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安大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不同學段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速度,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創(chuàng)讀文本,使其在增加閱讀量的同時,提高閱讀速度,發(fā)展閱讀理解能力?!?+X”群文閱讀具有多文本閱讀的優(yōu)勢,便于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接觸多樣文本,大量進行閱讀訓練,實現(xiàn)閱讀速度、閱讀量和閱讀理解能力的“飛躍”。此外,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以單元主題為中心,組建相關文本,便于教師進行“1+X”群文閱讀教學。因此,教師要著力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X”群文閱讀教學是師生緊扣議題,以一篇帶多篇,或多篇帶一篇的方式,驅動學生探究任務,進行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教學模式[1]。由此可見,議題、文本、任務、教學過程是“1+X”群文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師應以議題、文本、任務和教學過程為重點,有策略地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
把“作家”作為議題是指讀某一作家的文本,借此讀出其寫作風格、人生經歷、思想情感等。如此讀“作家”,可以使學生做到知人論世,便于深入地閱讀此作家的文章[2]。因此,教師可把“作家”作為議題。
例如,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魯迅先生的諸多文章,如《祖父的園子》《少年閏土》等。這些文章彰顯了魯迅先生的寫作風格。因此,教師可圍繞這些文章確立議題——“感受魯迅先生的寫作風格”,增強閱讀的針對性,推動學生讀“作家”,建構良好認知。
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點。了解體裁特點,是學生有效閱讀此類文章的關鍵。如通過了解童話特點,學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發(fā)揮想象力,探尋其中的想象內容、想象方法等。所以,教師可把“體裁”作為議題。
例如,讀小說,要了解其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典型環(huán)境。圍繞三要素,學生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寫的,以及為什么寫。因此,教師可以小說的三要素為立足點,確立議題——“窺探小說的三要素”。
文章是作者表述自己觀點的“工具”。了解文章中的觀點,有利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可把“觀點”作為議題。
例如,魯迅先生在《祖父的園子》中描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展現(xiàn)了童年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有很多種:酸、甜、苦、辣、咸。這種“味道”正是作者的觀點。于是,教師便可以童年的“味道”為重點,組建《我為白菜狂的日子》《桂花雨》《拾荒夢》等文本,二次確立議題——“品品童年的‘味道’”,引導學生走進不同作家的童年生活中,探尋其觀點。
統(tǒng)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小說、散文、童話、詩歌、戲劇等。同一體裁的寫作技巧有相似或相同之處。了解寫作技巧是學生進行“1+X”群文閱讀的目的之一[3]。尤其通過了解寫作技巧,學生今后可以自主閱讀此類體裁的文章,增強自主閱讀能力。
例如,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這篇文章中,用生動細膩的語言描述了時間飛速流逝的場景,表達了對時間飛逝的惋惜,發(fā)出了珍惜時間的“喊聲”。在《春》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則用明快婉轉的語言,描述了生機勃勃的春景,歌頌了春天的無限活力,表達了對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這兩篇文章均是散文,語言特點、寫作手法相似,展現(xiàn)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便于學生了解散文的寫作技巧。因此,教師可組織《匆匆》和《春》這兩篇文章,引導學生探尋散文的寫作技巧。
表達方式是作者創(chuàng)作文章的“法寶”,也是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入手點。常見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抒情、說明、記敘、議論、描寫。了解表達方式間的差異,學生可以深入地探究文本之間的相同之處或不同之處,建構閱讀認知。
例如,《故宮博物院》是一篇說明文,文章按照總分總的表達方式,先整體介紹故宮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稱、歷史,再沿著空間順序,介紹其前朝和內廷,最后整體概述其特點和風貌?!蹲哌M麗江》是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說明文,也是按照總分總的表達方式,先總體介紹麗江的基本情況,再介紹麗江的地理位置、自然風光等特點。雖然這兩篇文章描些的事物不同(《故宮博物院》描寫了古建筑,《走進麗江》描些了自然景物),但使用的表達方式相同,內容也都有詳有略?;诖耍處煴憧梢员磉_方式為重點,打破教材限制,引導學生對比閱讀群文,探尋說明文的表達方式。
《課程標準》倡導語文教學以學生為本。了解學生學情是以學生為本的實踐表現(xiàn)。同時,通過了解學情,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學習任務或學習活動,推動學生發(fā)揮自主性,積極學習。所以,在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著眼于學生學情,有針對性地設計閱讀任務。
例如,在《月光曲》教學中,教師確立議題為“歌”情話,并組織文本《游子吟》《種太陽》?!斗N太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首歌曲,在吟誦的過程中學生會聯(lián)想具體畫面,體會其中的生機與活力。在五年級時,學生學習了《游子吟》,尤其在吟誦的過程中,能夠自發(fā)地描繪具體畫面,感受其中的濃濃深情。在《月光曲》這節(jié)課上,學生同樣要依據(jù)曲調,想象畫面,感受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情感??梢?,學生的學習經歷,為其學習《月光曲》提供了便利。所以,教師基于學生學情,可設計如此任務(見表1):

