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辰
(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 邯鄲 056001)
向日葵是我國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分為食葵和油葵兩大類,主要種植在西北、東北和華北地區,種植面積在1 500 萬畝左右,其中內蒙古種植面積最大,在900 萬畝左右。向日葵病害主要包括菌核病、黃萎病、黑斑病、褐斑病、霜霉病、病毒病、銹病等,造成產量降低,品質下降。
主要分為盤腐型、根腐型、莖腐型和葉腐型4 種類型,其中盤腐型菌核病影響最大,不僅造成產量降低,而且使籽仁的蛋白質含量和含油量降低。
1.1 發生規律。在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造成莖稈、莖基、花盤及種仁腐爛。菌核萌發的最適溫度為12 ℃~22 ℃,濕度為80%以上;子囊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18 ℃~26 ℃,濕度為100%。因此,向日葵在開花到成熟期遇到持續的低溫多雨天氣,則盤腐型菌核病發生嚴重。重茬或前茬種植豆類、瓜類的地方發病較重,通風不良、低洼潮濕、偏施氮肥的地塊發病也重。
1.2 發病癥狀
1.2.1 盤腐型菌核病。開花后在花托部位形成圓形水漬狀褐色斑,后期擴展到整個花盤,組織變軟腐爛,濕度大時長出白色菌絲,形成黑色菌核。病部可蔓延到花盤正面,菌絲密生于籽實間,形成“井”字形黑色菌核網覆蓋花盤。籽粒癥狀不明顯,為害嚴重時果皮白色,易裂碎,籽仁褐色。有的在果皮內或外面有黑色菌核。
1.2.2 根腐型菌核病。從苗期到收獲期都能發病,尤其在開花后發病較多。出苗時發病,造成幼芽和胚根腐爛,出苗困難,即使能夠出土,隨著發病嚴重造成幼苗萎蔫死亡。開花后發病,首先在根或根莖部形成褐色病斑,逐漸擴展到莖上。病斑稍凹陷,有同心輪紋。濕度大時在病斑部形成白色菌絲,最后形成黑色菌核。后期病斑中央呈黃白色,表皮破裂露出纖維。重病株萎蔫枯死,剖開莖在內腔有白色菌絲,并有黑色粒狀或細短條狀菌核。
1.2.3 莖腐型菌核病。莖稈各部位均可發生褐色橢圓形病斑,中上部較多,逐漸擴大,略現同心輪紋,發病部位上部的葉片發生萎蔫。當病斑蔓延莖稈一周時,造成植株萎蔫,逐漸死亡,在病斑表面不易形成菌核。
1.2.4 葉腐型菌核病。發病初期葉片表現出水漬狀病斑,隨后變成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具有同心輪紋,濕度大時迅速擴展到整個葉片,天氣干燥時病斑從中間裂開穿孔或脫落。
1.3 防治方法
1.3.1 農業防治。采取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土地深翻,減少病源;適期播種,使開花至成熟期避開雨季;種植抗病品種;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等措施,可以減輕或避免病害的發生。
1.3.2 化學防治。花盤期選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或40%的紋枯利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主要噴施花盤背面。
2.1 發生規律。氣溫在23 ℃左右,重茬年限長、地勢低洼、雨水較多的年份發病重。病害主要發生在苗期和開花期。
2.2 發病癥狀。開始發病時葉肉組織褪綠,表現為葉片邊緣和側脈之間發黃,后轉為褐色,開始發病時葉片被侵染一側表現出萎蔫,后期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發病莖稈的維管束發生褐變,發病重時下部葉片全部枯死,中間部位的葉片呈斑駁狀,嚴重時在開花前葉片枯死,濕度大時葉片兩面或莖稈可能出現白霉。
2.3 防治方法。選擇抗病品種;采取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 年以上輪作;病殘株及時清理出田間燒毀;必要時用400 倍液的20%萎銹靈乳油灌根,每株灌藥液500 ml。
3.1 發生規律。病害發生程度與播種及出苗期間溫濕度有關,適宜發病溫度為16 ℃~26 ℃,播種后遇到低溫高濕天氣,幼苗容易發病,土壤濕度大容易發病,重茬連作地塊容易發病,播種過深發病重,進入成株期以后抗病性明顯增強。
3.2 發病癥狀。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苗期染病時,在2 ~3 片真葉時開始顯現癥狀,沿葉脈出現褪綠斑塊,葉背面出現絨狀的白色霉層,病株生長緩慢或朽住不長。成株染病時,近葉柄處生成淡綠色褪色斑,沿葉脈向兩側擴展,后變黃色并向葉尖蔓延,出現褪綠黃斑,濕度大時葉背面沿葉脈間或整個葉背出現白色厚密絨層。葉片后期變褐焦枯,植株頂端成為玫瑰花狀,病株較健株矮、節間縮短、莖稈變粗、葉柄縮短,隨病情擴展,花盤畸形,失去向陽性,開花時間延長,結實失常或空稈。
3.3 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可減輕病害發生。田間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必要時噴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 ~800 倍液。
4.1 發生規律。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2 ℃~28 ℃,連續降雨、濕度連續多日達80%~90%,發病重。連作地、黏土、通風透光差、排水不良、低洼地發病重。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
4.2 發病癥狀。幼苗染病時,葉片上生成褐色近圓形病斑,病斑外圍出現黃色暈圈,背面呈現灰白色。成株染病時,病斑呈褐色多角形,黃色暈圈,后期病斑上生出小黑點。遇多雨潮濕天氣,病斑容易穿孔或脫落,發病重時病斑融合,整個葉片枯死。莖和葉柄染病時,出現褐色狹長條狀病斑。
4.3 防治方法。選擇抗病品種;實行輪作倒茬;發病初期摘除病葉,集中銷毀。必要時噴灑50%多菌靈5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1 000 倍液。
5.1 發生規律。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5 ℃~30 ℃,連作地、溫暖、多雨的年份容易發病。各生育階段均可發病。
5.2 發病癥狀。葉片染病時,出現圓形褐色病斑,直徑5 ~20 mm,病斑外圍經常出現黃綠色暈圈,中央形成灰色至灰白色霉狀物,相鄰的病斑經常相互融合。莖部染病時,形成黑褐色橢圓形至梭形長斑,自下向上蔓延,相互接連,使莖稈全部變成褐色。花盤染病,生成褐色至灰褐色具同心輪紋的圓形至梭形病斑,中心呈灰白色。
5.3 防治方法。秋季深翻土地,選擇抗病品種,增施磷鉀肥,可減輕病害發生。必要時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