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欣彤 (長安大學人文學院)
(1)農村干部整體素質不高。干部素質的高低對農村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隨著工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迅速興起,農村年輕的優秀人才大量外出務工,導致村干部的年齡結構出現了明顯的不平衡,村干部年齡大多集中在40—60 歲,老齡化程度嚴重。這些年齡較大的中年人們自身素質大多較低,不能夠有效地進行學習和積累管理知識經驗,導致其在為群眾服務時不到位,不能夠有效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且部分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綜合素質低下,在學習國家新政策和適應時代新發展方面,也不能夠緊跟時代步伐,這實際上成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2)農村干部作風問題較多。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限制,以及受到傳統的官僚制和封建思想的影響,導致部分農村干部的工作作風問題較多。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其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不喜歡學習,缺乏學習管理知識的能力,導致對鄉村事務的管理沒有科學的方法,在鄉村事務治理中無作為或胡作為。二是表現在村干部紀律渙散,管理方法比較簡單,民主意識淡薄,工作不專一,導致村干部貪腐問題頻繁發生,“小官大貪”導致群眾不滿意[1]。三是一些村干部缺乏擔當和責任意識,怕麻煩,怕惹事等心態,對鄉村事務的處理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3)農村干部隊伍建設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加深,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外出加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回鄉的優秀人才又寥寥無幾,導致村干部的選擇范圍大大的縮小,從而不利于農村干部隊伍的建設。二是農村干部經濟待遇較低,后繼乏人[2],由于村干部都與農民和農村實地情況接觸比較親密,在工作時條件比較艱苦。工作煩瑣,但他們的工資待遇卻不高,這就導致群眾對村干部這一職位缺乏興趣,長此以往,村干部這一職位難以吸引到有能力,有文化的青壯年,這就導致了農村干部隊伍建設十分困難。
(1)農業人才結構不合理。從農業人才的分布上看,表現出明顯的分布不平衡,在東南沿海和一些發達的大中城市里,農業人才資源分布較多且豐富,而在中西部和相對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農業人才短缺。從單位類型分布上看,大多數的農業人才更加集中于事業單位和政府行政機關,省級以上的農業科研院校和社科院的農業人才較為豐富,而在農業企業以及鄉村基層則嚴重缺乏具有科研開發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以及經營管理能力的各類與農業相關的人才[3]。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更加集中化,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以及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農業的發展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聯系日益密切,從而使得農業產業鏈條不斷拓寬拓深,因此對人才的需求更是越來越大,對人才結構的要求更加嚴格,我們需要的是農業專業新興的管理、經營、技術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 (2)農業人才整體綜合素質較低。若要促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建立具有嚴紀律、高素質、有專業和有技能的農業人才隊伍,但根據我國目前農業人才隊伍的現狀來看,其整體素質不高。這主要體現在農業人才中擁有高學歷的人較少;具有創新能力的人較少;屬于復合型的人才較少。而且還存在著農業人才的方向認識片面,進行科研時都以開發新品種作為主要目標,忽視實踐生產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大量的科研浪費;其次還存在著成果認識的錯誤,忽視實踐,缺少實地研究,缺少為基層人民服務和為社會做實事的精神和成就意識;最后是對市場的認識存在一定的缺陷,農業科研并未與市場接軌,忽視了市場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管埋頭研究、不顧實際生產的需求和現實市場的需要[4]。 (3)農業人才總量不足。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城鄉融合趨勢越來越快,科學技術發展速度逐步提升,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目前在我國仍然存在著農業人才總量不足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統計,我國的農技人員的數量較少,在這其中還包括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和本土的農民技術員,嚴重的低于其他發達國家農技人員占農業人口總數的比例。此外,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農業院校有40 多所,可以看出我國目前高等院校對于農業人才的培養是相當不樂觀的,這一情況更是與農業發達的國家形成明顯的差距,與我國重要的農業地位十分不相稱。 (4)農業人才缺乏足夠的激勵。農業農村的發展,需要一支穩定和成熟的人才隊伍作為堅定地支撐,但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農村留不住人才,太多的農業人才流失,導致了農業人才隊伍的不穩定。而這些與農業人才缺乏足夠的激勵有關,一方面,農業科研機構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促使其注重新產品和品種的研發,而產品的研發又需要足夠的資金,技術,器械等等,國家的投入不夠,新技術和新材料就難以供給,因此就難以產生直接的效益,這使得科研人員缺乏動力去研究。其次,農業科研機構中的科技人員待遇靠職稱來論資排輩,這使得其積極性也難以調動。另一方面,國家對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支持,對第二、第三產業給予了政策上的優待和資金上的資助,也導致了許多農業人才退出農業領域,加入工業和服務業的行列中。
