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吉林省榆樹市大嶺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 榆樹 130414)
農民耕種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耕地資源的保護涉及廣大農戶的既得利益,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依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顯示,我國耕地共12786.19萬公頃,相比第二次調查結果減少了753.34萬公頃。受城鎮化進程與利益驅使的影響,部分地區保護耕地意識薄弱,肆意開發農地,嚴重地限制了農地的可持續性發展。如何立足與生態農業視角,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耕地是當前面臨的全新挑戰。
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中耕地面積不斷縮小的數據,各地開始重視耕地保護。雖然我國《土地管理法》已頒布20余年,但是耕地保護仍然存在各種問題。
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背景下,政府增加政策宣傳力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保護耕地重要性的認識,并積極參與到保護活動中。部分偏遠地區或基層組織未認識到耕地保護的緊迫性,使我國耕地保護工作受到阻礙。農業生產人員是耕地保護的主體,但受利益驅使,造成耕地隱形流失,如挖塘養魚、種植林果業、閑置荒蕪等。另外,部分管理人員未將保護耕地的有效措施落到實處,非公共建設項目占用耕地、非法占用耕地等情況,無法實施有效的耕地保護措施。
我國出臺了很多新時代耕地保護制度。在傳統工作模式下,各級部門重視耕地保護的審批程序,但監管卻流于形式。出現了耕地已被征用或轉為建設用地,卻未被使用、閑置等情況,使耕地保護工作受到了阻礙。耕地應種植糧食、油、棉、蔬菜、糖等農產品與飼草生產。但是,部分耕地被違規占用挖湖造景、綠化造林等,導致耕地不能物善其用。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黨中央對耕地保護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耕地保護不僅是各級各類政府的職責,更是每個農業生產者的義務。在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下,要使農業生產者主動保護耕地、農民愿意種糧。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也是農民獲得經濟利益的來源,關系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提倡生態農業,保護耕地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密切聯系。保護耕地不單純是保護一塊地,而是轉變為生態、數量、質量“三位一體”的理念。例如,積極保護農田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體現耕地的生態價值。
強化綜合管理農田,落實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高效利用耕地的關鍵舉措。耕地對農業生產者非常重要,各級各類政府應聯合耕地相關資金與項目,保障耕地建設。目前,為了獲取短期利益,部分農民只管增加耕地面積,但低產田在耕地面積中占比最高,改造與優化中低產田,提高耕地產出率。因此,建設高質量農田,真正實現耕地可持續發展。
在以GDP增長為績效考核的驅使下,地方政府以變賣耕地提升短期內經濟發展水平,但對于耕地良性循環存在較大弊端。針對此問題,應推進耕地保護立法,約束占用耕地行為。第一,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明確耕地保護的法律地位,做到權利到人、責任到人與權責統一。第二,加強審批流程管理,嚴格審批售賣耕地等行為。第三,落實黨政同責,將耕地保護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評之中。第四,提高耕地保護補償標準,種糧補貼、最低糧食收購價、農機補貼、地力補貼等,嚴格執行對耕地直接承擔者的耕地保護補償,讓農民自覺參與耕地保護。
科學的管理與嚴格的制度是實現耕地保護的途徑之一。從《土地管理法》的頒布到全面修訂《土地管理法》,再到《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的實施,耕地保護是土地管理的核心。根據耕地保護的相關法律條款,對違法行為予以處罰,成立督察專班,全面落實耕地保護。
耕地保護與農業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堅持耕地集約利用減少耕地“非農化”,明確建設項目避讓耕地選址原則。統籌開發、拓展補充耕地渠道等措施,以適應我國人口流動與城鎮化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