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訓兵
(江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通信工程學院 江蘇 鎮江 212013)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國家安全列專章作出戰略部署,明確指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對國家總體安全觀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三全育人”理念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推動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是“三全育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應將網絡安全素養提升融入“三全育人”體系之中,不斷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國家始終把依法治網作為加強數字生態建設、構建規范有序網絡環境的基礎性手段,堅定不移推進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推動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有利于維護網絡安全,同時也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若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缺乏網絡安全素養,不論是在校讀書期間還是畢業之后走向工作崗位,都可能會受到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影響和蠱惑,在激烈的大國競爭格局下,可能會出現危害社會和公共利益甚至是國家安全的行為,給國家、社會和個人帶來嚴重的危害。
隨著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網絡空間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第一環境”,高校在貼近學生需求,強化優質內容供給的同時,也要不斷應對從現實世界蔓延到網絡世界的沖突和風險。堅強的網絡安全保障和良好的網絡安全生態是大學生正常開展學習科研的前提,現實中各類網絡系統漏洞不斷出現,電信網絡詐騙等威脅就在大學生身邊,不斷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既是應對網絡安全威脅的有效手段,也是構建良好網絡安全生態的現實需要。
作為國家重要人才資源的大學生群體,其綜合素質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高校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網絡安全素養既包括了網絡安全技術知識的學習,也包括了增強網絡安全意識、遵守網絡行為規范、養成文明網絡生活方式。隨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已離不開網絡空間,網絡信息服務的推陳出新和網絡安全威脅的不斷增加,使得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提升成為一項長期性和系統性的工程。
我國社會公眾的網絡安全意識比較淡薄,網絡安全素養普遍較低[1]。高校對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越來越重視,但因網絡安全素養缺失導致的大學生網絡違法行為仍時有發生,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提升問題應引起社會、高校、家庭和大學生個人的反思和高度重視。
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教育的機制還未理順,制度保障和考核要求缺乏,網絡安全專職隊伍人員配置不足。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了解一般是從高校開設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始的,對于網絡安全相關的法律知識還停留在比較淺顯的認知層次。縱觀全國高校,因陷入網絡金融詐騙導致財產損失的大學生不在少數,個別大學生甚至在接到國家反詐中心等部門的信息提醒時,仍然執意向詐騙分子匯款。也有學生出借自己的身份證、銀行卡或手機卡等賺取所謂的傭金,大部分學生是因為不懂法、不知法,不明白網絡詐騙的方式和套路而身陷其中。這都反映出大學生對網絡安全素養重要性的認識有待進一步強化。
在互聯網與大學生活關系如此密切的今天,大學生的一舉一動都與網絡密不可分。在資源浩瀚的虛擬空間里,大學生活得到便利的同時,各種詐騙短信、垃圾郵件、釣魚網站也隨之而來,網絡安全風險就在大學生身邊。網絡安全技術知識和案例的宣傳是目前高校開展網絡安全素養教育的主要形式,缺少更加全面和貼近校園生活實際的內容設計。大學生主動參與網絡安全素養教育的意愿較低,部分大學生仍未能充分認識到提升網絡安全素養的緊迫性。
當前高校網絡安全素養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缺少全面、系統化的規劃和組織,能夠開展的內容和形式相對有限,影響著網絡安全素養教育的效果和質量[2]。現有的每年國家憲法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知識產權宣傳周等重要節點的宣傳,對于高校應對復雜多變的網絡安全問題仍顯得有些捉襟見肘,高校應始終將普法守法作為推進高校法治的基礎性工作,不斷加強網絡安全普法宣傳教育,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教育亟須常態化進行。
一是加強高校網絡安全素養教育頂層設計。構建黨委領導下的專任教師、校外網絡安全專家、黨員學生干部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形成網絡安全素養教育師生“雙主體”。在黨委領導統籌下激發師生和校外網絡安全專家的教育責任意識、主體意識和擔當意識,通過開設校本課程和專題教育培養一批黨員學生干部成為高校網絡安全素養教育的主體力量,與專任教師形成網絡安全素養教育合力。
二是發揮網絡安全教育師生“雙主體”的育人作用。思想道德與法治、計算機基礎等專業任課教師應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可以適當增設一些與網絡安全素養提升相關的選修課。同時發揮高校輔導員隊伍優勢,充分利用“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形勢與政策”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開展網絡安全素養教育。任課教師和輔導員也應創新課程講授的方式方法,避免形式單一、照本宣科、枯燥無味的教育教學方法。高校也要高度重視選拔和培養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團隊,組建網絡安全社團等,充分發揮大學生網絡安全隊伍在高校網絡安全中的力量和優勢。
