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晶,馬 翠
(新疆醫科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高校團支部是高校團組織的基本組成單元,是高校團組織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規范基層團組織工作,提升基層團組織活力,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高校團支部仍存在組織運行活力不足、工作開展活力不足、團員參與活力不足等問題。因此,發現高校團支部存在的問題,提出活力提升路徑是當前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章就高校團支部運行的現狀進行調研,選取新疆6所高校50 個團支部進行問卷調查,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方式,共發放問卷2500 份,回收2500 份,經核查,剔除無效樣本97 份,有效問卷為2403 份。調研窺視高校團支部建設情況,發現高校團支部建設存在三方面不足。
2.1.1 “班團一體化”運行不順暢
團中央《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實行“班團一體化”運行機制。但在實際運行中,筆者經過調研發現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團支委的影響力弱于班委會[1]。在調研到“團支部在開展工作時,班委比團支委的主導性更強”的問題時,選擇“總是”“大部分”這兩個選項的占比為48.8%,所占比例接近一半。這反映出高校在長期以班級為基本單元運行的過程中,班級管理的觀念根深蒂固,班委和團支委沒能較好地形成合力。二是團支部與班委會的權責不清。在調研中問到“在開展班級團體活動時,團支委和班委會商討配合,一同完成”,選擇“完全沒有”“偶爾有”“有時有”三個選項的占比為22.4%,比例超過五分之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班委和團支委存在界限模糊、職責不清的情況。
2.1.2 團干部職責分工不明確
高校團支部團支委配置較為規范,設有團支部書記、宣傳委員、組織委員等,但工作中仍存在問題。一是團干部分工不合理,在日常工作中團支部書記往往承擔大量的工作,而組織委員、宣傳委員作用發揮較弱,導致團支部書記工作壓力大,工作熱情降低,進而影響團支部活力提升。在學校、學院開展各項工作時,通常要求團支部書記參加或完成,在安排工作時沒能合理規劃,沒有合理分配。二是團干部職責目標不清晰。團支部書記、團支部委員各自的工作職責不清晰,工作安排下來卻不清楚是誰的工作,誰有時間誰來做或者團支部書記安排誰做誰就來做,直接影響團支部開展工作時的效率,使得工作不能保質保量完成,也使團組織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2.2.1 基礎團務工作開展不扎實
“三會兩制一課”是團支部開展工作的基本制度,是保障團支部順利運行的基礎。但在日常工作中,仍然存在基礎團務工作開展不扎實的情況。一是團支部“3214”制度落實不到位。調查數據顯示,在“團支部在每次主題團日活動時總是懸掛團旗”這道題目上,選擇“完全沒有”“偶爾有”“有時有”三個選項的比例為37.2%,占比超過三分之一,說明團支部在開展主題團日活動中并非總能按照要求懸掛團旗,在主題團日開展的規范性上欠佳,落實“3214”制度不規范。二是基礎團務工作流于形式。在問到“團支部按時錄入‘智慧團建’系統情況”時,選擇“完全沒有”“偶爾有”“有時有”三個選項的比例為17.7%,接近五分之一;在問到“團支部團員教育評議團員評選的等級是投票所得”的情況時,選擇“完全不是”“偶爾是”“有時是”三個選項的比例為22.9%,超過四分之一,一定程度上說明基礎團務工作落實不扎實,流程落實不到位。
2.2.2 團支部活動開展形式化
共青團組織的一項重要職責是通過開展活動凝聚青年,打造一批青年喜歡、影響力深遠的活動,提升團支部的凝聚力。目前,活動的開展仍存在頂層設計欠佳等問題。一是團支部在開展活動時缺少頂層設計,常常是想起來一個活動開展一個活動,而未在每學年或每學期開學之初就做好規劃,青年學生的參與意愿不高,影響團支部的凝聚力。二是團支部活動流于形式。團支部在接到上級團組織任務時執行力較弱、組織力欠佳、號召力不足,導致團支部舉辦活動的質量不高。自主開展一些活動時過于迎合青年學生的需求導致活動內涵不深刻,這使得青年團員為了完成任務而參與,大大削弱了團支部的活力。
2.3.1 團員參與性較低
共青團組織長期以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通過主題教育、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各種形式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目前,工作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團員參與性較低。調研中,當問到“我每次都愿意參加主題團日的學習”時,選擇非常不愿意“不太愿意”兩個選項的比例為8%,這反映出團員對于主動參與主題團日活動有一定抵觸情緒。主題團日多是理論學習,形式單一,內容生硬,這可能是青年學生不愿意參加的原因。當問到“影響我有時不參加共青團組織活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時,選擇“學業較為緊張”“活動吸引力不足”“宣傳不夠”這三個選項最多,說明除了學生課業壓力,活動吸引力不足、宣傳不到位也是參與性較低的原因。二是團員意識淡薄。調研中,在問到“是否關注共青團組織傳播的信息/指導思想”時,選擇“完全不關注”“偶爾關注”“有時關注”的比例為38.2%,近四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部分青年對于國家時事、方針政策關注較少,從一定程度反映出團員時政意識薄弱。