(1)電商人才在鄉村分布不足。貧困地區的互聯網發展較為滯后,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正處于萌芽時期,網絡和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嚴重滯后,且村民缺乏互聯網思維,對于電子商務很不了解,電商人才也十分缺乏。從總體上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農村的網絡基礎設施并不完善,雖然我國很早就已經進入信息和網絡時代,但互聯網的發展在城鄉之間差距仍然較大,貧困偏遠的山區由于其交通和通信的發展并不發達,導致了其互聯網發展也較為滯后,且大部分農村居民對網絡并不是完全了解,因此,鄉村的發展對于電商人才的需求是極大的。二是農村的整體發展較為滯后,大多數農產品商品化和市場化較低,對電商人才缺乏吸引力,目前電商人才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很少有電商人才能夠主動到達農村去,地區分布極其不均勻。 (2)環保人才結構與配置與新形勢不適應。隨著國家的發展,環保事業已經逐漸興起,并且在鄉村振興的二十字方針中,明顯提出要“生態宜居”,這就把鄉村環境的治理也擺在了明顯位置,鄉村的發展需要環保人才,但是當前鄉村振興的人才隊伍建設中環保人才的比例還是非常小的,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從人員配置上看,土壤的修復、農村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環境問題研究人員十分欠缺。二是國家積極地倡導環保支持環保事業,但在鄉村人們的環保意識還存在著不足之處,真正進入鄉村做環保事業的人才少之又少,且在鄉村的環保設備也非常落后單一。三是國家對環保人才的培養和激勵尚未完善,導致鄉村很難引進較多的高精尖環保技術創新團隊。 (3)鄉村經營管理人才極度匱乏。我國每個農民創造的農產品價值與發達國家相比遠遠落后,農業生產效率較低,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這種情況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就離不開管理經營人才去支撐,而這類人才的不足,也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直接影響鄉村的振興。從鄉村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來看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國家政策引導力度不高,每年都有大量優秀畢業生走向社會,但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對農業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從而并不想從事農業這一行業。二是政府對教育方面的投入并不完善,許多的高等院校開放的對經營管理的教育,并沒有真正的面向農村發展,大部分都與企業和市場接近,培養模式較為單一。
為了促使南京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當地政府決定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該地將有限的人力資源合理科學地進行利用,創新的建立出了“三支隊伍”即:農業科技創新和創業團隊,實用技術推廣人才隊伍,農村實用技能型人才隊伍,其明確了南京市現代農業發展在人才隊伍建設建設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措施方法來構建人才隊伍建設。首先,對于農業人才方面,其強調要加強專業領域人才的引進,努力建設一支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為此當地政府專門建立了人才引進配套政策,“南京321 人才計劃”,對農業和科技人才創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和政策鼓勵。并且建立人才創業服務平臺,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與當地的涉農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為農技人員的創業提供支持,在此基礎上還建立了成果的轉化服務平臺,促進了農業農村的發展。其次,對于農村農民方面,其深化基層體系的建設,打造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的人才隊伍。南京政府在其鎮街上建立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并且建設示范基地,帶動農民和農技人員去推廣農業技術和知識。而且其強化對農業人才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圖打造農業實用技術型人才,南京市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促進農村居民職業化的文件,使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能夠通過專業的培訓獲得知識和科學的農業生產管理方法。最后,其不斷健全組織保障機制,對于從事農業技術的推廣人員以及服務人員實行全面的執業資格準入機制,實行向社會公開招聘考試,公平競爭上崗的方法,對人才嚴格把關,制定嚴格的聘用條件,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機制以及培訓機制,大大的改善和提高了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結構。
