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雷麗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倡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品位。統編語文教材采用“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設置閱讀篇章,助力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實現《課程標準》要求。溫儒敏教授在解讀統編教材時,反復提到群文閱讀,強調群文閱讀契合統編語文教材特點,便于學生實現閱讀發展。由此可見,群文閱讀是實現《課程標準》要求的“法寶”。群文閱讀是指以議題為中心,精選一組文本,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求同存異,集體建構,達成共識,深刻感知議題內涵的教學方法[1]。古詩詞是語文學科的基礎內容,古詩文群文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很有幫助,因此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開始組織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但是,“雙減”政策實施前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如議題選擇不當,選文缺乏針對性,閱讀活動單一等。彌補教學不足,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關鍵。“雙減”提倡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因此,在“雙減”落地過程中,教師應以之前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問題為基礎,以議題、選文和閱讀活動為重點,探索多樣策略,實施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彌補教學不足,提高教學效率。具體而言,教師可應用如下策略實施高學段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
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2]。因此,在實施高學段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先設計議題。議題是師生在群文閱讀中進行深入探究的線索或話題。議題源于閱讀文本。教師可以以閱讀文本為立足點,探尋不同角度,精心設計議題。
內涵雋永是古詩詞的特點之一。人文內涵是古詩詞內涵的重要構成,是學生品味古詩詞內涵的入手點。已有實踐證明,學生有效品味人文內涵,可以切實地與詩人“對話”,體味詩人情感,由此增強古詩詞理解效果。對此,教師可以走進古詩詞,尋找其人文內涵的情趣點,設計議題,使學生走到古詩詞深處,體會詩人情感,感知人文內涵。
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聽到收復失地消息后寫的一首詩,既表達了對收復失地的欣喜之情,又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憂國憂民是杜甫的美好精神品質。杜甫在人生短短幾十載,揮毫寫下諸多流傳千古的詩作,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等。對此,教師可以設計議題——“憂國憂民的杜甫”,借此組合相關古詩詞,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一起走近杜甫,感受其美好的精神品質。
語言是詩人建構古詩詞的“工具”,包括結構形式、寫作手法等。以不同的語言點為切入點,便于學生有針對性地走進古詩詞中,品味語言,建構語言感知,高效理解古詩詞。由此,在實施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深入古詩詞,探尋其語言形式的精彩點,設計議題,驅動學生品味。
以《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為例,詩人辛棄疾在這首古詩中,使用借景抒情法,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山鄉夜行中的所見所聞,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豐收的喜悅。借景抒情是詩人們創作古詩詞的常用方法。學生通過此方法,不僅可以了解詩人的語言特色,還可以建構對古詩詞的認知,同時也可以掌握寫作方法,積累寫作經驗。因此,教師可以借景抒情方法為立足點,設計議題——“景中情”,驅動學生探尋寫作方法,欣賞美景,品味情感。
群文閱讀教學是以閱讀文本為基礎的活動。選擇、組建文本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學生進行閱讀,探尋議題的基礎。人、象、意是古詩詞內容的重要構成,也是教師設定議題的依據[3]。在實施高學段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以人(人物)、象(意象)、材(題材)為入手點,精心選文,組建群文,使學生閱讀群文。
“人”是指詩人。依人選文是指以詩人為核心,選擇相關文本。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集中展現了其人生經歷和當時心境,凸顯了其身上具備的美好品質。依人選文,不但可以使學生通過閱讀古詩詞,經歷詩人的人生,對詩人建構深刻認知,還可以使學生透過詩人經歷,感受其身上的美好品質,增強古詩詞閱讀效果。因此,在實施古詩詞群文閱讀時,教師應依人選文。
以《示兒》為例,這是陸游愛國詩中的一首名作。陸游用自己的一生致力于抗金斗爭,希望能收復中原。在此過程中,陸游雖然屢屢遭受挫敗,但始終未改初心。在臨死之際,給兒子留下這首詩,希望兒子能延續自己的志向,堅守抗金斗爭。除了這首詩,陸游還留下了其他古詩,如《卜算子·詠梅》《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書憤》等。教師應緊扣陸游身上的美好品質,以其一生為抓手,選擇相應古詩內容。
“象”是指意象。意象是古詩詞的重要構成,也是詩人表情達意的依據。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意象類型多樣,且契合高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了解古詩詞的意象,學生可以體驗具體場景,深入感受詩人寄托其上的濃濃深情。對此,為了讓學生有效感受古詩詞中的情感,深入理解古詩詞內容,教師應立足意象,選擇和解讀古詩詞文本。
以《十五夜望月》為例,在教學前,教師應深入研讀詩句,逐步挖掘出其意象——“月”。詩人在這首詩中借助“月”寄托了自己的思鄉之情。以“月”為意象的古詩詞并不少見,詩人們大都用“月”抒發思念之情。品味“月”,可以使學生感受詩人的濃濃深情。所以,教師可以“月”為抓手,選取相關古詩詞,如《靜夜思》《宿建德江》《楓橋夜泊》等,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同主題、同意象的古詩詞,感知“月”的內涵,品味詩人情感,借此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
“材”是指題材。題材是通過研讀素材,提煉出的用以構成藝術形象,展現生活事件或現象的材料。統編語文教材中展現的古詩詞題材豐富,如詠史懷古類、寫景抒情類、山水田園類等。依材選文,可以使學生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了解該類作品的共同之處,把握該類作品的閱讀規律,有利于積累閱讀經驗,增強古詩詞閱讀水平。所以,在實施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依材選文。
