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霞,邵 鼎,范 麗,汪一峰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 浙江 舟山 316021)
大型儀器不僅是高校開展教學、科研工作的必備條件之一,也是其推動成果轉化,提供社會服務的重要工具,儀器設備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也成為衡量高校綜合實力的要素之一[1-2]。為推進高校大型儀器設備在保障本校教學科研需求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發展,2014 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3]。隨著高校大型儀器設備的數量和質量的提高,設備開放共享工作越來越受重視,如何有效地推進共享管理,提高設備的使用率成為高校管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文以浙江大學舟山校區為例,舟山校區,為浙江大學在杭州本部以外建立的首個辦學特區,以“高起點、強輻射、可持續、國際化”為發展理念,校區內僅設立一個二級學院——海洋學院。海洋學院前身為2009 年成立的浙江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系。2015 年9 月入駐舟山校區辦學。舟山校區建有海洋科學系、海洋工程學系、海洋信息學系和港航物流與自由貿易島研究中心,設有9 個研究所,現有全日制涉海專業在校學生1800 余人,專任教師130 余人。本文以浙江大學舟山校區的大型儀器開放共享為研究對象,對異地校區大型儀器開放共享的獨特性展開分析,進而探索提高異地校區儀器共享率的對策。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圍繞國家海洋戰略目標和舟山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發展需求,自創院以來,特別是2016―2019 年期間,學院通過“985 工程”建設經費,教育部專項建設經費和學校自籌經費等方式集中購置了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設施,使學院實驗條件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學院現有大型儀器設施設備(單價10 萬元以上)500 余臺套,其中單價50 萬元以上的128 臺套,納入學校大型儀器共享平臺管理的儀器有233 臺。
2.1.1 大型儀器共享依托學校本部資源,具備成熟的運營模式
浙江大學建立了完善的大型儀器有償服務機制、儀器管理系統、儀器共享服務平臺,校級分析測試中心大型儀器管理體系已相對成熟。海洋學院成立院級共享平臺,將大型儀器接入學校儀器共享服務平臺統一管理,共享本部校區平臺的模式和經驗。依據學校“浙江大學大型儀器設備有償服務管理辦法”,結合異地校區及學院學科特點,針對性制訂“海洋學院儀器設備管理實施辦法”。自運行以來,校區大型儀器共享服務良好。
2.1.2 海洋學科交叉,大型儀器設備涉及學科門類綜合,專用設備和通用設備相結合
海洋學院擁有海洋科學、海洋工程與技術2 個本科專業,海洋技術與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下設應用海洋科學、海洋技術和海洋工程3 個學科領域方向;并在資源與環境、土木水利、機械、電子信息等4 個領域培養專業學位工程博士,在生物與醫藥、資源與環境、土木水利、機械、電子信息等5 個領域培養專業學位工程碩士。海洋學院的專業設置涉及理學、工學、醫學等三個學科門類,是綜合性的海洋學院。為支撐各學科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彌補大部分儀器因地域原因無法與本部校區共享,大型儀器設備基本涵蓋了海洋工程、船舶工程、港航工程、海洋電子、海洋遙感、水下機器人、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質、物理海洋等10 個涉海學科。
舟山校區大型儀器設備根據海洋學院學科特色,既聚焦理論研究,關注生產技術和現場環境調研,又期望產學研全鏈條,因此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高端前沿設備、外場調研設備及加工設備均有涉及。設有消聲水池、波流水池、操縱性水池、60MPa 壓力筒、雙六自由度仿真實驗平臺等十余個具有國際一流水準、能滿足多種海洋試驗需求的大型實驗設施;購置600M核磁共振儀、掃描電鏡、透射電鏡、X 射線衍射儀、高精度多介質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等海科類實驗設施,沿海高速船、水下滑翔機、海上試驗平臺、走航式多參數儀等海試類實驗設施。
2.2.1 校區地處海島,運營成本高
根據實際運行數據統計,由于地域差異,舟山本地實驗耗材價格與杭州市場相比偏高;品類不齊全,備貨量少,不少耗材需外地調貨,導致采購周期長;危化品和氣體采購困難,運輸成本高,經常因為大橋禁運等不可抗逆的問題導致斷供。校區處在海洋大氣帶的海洋腐蝕環境中[4],空氣濕度大且鹽分多,大型儀器跟本部比受到的腐蝕性大。
2.2.2 實驗技術人員數量與經驗不足
海洋學院現有的專職實驗技術人員配比低,一人操作和管理多臺大型儀器。而且專職實驗技術人員的學科背景差異大,平均每個涉海學科1.3 人。舟山校區啟用時間晚,部分重大儀器設施2020 年才投入使用,實驗技術人員經驗不足,科研成績積累不夠,需進一步提升學術水平,而舟山校區儀器培訓機會少,實驗技術人員專業技能提升慢。
2.2.3 與校本部比,用戶基數少,共享率低
