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慧
(淶水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河北 保定 074100)
經多年艱苦努力,美國白蛾在淶水的發生發展得到有效控制,但是2022 年美國白蛾在淶水的為害有加重的趨勢,為確保淶水縣生態安全,必須高度重視對美國白蛾的防治。
美國白蛾屬鱗翅目燈蛾科,分布于遼、冀、魯、陜、京、津等省市。在淶水平原、丘陵較重,山區較輕。主要為害白蠟、懸鈴木、復葉槭、臭椿、榆、柳、楊、泡桐、國槐、刺槐、桑、君遷子(黑棗)、蘋果、梨、核桃、杏、山楂、柿等多種植物,為典型的雜食性害蟲。以幼蟲食葉為害,并且食量大、傳播快,暴發時能短時間內將農林植物吃光。
2.1 成蟲。成蟲體翅白色,雌蛾體長9 ~15 mm,翅展30 ~42 mm;雄蛾體長9 ~14 mm,翅展25 ~37 mm。雌成蟲觸角鋸齒狀,雄成蟲觸角雙櫛齒狀。雌蛾前翅純白色,雄蛾越冬代前翅散生有幾個或多個黑褐色斑點,以后幾代為白色無斑點。前足基節、腿節橘黃色,脛節、跗節內側白色,外側黑色。前足脛節端具1 對短齒;后足脛節無中距,只有1 對端距。
2.2 卵。卵圓球形,呈黑褐色。聚集呈塊狀,產于葉背,表面覆蓋有白色鱗片。
2.3 幼蟲。老齡幼蟲體長28 ~35 mm。頭部有光澤,體色灰黑。背部兩側線之間有1 條明顯的灰褐色寬縱帶,背中線、氣門上線、氣門下線淺黃色。毛疣呈黑色,毛疣上著生白色長毛叢,有的個體生有暗紅褐色毛叢。氣門橢圓形,白色,具黑邊。胸足發達黑色,腹足外側黑色,臀足發達。趾鉤為單序異形中帶。
2.4 蛹。體長8 ~15 mm,暗紅褐色,有臀棘8 ~17根。繭灰白色,橢圓形。
淶水縣美國白蛾1 年發生3 代,世代重疊嚴重,3 月下旬~10 月上旬均可見成蟲,幼蟲為害期在5 月上旬~11 月上旬。
3.1 卵期。成蟲多將卵產于葉背面,少產于葉表。第1 代卵集中出現在4 月下旬~5 月上旬;第2 代卵集中出現在6 月下旬~7 月中旬;第3 代卵集中出現在8 月中旬~8 月下旬。
3.2 幼蟲期。美國白蛾幼蟲6 ~7 齡,其中第1 代和第2 代幼蟲以6 齡為主,第3 代幼蟲以7 齡為主。1 ~2 齡幼蟲只取食葉肉,不吃葉脈,葉片呈透明紗網狀,3 齡幼蟲將葉片咬成缺刻。1 ~4 齡幼蟲始終生活在網幕中,4 齡后幼蟲由大群體分為小群體分別拉網取食。5 齡后開始拋棄網幕取食,營個體分散生活。幼蟲有明顯的暴食期,5 齡后食量劇增。第1 代幼蟲集中出現在5 月上旬~6 月中旬;第2 代幼蟲集中出現在7月上旬~8 月上旬;第3 代幼蟲集中出現在8 月中旬~9 月下旬。
3.3 蛹期。一般化蛹前停止取食,結成淡褐色、橢圓形的薄繭,經2 ~3 d 蛻皮化蛹。化蛹場所一般在草垛中、屋檐下和磚瓦亂石堆中。第1 代蛹集中出現在6月中、下旬;第2 代蛹出現在7 月下旬~8 月中旬;第3 代蛹出現在9 月下旬~翌年4 月上旬。
3.4 成蟲期。成蟲以黃昏時羽化占多數。雌蟲壽命4~8 d,雄蟲壽命3 ~7 d。第1 代成蟲羽化集中出現在6 月下旬~7 月中旬;第2 代成蟲羽化在8 月上旬~8月下旬;第3 代成蟲(即越冬代)羽化集中在翌年4 月中旬~5 月上旬。
總體防治原則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在充分了解美國白蛾的生物學特性前提下,做到分區域、分地形、分樹種多措并舉及時準確,綜合治理,確保森林植物健康生長,保證生態安全,環境不遭受污染。