為了實現石門縣的發展,探索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建設之路,石門縣組織農業部門和人社部門對該縣的四個村進行了調研,找到了其在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石門縣的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主要存在人才的培育質量不高、人才示范引領的作用不夠、人才隊伍保障措施滯后等三個主要的問題。而針對這些問題,石門縣主要采取了四個方面的措施來完善和構建鄉村人才隊伍。首先是構建“三大中心”。一是指揮中心,就是堅持黨的指揮原則,建立起鄉村振興人才培育的指揮中心,由高知識高文化以及相關部門的領導對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工作進行指揮,推進鄉村振興。二是調度中心,明確主要的負責部門,健全工作機構,對人才進行合理的調配。三是保障中心,設立人才開發基金,主要是政府投入為主,個人和企業資助為輔,健全獎勵機制。其次是優化“三大功能”。一是目標引導功能,即強化鄉村人才培育的頂層設計,制定中長期規劃。二是政策指引功能,即結合石門縣的自身情況,不斷完善當地人才方面的政策體系,用優惠的政策去吸引留住人才,激發人才活力。三是典型引領功能,建立鄉村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充分發揮優勢農牧企業的帶頭作用,加大典型宣傳力度,促進鄉村振興。再次是完善“三大體系”。一是職責體系,即加強領導小組及其成員的職業責任意識,要將責任明確到位。二是考核體系,即建立健全鄉村振興績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獎懲制度。三是培訓體系,促進對人才隊伍的培訓,開展定期培訓,加強其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和對市場態勢變化的把握。最后是培育“三支隊伍兩類人才”,三支隊伍即鄉村治理隊伍,職業農民隊伍和鄉賢反哺隊伍;兩類人才是指農村電商人才和農業高端人才。
濟南市市中心近郊農村的發展十分落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推動下,研究這些地區存在的問題,助力鄉村人才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濟南市近郊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設主要存在著農村勞動力缺失,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困難,鄉村無法吸引并留住人才等一系列問題。針對以上的這些問題,濟南市政府也做出了相應的對策。首先,要建設高素質和專業化的干部隊伍,干部是推動鄉村發展和振興的強勁力量,必須要堅持嚴格選拔和任用村干部,提高用人的標準和規范,統籌人力資源的開發,培養,管理,實用各個環節,堅持從基層一線培養干部,帶領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其次,發揮鄉賢的作用,鄉賢往往是從鄉村走出去,但對鄉土又有著熱情和情懷的一群人,它們積累的文化知識能夠用來建設鄉村,帶領農村群眾干事業,從而能夠改善鄉風,涵養鄉民精神。最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重視對農民的培養,同時根據不同專業市場的變化和發展,形成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對南京現代農業人才隊伍建設,石門縣的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以及濟南近郊農村的人才隊伍建設建設這三個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得出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建設的問題主要就集中在人才結構不合理、農村人才數量缺乏、鄉村難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農村農民的文化程度低等問題。
(1)必須重視人才的引進,各地政府都要重視引進新型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業專業領域的精深人才精英,必須制定好人才引進的策略和政策,用政策優勢去吸引人才進入鄉村,吸引人才留在鄉村。 (2)重視村干部的培育和考核,要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培育打造一批心系群眾,真正為群眾服務的優秀村干部,并對這些村干部領導科學地進行績效考核,定期培訓,使其有能力,有信心,有動力的帶領鄉村人民脫貧致富。 (3)要把對農村農民的教育問題擺在突出位置,重視對農村本土人才的大力培育,建立健全合理的培訓教育機構,促進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化;同時要重視鄉賢的作用,充分發揮調動鄉賢的積極性,讓其在服務鄉村建設的同時,能夠逐漸地在鄉村營造出踏踏實實干事業的良好氛圍。 (4)引導農業人才的科學流動,構建平臺吸引鄉賢回歸。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對于鄉村發展的機遇,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要努力地抓住,推動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聯動發展,振興農村的中小型農業企業,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障機制,縮小鄉村與中小城市的發展差距,積極的引導農業人才向鄉村流動和轉移,達到勞動力能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此外,深入展開研究,建立健全一個良好的平臺吸引鄉賢的回歸。 (5)統籌并強化農業農村各類人才的隊伍建設。建設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加大對本土人員的培育力度,因此要重視農業農村各類人才的隊伍建設,對這些人才進行分類培訓管理,努力提供寬松的人才成長環境。一是打造具有高水平的農業科研人才隊伍,高度重視對科研人才的物質和精神支持[10]。二是打造服務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培訓一支能夠推廣農業科研成果,進行成果轉化,開展實際生產的隊伍。三是培養腳踏實地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完善示范機制[11],深入開展扶貧先“扶智”的行動,拓寬實用人才的培養途徑等。
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設離不開國家中央政府去制定更加有力和開放的政策;離不開各級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對本地區農村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人才引進政策;也離不開各大科研院所和院校以及教育機構去培養更加具有實用性、實踐性、復合型的農業專業人才;更離不開社會去創造一個更加良好的氛圍,將農民變成一種職業,一種可以讓人致富、獲得成就感并為整個社會和國家創造更多貢獻的光榮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