浙江大學現有全日制在校生約4.5 萬,舟山校區學生僅占4%,因舟山校區遠離杭州本部,大型儀器與本部重復購置比例高,其他學院師生到舟山校區使用設備不便,分析測試的校內用戶基本以舟山校區的師生為主。同時,舟山地處海島,與杭州相比,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科研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因此,屬地對科研儀器的共享需求少。
2.2.4 舟山校區僅有一個海洋學院,大型儀器存在二級學院共性問題
儀器設備的購置和使用一般都以學科、專業或課題組的需求為基礎,由項目負責人根據各自發展需求申請購買、使用[5],由于缺少統籌安排,儀器設備分布散落,類似功能的儀器設備重復設置。“誰買誰管,誰管誰用”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儀器設備管理中,大多分散放置在各課題組實驗室,儀器僅供課題組或研究所內部使用的現象突出[6],加重了儀器利用率低下等問題。
因缺乏集中管理,大型儀器管理由所在項目組或研究所負責人兼顧,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損耗定責不明確,儀器維修費用歸屬不清晰,存在因自有經費不足導致儀器設備無人維護,長期閑置,功能老化甚至損壞的情況。
海洋學院以“實驗設備,你我同行”沙龍為載體,舉辦“大型儀器安全管理”“大型儀器開放共享”等主題沙龍,學院管理職能部門與專任教師和學生面對面,通過介紹海洋學校對大型儀器開放共享的情況和要求,解讀海洋學院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相關政策,讓師生們進一步了解推進大型儀器開放共享對學院資源集約化管理和提升學院整體科研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時通過課題組負責人大型儀器開放共享成功經驗的分享,專任教師和學生討論和交流,了解師生在大型儀器共享中的顧慮、難點和建議,制訂完善的大型儀器開放共享改革措施。
實驗技術人員通過培訓和交流,建立儀器設備的AB角模式,實現管理人與運維人各司其職,互為補位。通過設立儀器設備共性公關技術研發培育實驗技術項目,提高現有實驗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競爭力。探索多元化用人模式,與學院內科研團隊和合作單位開展實驗技術隊伍共建共享共用的模式。
隨著大型儀器對外開放共享服務業務提升,大型儀器存在越來越大的管理用人短缺。我們探索出實驗技術人員―實驗助理體系,每一個專職實驗技術人員管理的儀器提供一個實驗助理崗,實驗技術人員作為在崗學生的實驗導師,保障分析測試工作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綜合素質,并打造出“乘風破浪,筑夢未來”的海洋實驗育人品牌。
在實踐中,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實驗助理崗采用勤工助學模式和志愿服務模式,并在志愿匯平臺設立崗位。實驗技術人員定期開設大型儀器專題理論培訓課程,針對不同學生和不同儀器的特性,1 對1 開展實踐教學和培訓。
2022 年已先后招聘19 位本科生及研究生加入實驗助理隊伍,累計工作時長超1400 小時,極大地緩解了大型儀器測試用人緊缺的問題,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的大型儀器機時同比增加8.8%,創收大型儀器測試服務費近10 萬元。
結合儀器屬性、操作和測試特點,實施儀器分類管理模式,制訂相應的管理辦法,適當開放學生自主測試。對于特別貴重,操作復雜的儀器,實行申請送樣,實驗技術人員測試;對于操作相對復雜的儀器,由實驗助理測試;對于操作簡單的儀器,實行學生培訓后自主測試。通過定期開展自主測試大型儀器的實驗操作和理論培訓,并進行操作和實驗室安全管理考核,對考核合格的學生頒發培訓課程合格證書并授予測試權限。測試權限根據實際上機時間,分為普通用戶、資深用戶。普通用戶僅在實驗技術人員工作時間內具有上機資格,資深用戶可開放測試。
將可由實驗助理測試或自主測試的儀器統一存放和管理,設立“24 小時實驗室”,通過門禁系統授權管理,實現不同測試人員準入機制,方便大型儀器的開放共享管理。通過安裝溫度計、濕度計、除濕機等儀器,實時監控安裝精密儀器實驗室的溫度、濕度,并對精密儀器安裝定制防護罩,防止陽光直射,實驗室環境濕度控制在60%以下,從而減緩儀器的腐蝕速度。
走進屬地科研單位和高新科技企業宣講,如浙江海洋大學、浙江優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針對其應用領域,將院級大型儀器及研究所和課題組的大型儀器進行統一宣傳,深化合作,提高大型儀器的開放共享使用率。
高校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是一項需要長期推進的系統工程。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結合異地校區特色,探索出一套符合學科特色和區域特點的開放共享管理共享模式,有效提高了大型儀器開放共享的效率,為學校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提供了有益支撐。今后,通過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結合實際情況和用戶反饋,舟山校區的大型儀器共享服務將進一步完善相關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科研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