5.1 做好日常管理。結合林業生產的日常工作,為森林植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發育條件,提高其抗蟲能力,并抑制害蟲的發生。在選用良種壯苗的基礎上,合理輪作,施用腐熟的肥料,適地適樹,合理配置樹種,減少純林面積,大力營造混交林。同時加強撫育管理,及時修剪、除草。注意林地衛生,及時清除被病蟲感染的植株、枝杈及剩余物等,以減少病蟲的來源。
5.2 注重做好蟲情監測和預報。必須在深山區的次生林區,丘陵區的雜果林區,平原區的道路林帶、小片林等定點、定時進行蟲情動態監測和各代發生期監測,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據。
5.3 加強植物檢疫。利用淶水縣設置的森林防火檢查站的有利條件,對來自其他地區的原木、苗木、接穗及其有關的植物產品、包裝物、交通工具等嚴格檢疫。
5.4 大力推廣機械防治
5.4.1 人工殺滅越冬蛹、摘除卵塊、剪除網幕。根據實際情況人工殺滅越冬蛹、摘除卵塊、毀滅孵化后尚未破網分散的網幕等,能極大地降低蟲口密度。淶水縣果農充分利用美國白蛾幼蟲喜食帶氣味植物葉子的習性,在果園周邊有意識地種植若干株臭椿、桑樹等吸引美國白蛾聚集產卵、孵化,以便集中銷毀,大大地節省了人工。另外,充分利用冬春季節鼓勵村民挖蛹,對未破網分散的網幕集中收購,然后統一銷毀。
5.4.2 草把阻殺。對較高大的行道樹或果園,尤其是密度較小的麻核桃果園于秋季老熟幼蟲下樹化蛹前,可在距地面1 m 高處的樹干周圍捆綁草把、草簾等,待美國白蛾化蛹后解下銷毀。
5.4.3 燈光誘殺。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果園、林區、房前屋后大量設置黑光燈誘殺白蛾。黑光燈的設置半徑為300 ~500 m。效果最好的是20 W 和40 W的黑光燈,其次是40 W 和30 W 的紫外燈,1 盞20 W 的黑光燈可覆蓋3 hm2林地或農作物,1 夜誘殺成蟲的數量高達4 ~5 kg。
5.4.4 封鎖疫區。在疫區或疫情發生區,要盡快查清發生范圍,并進行封鎖和集中除治。
5.5 推廣生物防治
5.5.1 釋放周氏嚙小蜂。美國白蛾寄生蜂主要是周氏嚙小蜂等。美國白蛾從第2 代起世代重疊嚴重。在4月下旬~5 月上旬釋放1 ~2 次周氏嚙小蜂,讓其自然增殖,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6 月下~7 月中旬再補充釋放周氏嚙小蜂3 次。
5.5.2 利用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成蟲。誘捕器放置時間應略早于越冬代成蟲羽化期,于6 月上、中旬將誘捕器懸掛在距地面1 ~2 m 處,林地誘捕器設置在樹冠下層枝條2.0 ~2.5 m 處,設置距離為100 ~120 m。
5.6 分類化學防治。針對山區山高林密面積大以及平原綠化帶相對集中的特點,化學防治應采取飛機防治為主、人工噴藥為輔的原則;對于丘陵區的果園和平原區的小片林,化學防治應以人工噴藥為主,飛防為輔;對郁閉度較大的片林也可用噴煙機噴煙防治,用藥500 ~600 g/hm2,藥劑與柴油的比例為1∶9,各種噴煙機均可。低齡幼蟲期使用美國白蛾病毒+Bt、滅幼脲、除蟲脲、殺鈴脲等生物和仿生物制劑噴霧防治,使用濃度為2000 ~3 000 倍液,或用4.5%阿維菌素2 000 ~3 000 倍噴霧。高齡幼蟲期使用煙堿·苦參堿等植物源類藥劑噴霧防治,使用濃度1 000 ~1 200倍液。對帶蟲原木進行熏蒸處理。用56%磷化鋁片劑15 片/m3熏蒸72 h,或用溴甲烷20 g/m3熏蒸24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