三是不斷提升學校職能部門服務育人水平。深化高校“一站式”服務,推動校內資源協同,打通學校職能部門、學院、教師和大學生之間的信息溝通交流渠道,消除信息孤島,為大學生提供優質的網絡信息和網絡安全服務,積極搭建校內網絡安全教育實踐平臺,積極與公安局、網信辦等部門合作拓展校外網絡安全實踐平臺,切實將服務育人做細做實,不斷推進平安校園建設。
一是高度重視新生入學前后的網絡安全素養教育。在給新生寄送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就應告知新生學校的迎新系統網址、學校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學院官方QQ 群等信息,確保新生從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起,就有途徑獲取學校學院準確的網絡信息。在迎新系統、微信公眾號、QQ 群等網絡陣地上積極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活動。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邀請校外網絡安全教育專家進校開講座,重點宣傳如何預防網絡詐騙等知識,通過入學教育將網絡安全素養教育融入愛國榮校教育當中。加大思想引導力度,讓大學生認真學習“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積極參與網絡安全教育相關實踐活動,最大限度地促進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提升。
二是加強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網絡安全素養教育。除了學校安排的網絡安全課程外,高校應開展網絡安全相關法律的宣傳教育活動,宣傳《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電子簽名法》和《電子商務法》等法律知識,讓大學生明白哪些是違法行為,哪些是不能觸碰的紅線。要將學生的教育教學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來,針對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開展不同類別的網絡安全素養教育活動,引導計算機等網絡安全相關專業大學生參加學科類競賽,比如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以及騰訊、百度等公司舉辦的網絡安全競賽等,既促進了網絡安全知識的傳播,又提升了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技能,針對其他專業的大學生,開展一些趣味性和實踐性的課外活動,比如網絡安全知識競賽、網絡安全文化節、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
三是高度重視畢業前的網絡安全素養教育。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前,是培養其網絡安全素養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高校在開展網絡安全素養教育時,要緊密結合就業指導、畢業實習等教學環節,一方面要組織大學生學習《勞動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知識,另一方面應結合就業方向,學習與就業方向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如何避免求職實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與就業相關的網絡詐騙,在求職過程中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大學生入學到畢業,不斷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最大限度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移動互聯網時代要著力完善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建設,全方位打造理論、實踐、移動互聯網終端三類課堂進行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和網絡教育,形成網絡安全素養教育合力。
一是理論課堂講好思政課和網絡安全教育公共基礎課。從網絡安全素養教育內容上研究如何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研究網絡安全素養教育如何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關注的焦點、關切的利益有效結合,選編入心入腦的典型案例,在網絡安全與網絡應用的案例中,重點介紹本土網絡安全企業的工作,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國家榮譽融入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全過程,提升網絡安全素養教育的親和力,實現教育教學全方位創新融入。
二是實踐課堂組織好講座、參觀、調研、體驗式實踐活動等。通過組織好國家憲法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等重要節點的宣傳,舉辦大學生網絡安全文化節、知識競賽、辯論賽和演講比賽等,以生活化、多樣化的宣傳實踐形式引導大學生不間斷地學習網絡安全常識和相關法律知識,不斷提高應對和防范常見網絡安全問題的能力。與公安局、網信辦等部門合作建立校外網絡安全教育基地,有計劃地開展網絡安全攻防演練活動,讓大學生在演練中切實體會到網絡詐騙等的迷惑性和隱蔽性,提高大學生的警惕意識,讓網絡安全素養教育既能引進來,又能走出去。通過上述講座、參觀、調研、體驗式實踐活動等,積極引導大學生自主參與、體驗感悟,實現網絡安全教育實踐活動的全方位創新融入。
三是移動互聯網終端課堂主動占領網絡新媒體陣地。通過持續打造優秀的網絡安全素養教育新媒體作品,主動占領微信、微博、QQ、抖音、嗶哩嗶哩、知乎等網絡新媒體陣地,讓大學生根據個人需要獲取網絡安全素養教育相應的知識信息,實現網絡安全素養教育內容的全方位創新融入。
總之,“三全育人”視域下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關鍵點重在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這是一項充滿挑戰且具有緊迫性、長期性和系統性的工程,需要高校在網絡安全素養教育過程中,全面推進網絡安全素養體系建設,切實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徹底筑牢校園網絡安全防線,不斷推進“三全育人”工作,為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建設網絡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