2.3.2 團干部引領性不強
共青團組織工作開展得好不好,凝聚力強不強,要依靠團干部的帶頭引領。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團干部帶頭引領性不強。團干部服務青年學生、示范榜樣的意識不強,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能表現出其先進性,支部成員不信服。調研發現,在問到“我認為選出來的優秀團員、優秀團支部有榜樣作用”時,選擇“非常不贊同”“不太贊同”的比例為8.5%,這表明優秀團員或團支部的示范引領性發揮還不充分,帶頭引領性還有待增強。二是團干部綜合素質欠佳。部分團干部政治理論水平、工作業務能力有所欠佳,自身綜合素質不強,導致在帶領團支部開展工作時較難起到引領作用,號召性欠佳,工作質量不高。這也是影響團支部活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共青團工作首先要以思想引領為核心,加強共青團組織的政治性建設,從而凝聚青年有成效。一是發揮主題教育作用。主題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扎實做好主題教育有利于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在日常工作中,利用主題團日活動、“青年大學習”網上答題、結合重要時間節點等開展主題教育,注重學習內容、主題、形式的設計,讓教育活動主題更鮮明、形式更新穎、內容更深刻,達到育人目的。二是推進“網上共青團”建設。青年在哪里,共青團就在哪里,青年在網上,共青團工作就應該在網上,著力推進“網上共青團”建設,牢牢守住網絡陣地,依托網絡聯系和服務青年學生,推動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理論與實踐結合等新方式[2],建設“互聯網+團支部”工作思維,運用新媒體快速、便捷、多元的特點贏得越來越多青年學生對團組織的關注與參與,及時有效傳播團組織的相關信息,利用好新媒體,為工作開展注入新鮮血液。三是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高校共青團組織每年會開展“五四紅旗團支部”“優秀團員”等評選,充分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組織開展榜樣宣講會、優秀團員進支部等活動,讓榜樣的力量在青年學生心中扎根,在青年行動上、思想上起到引領作用。
在高校團支部工作開展中,為保障團支部活力,要以制度建設為重點,使組織運行有保障。一是注重“班團一體化”建設。“班團一體化”建設要從認識層面高度重視,理清建設的思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真正將工作落到實處,產生實效[3]。做好組織結構一體化,推進班團融合一體化工作制度的探索,實現崗位同設置、計劃同制訂、活動同舉辦、工作同協商,達到目標愿景一體化。二是注重團支委內部建設。一方面是明確團支委中團支部書記、團支部委員各自的分工職責,并熟悉自己的業務,既要職責清晰,又要團結協作,應做到理論知識扎實,業務能力較強,能夠快速有效地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團干部要提升自身素質,做好學生骨干和青年學生的紐帶,既能在工作中引導帶領青年,又在生活中幫扶青年。三是完善工作制度。對照“五四紅旗團支部”建設,對標對級,明確團支部的工作目標、團支委的職責分工,建立健全支部工作制度[4],嚴格落實“三會兩制一課”等工作,明晰工作流程及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指導團支部運行。
高校團支部工作有效開展的前提是扎實基礎團務,這是保證團支部工作成效的關鍵。一是扎實落實“三會兩制一課”工作[5]。規范基礎團務工作開展,明確“三會”的議事范圍和決議權限,對標做好“兩制”工作,并結合時間節點、重要會議設計好團課,上好團課。真正讓團員青年在參與“三會兩制一課”中有所收獲,在參與中不斷增強團員意識。二是提升團支部活動開展的質量。以活力團支部建設為引導,組織策劃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內容深刻的高品質活動,有效把政治理想和價值追求滲透到活動之中,發掘和實現活動的思想引領功能[6]。根據青年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活躍等特點開展活動,注重教育意義和趣味性相結合。三是完善服務幫扶青年機制。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青年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選擇向共青團組織尋求解決的比例較低,說明團組織服務幫扶青年的機制還不完善。服務幫扶青年是共青團組織的重要職責之一,應在資金、政策、渠道等方面給予支持。資金上,上級團組織應有一定的經費支持用于服務幫扶青年;政策上,對涉及青年就業、婚戀、心理等方面的問題予以一定政策的支持;渠道上,打通線上、線下幫扶渠道,利用線上平臺廣泛收集青年的意見或困難,結合座談會、談心談話等線下方式貼近學生、幫助學生。
高校團支部作為高校共青團工作最基本的單位,是共青團各項工作的落腳點,團員青年在團支部中學習生活、成長發展,促進團支部建設、提升團支部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共青團工作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滿足學生成長需求、適應時代發展變化,增強團組織的組織力、引領力、服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