以山水田園類為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五六年級設置了諸多的山水田園類的古詩詞,如《山居秋暝》《四時田園雜興》《稚子弄冰》《村晚》等。田園山水類古詩詞大都以美麗的自然景象寄托濃濃深情。為使學生感受田園山水類古詩詞的特點,教師可直接以教材內容為入手點,選擇相應古詩詞內容,組建群文,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透過美麗的自然景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達成共識是群文閱讀教學的要點,也是影響群文閱讀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綜觀群文閱讀教學內涵可見,設計議題、組織文本都是為學生達成共識服務的。尤其,達成共識是學生深入理解閱讀內容、深刻感知議題的具體體現。對此,在實施高學段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以議題、文本為立足點,以課堂為抓手,應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建構個性認知,并積極交流,達成共識,優化課堂閱讀效果。
前置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有效的前置課堂,可以使學生發揮自主性,自學新知內容,建構初步認知。基于此,在實施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顛覆傳統教學流程,設計導學案,呈現閱讀任務,驅動學生自學生疑,做好課堂深入學習,達成共識的準備。
以“憂國憂民的杜甫”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教師依據議題,組合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這三首詩。然后,教師繼續依據議題,設計導學案,如圖1。

圖1
在導學案內容的驅動下,大部分學生自覺利用課前時間,自讀古詩詞。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遷移古詩詞閱讀經驗,利用多樣方式,探尋詩句背后蘊含的情感,由此在腦海中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詩人形象。實踐證明,大部分學生通過自讀詩詞,感受到了杜甫的憂國憂民。甚至一些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在短暫的一生中,杜甫有沒有放棄自己的堅守?”“杜甫為什么會對國家、對人民有著如此深厚的情感?”教師可立足學生的課前自學所得,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助力學生加深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切實感受詩人身上的美好品質。
與單首古詩詞教學相比,群文閱讀具有開放性和建構性。簡單地說,古詩詞群文閱讀以議題為中心,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空間,沒有“唯一答案”或“標準答案”,便于學生突破思維的束縛,聯想各種答案并與他人共享,碰撞出思維火花,順其自然地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同時鍛煉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以《村晚》為例,教師在教學前設計了“美好的鄉村田園生活”這一議題,并根據其中的意象組織文本:《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鄉村四月》(翁卷)。為了讓學生感知議題,教師根據三首古詩的相同之處,設計了主問題:“鄉村生活場景是怎樣的?”然后,教師圍繞主問題,應用多樣方式創設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探究。比如,在引導學生初探鄉村生活場景時,教師提出自讀任務:“自讀三首古詩,你能發現詩人們筆下描繪的鄉村生活有怎樣的共同之處嗎?”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自讀古詩,尤其有針對性地進行思考,自覺地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具體場景,初步感知鄉村生活的美好。之后,教師給予學生表達機會,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鄉村生活。在描述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提到了“祥和”“安逸”等,由此初步達成共識。接著,教師繼續提問:“閱讀三首古詩詞,你覺得其中描繪的鄉村生活場景有哪些不同之處?各自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按照如上方式,學生再次閱讀古詩詞。在此次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發揮自主性,積極探尋關鍵內容,發現鄉村生活的不同之處。教師及時肯定學生的發現,并就此組織小組交流活動,鼓勵學生繼續對比三首古詩,探尋鄉村生活的共同特點。在已有閱讀感知的作用下,學生積極表達,碰撞思維,總結出“質樸”“富有情趣”等特點。教師立足于此,引導學生回文印證鄉村生活特點,找出具體內容。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大量閱讀,還使學生逐步進行集體建構,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同時鍛煉探究能力,有利于增強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
集體建構的結果是學生達成共識。達成共識是學生增強認知的必由之路。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性差異導致學生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和理解。在集體建構階段,學生共同交流,互相借鑒,完善彼此認知。此時,教師要從多元角度進行引導,助力學生達成多元化或差異化的共識。
以《長相思》為例,在實施教學時,教師設定“幾許閑愁,不一樣的鄉思”議題,同時組建相關文本:《望月懷遠》《次北固山下》。結合議題,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為什么這三首古詩都是在表達思念,但表達出的情感卻不一樣?”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實現集體建構。在此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集體建構情況,展現三首古詩的異同之處,并和學生一起探究產生“愁緒”的原因。從原因入手,學生可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對思鄉類古詩形成整體的認識,由此達成共識,提高古詩詞閱讀水平。
在實施小學語文高學段古詩詞教學時,教師要立足“雙減”要求,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善用群文閱讀法;尤其要有針對性地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確定議題,組建選文,探究共識,驅動學生由淺入深地剖析文本內容,建構良好認知,鍛煉相應能力,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