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燕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國家發展與大學生素質緊密相關,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在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保持本心,成為真正的國之棟梁。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其管理育人工作成效不僅對學生影響甚深,也對社會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國家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教育理念也在持續更新,“三全育人”理念應運而生,其不僅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更是當前形勢下對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新考驗[1]。高校應將管理融入教學工作的各個階段,切實做到育人工作的全程化、全方位化以及全員化,從而促進高校管理進一步發展,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登上新的臺階。
“三全育人”理念分別是指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全程育人。“全員育人”顧名思義是指高校全體教職員工都要意識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積極投入育人工作中,強化自身育人意識,肩負起應盡的責任,時刻銘記育人要求,充分理解育人理念,并巧妙地融入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潤物無聲地對學生開展教育,使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叭轿挥恕笔侵父咝9芾碛斯ぷ鞑荒芫窒抻趯W校和課堂,要打開思維,充分了解社會環境下學生的需求,最大化地利用教育資源,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學、學術研究以及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真正做到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無死角化”?!叭^程育人”是指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應當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確保學生接受的教育是連貫的、長期的、可持續性的,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全育人”理念雖然立足于三個不同的方向,但三者間互相影響,相輔相成[2]?!叭^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要想真正落實,必須建立在“全員育人”的基礎上,讓參與者切實認識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將育人理念滲透到管理工作的各個方面;同時,“全過程育人”又承擔著“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兩者載體的重要使命;“全方位育人”則是“全過程育人”以及“全員育人”的重要保障,促使兩者得到進一步的擴展,最終形成社會、家庭、個人多方參與的協同育人機制,保證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落實到位。由此可知,“三全育人”理念唯有共同作用,才能構建更加高效、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符合國家要求的人才。
部分教師將主要精力用于學科研究,忽視了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難以有效提升[3]。此外,受地理位置、經濟等因素的制約,不同高校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差異也影響了教師對“三全育人”理念的認知。例如,本科院校更關注學生能夠掌握理論知識,而職業院校則將教學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上。不同的人才培養理念導致不同高校對“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其管理育人工作的成效也大不相同。雖然一再強調要做好“全員育人”,但教育管理儼然已經成為學校的獨角戲。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占比較高,部分家長會把子女進入高校和自身教育義務的終結劃上等號,這就將學生思想教育的部分壓力轉嫁給學校,使高校管理育人的擔子更重;而社會團體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視度遠遠不夠,能配合高校進行深入講解的更是鳳毛麟角;本應作為教育主體的大學生則由于家庭教育、外部環境的綜合影響,難以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更多將自己代入被動接受教育的角色中。這種多方位的角色缺失使育人主體呈現碎片化的趨勢,遲滯了高校“全員育人”理念的有效落實。
在“三全育人”理念中,“全過程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有將管理育人工作貫穿到整個大學教育階段,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大學生的認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各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點,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也要隨著學生的成長不斷調整,遵循學生身心成長的發展規律。但部分高校忽略了大三之后的教育引導工作,認為只要在入學前兩年開展各種思想教育工作,積極開展各種團體活動,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就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及高尚的道德品質。殊不知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極易對學生產生錯誤影響,大三、大四階段又與社會聯系緊密,如果在此時放松管理育人工作,會使前期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即便在大一、大二階段加強管理,也會因時間規律導致管理育人工作的間斷,從而影響思想教育的整體效果。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代,大學生很難甄別萬千信息的真實性,容易受到影響,高校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精力開展的引導教育被直接抵消,導致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成為無用功。育人過程的割裂感會對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產生巨大影響,應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全方位育人”意味著高校管理不能是片面的,不僅要注重學科知識和專業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道德素質的培養,深入貫徹落實“十大育人”政策,通過不同方式和途徑來實施管理[4]。部分高校雖然對育人模式有所研究,但未能統籌分配育人的內容和主題,整體規劃不足,缺少協調性,無法發揮出其原有的綜合效能。此外,部分高校在育人過程中并沒有采取有效的傳播方法,依然使用傳統的教育手段,學生積極性明顯不足。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對傳統教育產生了巨大沖擊,新媒體以其便捷性、互動性和傳播性逐步取代了傳統媒體的地位,對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但部分高校并沒有充分利用該優勢,開展的校內活動缺少新意,對接觸到眾多信息的大學生而言,自然興致索然,這也意味著其對高校管理缺少認同感,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注定收效甚微。
