雙減”政策下小班教學的英語課堂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兩個分層,課堂教學活動的分層和課后作業的分層;三個關注,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關注師生的互動過程,關注作業的相互交流。
教師設計有關學生學習成績和英語學業優缺點的調查問卷,作為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分組及課后分層布置作業的依據之一。
比如,詢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又如,將英語學習分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每一方面被分為五個等級并相應地賦予1—5分,請學生根據實際情況給自己打分。之后,教師根據調查問卷及對學生表現的觀察將其提前分組。因為是小班教學,一個班的學生人數為25 人左右,一般不會超過30 人。在分組時,每組以4 人為最佳,最多不超過5 人。分組遵循男女搭配、課堂表現力的強弱搭配、英語學習成績的優劣搭配及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互補搭配相結合的原則。每個小組要保證有一位優等生、一位中等生和一位“后進生”。
將教學過程設計為兩個維度,其中一個維度是學習過程,另一個維度是學習時間。學生的學習過程分為互助預習、分層課堂活動和分層作業。學生的學習時間可以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
在預習階段,教師幫助學生通過信息搜集和“頭腦風暴”進行自主預習。信息搜集主要用于課前,包括對即將學習的課程內容的背景知識、相關作者信息等的查閱和對有礙理解的陌生詞組的理解、掌握等,是對即將學習課程內容的整體、粗略的了解。“頭腦風暴”主要用于課中,鼓勵學生討論其在課前收集的有關課題的信息。這種討論、交流可以在組內進行,也可以在各個小組間進行。在同伴的信息互換中,學生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激發對課題的興趣和思考。
分層課堂活動分為組內合作的課堂學習階段和組間分享的課堂學習階段。在組內合作的課堂學習階段,教師幫助學生有選擇性地使用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同伴互助、尋求幫助等策略。在組間分享的課堂學習階段,教師幫助學生有選擇性地使用同伴評價、尋求幫助等策略。以上策略同樣可以成為教學活動的步驟。在各種學習策略的幫助下,不同難度的任務由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主導完成,做到課堂教學任務的分層,從而降低學生在課堂上因不能完成任務而產生的學習焦慮感或因任務太簡單而產生的倦怠感,滿足不同層級的學生對學習成就的體驗。
在作業的分層完成階段,主要會使用兩種策略:自我校訂和尋求幫助。不同層級的學生獨立完成相應難度的作業,如果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困難,可以向教師或同伴尋求幫助。分層作業應由教師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嚴格地選擇或設計。
1.課前
以閱讀課為例。課前,通常是前一天,教師布置需要閱讀的文章讓學生提前預習并思考相關問題,搜集信息。閱讀中要思考的相關問題按照難度被分為三個等級:難、較難和較容易。根據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學生的發展分為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因此,每一個等級的問題的難度應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為每個層級的學生提供帶有一定難度但又不會超越其可能發展水平的內容。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夠從一個“最近發展區”跨越到下一個“最近發展區”,不斷地進步、發展。
2.課中
教師先利用“頭腦風暴”這一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對課前預習時搜集的信息進行總結和梳理,引出課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并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探究等形式分層回答閱讀問題。其間,教師作為督導者和協助者對學生的活動進行監督并對其遇到的困難給予引導和幫助。當學生的組內學習活動基本結束時,教師邀請各組學生代表以回答問題、發表演說、介紹成果等方式與其他各組學生分享學習成果并接受教師和同伴的評價。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讓每個組不同性別、不同層級的學生都有機會思考、討論、發言和評價,從而通過任務的分層促進不同層級的學生在完成各自任務的同時都獲得學習的滿足感并取得相應的進步。
3.課后
教師認真反思教學過程及效果,依據課堂上學生的實際學習表現情況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對當天的作業進行分層布置,可將作業分為初、中、高三個等級,要求各個層級的學生獨立完成相應的作業。例如,在閱讀課后,初級作業可以是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和閱讀理解一篇與主題內容相關的、難度為1—2 顆星的文章(文章難度由低到高為1—5 顆星),以幫助學生復習并熟悉所學課文,進行課外拓展訓練;中級作業可以是文章情節、人物性格特點分析等題型和閱讀理解一篇與主題內容相關的、難度為3—4 顆星的文章;高級作業可以是“對比分析”“讀后感悟”等題型和閱讀理解一篇與主題內容相關的、難度為5 顆星的“閱讀理解”文章。作業完成后教師及時給予反饋與評價。若低層級的學生有意愿做較高層級的作業,教師應給予鼓勵和指導。隨著學習時間的推移和學生知識的積累,每個層級作業的難度應相應地增加,即隨著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發展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
高中小班英語作業的分層布置應關注以下幾點:(1)應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充分了解學生所在的層級,并且判斷學生所處層級的方式方法應多樣化,避免個別學生因為羞愧或過度自謙等無法準確地在問卷中體現出其真正所處的“最近發展區”;(2)作業的分層布置應和英語教學活動的分層組織緊密關聯,以達到讓作業成為教學的補充和鞏固知識的目的;(3)分層作業應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進行設計和布置,使其在最大限度上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4)教師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的反饋應具體且及時,幫助學生及時改正錯誤、深入思考、解決問題,以促使其不斷進步。
“雙減”政策極大地還原了教育的本質,讓課堂教學回歸到教育的初衷,促進了教育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促進學校教育在教學質量和教學效能上的“雙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高中英語作業的分層布置不僅遵循了教育規律和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落實了國家的“雙減”政策,還促進了高中英語教學的進步。以小班為單位的教學組織形式為高中英語作業分層布置提供了更便利的環境。因此,通過系列英語教學活動,能夠提高高中英語的作業質量和效果,基本能夠解決大班教學的課堂教學和作業布置模式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愿望的問題,并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能動性,在減輕作業壓力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最終促進高中英語教學整體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