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萍
課程思政指在非思政專業課程中貫穿思想價值引領的主線,發揮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它是“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徑”(肖瓊、黃國文2021)。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語言學科,與課程思政相結合能極大地發揮其學科優勢和育人功能。
梅德明(2020)強調“英語教育應以德育為魂、能力為中、基礎為先、創新為上,英語課程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活動為載體,通過發展他們的核心素養,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和推動者”。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承擔著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育部2020)。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價值塑造、知識傳遞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梅德明2020)。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增強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具備多元思維,開闊國際視野,健康成長,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仍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主,側重對詞匯、語法等基礎語言知識的理解和積累,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語篇育人價值的挖掘。
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牛津譯林版(2020 年)高中英語教材中的許多語篇都具有極大的育人價值,各單元主題語境的設立、語篇的選擇、課后活動的安排等,為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提供了有利條件。下面,以必修三Unit 4 Reading 板塊的文章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 Nobel Prize 為例,探索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發揮課程育人價值,凸顯學科特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要想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傳達思政理念,教師就應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認真備課。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教師遵循課程思政理念,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首先,培養學生閱讀并理解新聞報道類文章及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其次,使學生能夠通過仔細閱讀文章內容,分析、總結科學家屠呦呦的科學精神與優秀品質。
再次,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醫藥學對世界醫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樹立中國文化自信。
最后,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屠呦呦的科學精神與優秀品質,思考作為高中生應如何實現自身價值,從而培養其思維品質、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在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搜集各國科學家的圖片及他們對世界作出重要貢獻的信息。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組織開展Guessing game 活動,讓學生猜測與相關貢獻相匹配的科學家是誰,從而引出本堂課新聞報道的主人公——屠呦呦,為接下來閱讀教學的開展作好鋪墊。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讀前環節,教師要注意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其以良好的狀態投入對語篇的探索,挖掘蘊含在語篇中的文化、思政元素(郭煒、李燕2020)。
主題語境不僅規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部2020)?!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以主題意義為引領,通過創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語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點,基于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整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學習與發展,將特定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建立密切關聯,鼓勵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開展對語言、意義和文化內涵的探究,特別是通過對不同觀點的討論,提高學生的鑒別和評判能力(教育部2020)。
在本堂課的讀中階段,教師基于主題意義探究,設計了三個層層遞進且聯系緊密的環節,即Reading for structure、Reading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Reading for appreciating,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由淺入深的閱讀。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新聞報道類語篇的結構特征,屠呦呦的生平經歷,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以及此過程中體現出的她的科學精神與優秀品質,同時引導他們加強對中國傳統醫藥學的認識與理解,增強其中國文化自信。
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教育部2020)。在讀中環節,教師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引導他們了解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這一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以及屠呦呦本人及其團隊為全球瘧疾防治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同時,大力弘揚中國傳統中醫藥學文化,培養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引導其樹立中國文化自信。
另外,教師還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感受中國傳統醫藥學在國際醫學領域扮演的重要角色,從而進一步增強其中國文化自信,激發其進一步探索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和決心,真正實現英語課程立德樹人的目標。
在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理解細節信息后,教師引導他們欣賞新聞報道類文章的語篇特色,分析大量數字描寫的意義,剖析屠呦呦的科學精神與優秀品質,從而培養其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維品質。
讀中環節教學活動的開展基于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側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凸顯了英語學科的育人功能。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活動,深度貫徹立德樹人宗旨,將課程思政理念與學科教學進行了深度、有效的融合。
語言能力指在社會語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它是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教育部2020),也是學生未來適應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之一。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落實課程思政。
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屠呦呦的相關事跡,教師呈現她榮獲“感動中國人物”稱號及共和國勛章的畫面。在學生充分聽、說、讀、看的基礎上,教師設計寫頒獎詞的活動,一方面深化其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培養其概括能力;另一方面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墩n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應以德育為魂……注重在發展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學習、理解和鑒賞中外優秀文化,培育中國情懷,堅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部2020)。此教學環節契合《課程標準》的以上要求,體現了英語學科的特色。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用英語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中國情懷,提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跨文化能力等,將學科特色發揮到了極致(孫有中2020)。
在讀后環節,教師在緊扣文章內容的同時融合課外的相關內容,借助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相關內容的延伸,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維和流利表達,培養愛國情懷和中國文化自信,以及多元思維意識、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課堂教學最終要回歸學生,與現實生活接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課程的育人價值。在課堂的最后,教師讓學生聯系自身實際,展開小組討論,談論自己作為高中生如何踐行屠呦呦的科學精神與優秀品質,對自己、社區乃至世界產生積極影響和作出重要貢獻,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當前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學習中不怕艱苦、持之以恒,在社區做志愿者等。這一活動真正體現了課程思政和立德樹人,凸顯了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
在讀后環節,教師通過具有綜合性、關聯性特點的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表達個人觀點和情感態度,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其人生閱歷和思維方式,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到知行合一。
近年來,隨著國際地位的提升,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全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其中就包括中國傳統醫藥學文化。因此,將課程思政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相結合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本堂課基于英語學科的獨特優勢,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立足文本,通過讀前、讀中、讀后三個環節多維度、形式多樣的活動設計,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帶領學生深度挖掘語篇的育人價值,讓他們深度了解了中國科學家在醫療領域為世界作出的重大貢獻,引導他們積極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樹立中國文化自信并培養民族自豪感,充分發揮了英語學科優勢和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