改革要注重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創新性,教師不僅要在工作理念上突破傳統思維模式,也要在方法和內容上進行創新,時刻關注新時代的人才需求,遵循大學生的成長規律,不違背教書育人的原則,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能力[5]。高校還應嘗試新型教育方式,通過大數據計算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賦予原有工作全新的內涵。
改革意味著高校內部的管理體制要進行優化,政策以及機制也要作出相應調整。高校要深入分析在推行“三全育人”時存在的問題,發現薄弱環節,制訂合理的優化方案,并督促全體教職員工落實到位,將育人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形成合力,促進管理育人工作的有效進行。例如,高校若缺乏完善的教育評價制度,就應制訂一套標準明確的教育評價體系,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作為測評體系的重點,將教師的師德師風作為評判教師素質的首要標準,把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評價列為評估高校水平的關鍵指標,以此督促學校加強管理育人工作,確保“三全育人”的有效實施。
教師是學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燈,對塑造學生的良好品質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高校應定期開展培訓講座,深入講解“三全育人”的內涵,讓教師理解全員育人的重要性,扭轉教師的錯誤認知,意識到自身在育人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進而推動管理育人工作的開展。
因不同定位的高校側重點有所不同,對“三全育人”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認知差異。作為直接接觸學生的高校教師和引領學校發展的管理人員,務必要加強自身素養,提高自身整體水平,積極反思不足之處,仔細研讀相關文件,結合高校實際情況理解“三全育人”理念,避免較大的認知誤差,努力實現求同存異,保證育人工作導向正確,從而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未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除高校教職員工的有效參與外,家長在學生的育人工作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子女是家長的鏡子,家長的行為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子女,這就要求家長努力學習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改變以往“放養式”的教育方法,摒棄“說教式”愛護,將子女當成獨立的人,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同時家長也要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不僅要端正品行,也要有明確的是非觀念,成為子女的榜樣。唯有家長積極參與配合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三全育人”才更具有實效性。
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不應只關注學生在校階段的表現,更要結合學生學習的前后階段來具體分析。要了解學生入校前的整體水平,并做好管理準備工作,使其進入學校后能有效銜接,并保證管理育人工作全方位覆蓋大學四年的各個階段,避免出現重視低年級育人、忽略高年級管理的情況。另外,針對大學生接觸社會后的具體問題,高校應當采取學生感興趣的途徑進行宣傳教育,使其思想認知達到更高水平,以此來抵消社會和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減輕高校全過程育人的割裂感,保證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連貫性。
全方位育人工作需要建立起健全的育人體系,突破傳統管理的局限性。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成長階段制訂相應的育人內容,策劃不同的主題活動,結合各學期的教學任務合理分配人員和時間,形成高效的工作鏈,最大化地實現育人工作的效能。高校專業課程是最有力的傳播途徑,也是深入貫徹“三全育人”工作的載體,高校要將育人元素加入學生的專業課程中,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在無形中對學生起到教育作用,這也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不謀而合。
“95 后”和“00 后”作為高校的主力軍,受互聯網影響頗深,更容易接受簡短、總結性和娛樂性較強的信息,高校育人工作應當充分利用網絡載體,總結其中的規律,制作出精美的短視頻或圖文介紹,以特色內容來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接受度和積極性,使主流思想得到有效傳遞。需要注意的是,盡管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且具有強大優勢,但高校也要意識到這是一把雙刃劍,在利用網絡進行育人工作的同時,也要警惕學生被參差不齊的信息侵蝕,避免他們誤入歧途。
綜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問題,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三全育人”理念恰恰是對這三個問題的解釋和說明,也提供了高校培養優秀人才的戰略部署。雖然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中依然存在部分問題,但高校也在探索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經驗,針對具體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并在管理工作中積極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總體而言,高校管理育人工作離不開“三全育人”理念的支持,而這將是一個漫長、系統的整改過程,唯有深入分析實施路徑,方能使高校管理育人工作體系更加科學化、規范化與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