表1
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會遷移已有認知,走進《月光曲》中,有針對性地探尋曲調特點,感受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
品鑒、模仿文章中的結構、語言特點、修辭手法等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結構、語言特點、修辭手法等正是文本的特點所在。通過了解文本特點,學生不但可以理解文本內容,還可以汲取寫作經驗,實現(xiàn)讀寫結合,順其自然地發(fā)展語言知識和技能。因此,教師可著眼于文本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任務。
例如,在“童年”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組織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五猖會》這三篇文章。這三篇文章在表現(xiàn)手法、語言特點和寫作思路上極具特色。對此,教師可設計如下任務(見表2):

表2
在這些任務的作用下,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探究,還能自然而然地將讀寫結合在一起,學習、運用、積累語言,提升語言能力。
文本解讀是學生進行初步感知的途徑。自讀文本是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具體方式。教師是學生自讀文本的引導者,提問是教師引導學生自讀文本的重要方式。因此,在“1+X”群文閱讀教學之初,教師可聯(lián)系文本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驅動其自讀文本,認真解讀,建構初步認知。
例如,在“課文中的推測與想象”課堂上,教師以《琥珀》為先導課,向學生提出問題:“自讀《琥珀》這篇課文,思考哪些內容是作者親眼所見的,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在如此問題的作用下,學生遷移已有認知,邊閱讀邊思考,找尋相關內容,認真勾畫。在規(guī)定時間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展現(xiàn)自讀所得,并就此引出議題——課文中的推測與想象,和學生一起探究。
如此做法不但使學生有針對性地自讀了課文,初步地建構認知,還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議題,便于推動“1+X”群文閱讀教學的開展。
議題是“1+X”群文閱讀教學的中心。教師聚焦議題,可以使學生增強閱讀的針對性。在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后,教師可聚焦議題,聯(lián)系其他內容,提出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對比。
例如,在“課文中的推測與想象”課堂上,教師先布置任務:“請大家用三分鐘的時間自讀《飛向藍天的恐龍》,思考問題:科學家為什么說恐龍會飛?請在相關內容下畫橫線。”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自主閱讀,認真思考,建立表格。在完成任務后,學生毛遂自薦,展現(xiàn)自己的表格。教師和其他學生觀察,完善表格(見表3)。借助表格內容,學生增強了對文本內容的認知。教師則把握時機,繼續(xù)向學生布置任務:“對比《琥珀》和《飛向藍天的恐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請和小組成員交流。”受到此任務的驅動,學生閱讀不同的文本,細心對比后有所發(fā)現(xiàn),如這兩篇文章都有作者親眼見到的內容,也有作者想象、推測的內容。立足發(fā)現(xiàn),學生在小組中暢所欲言。最后,教師組織小組展示活動,鼓勵他們展現(xiàn)成果。

表3
實踐證明,學生借助閱讀任務,有針對性地進行對比閱讀,逐步了解議題內容,能夠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自然而然地鍛煉思維能力、歸納能力等,提升閱讀水平。
集體建構是學生遷移閱讀認知的活動。通過遷移閱讀認知,學生既可以繼續(xù)進行自主閱讀,又可以增強閱讀認知,深入了解議題,提高“1+X”群文閱讀質量。所以,在“1+X”群文閱讀課堂上,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任務,引導其自讀課文,遷移認知,實現(xiàn)集體建構。
例如,在“課文中的推測與想象”課堂上,教師立足學生的閱讀情況,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展現(xiàn)《黃河象》這篇課文,并提出任務:“請用五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找到關鍵信息:(1)找到黃河象化石的特點;(2)作者依據(jù)黃河象化石的特點,想象、推測了哪些情況。請根據(jù)自讀情況,建立表格?!笔艿饺蝿盏尿寗樱瑢W生自發(fā)遷移閱讀認知,著力探究《黃河象》中的想象、推測內容,并與小組成員共享。在共享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彼此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并圍繞不同之處,積極討論,實現(xiàn)集體建構。最后,教師則隨機選擇小組,依據(jù)其表格內容進行點撥,幫助他們提高集體建構質量。
拓展文本是以學生達成共識為基礎的活動。通過達成共識,學生會對閱讀內容建構深刻認知,同時儲備寫作經驗。在“1+X”群文閱讀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梳理群文內容,總結共同之處,達成共識,同時設計寫作任務,驅動學生拓展文本。
具體而言,在學生自讀《黃河象》后,教師可鼓勵他們對比前后建立的表格內容,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同之處。在已有閱讀認知的支撐下,學生認真對比,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三篇文章都是從細節(jié)入手進行推測和想象。基于此,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寫作任務:“作者覺得黃河象是失足落水的。你覺得有沒有其他可能呢?請將自己聯(lián)想到的可能寫下來,寫出推測依據(jù)?!痹谌蝿盏淖饔孟拢瑢W生發(fā)散思維,遷移閱讀認知,從細節(jié)入手,推測事物的發(fā)展,由此增強認知,同時發(fā)展寫作能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1+X”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發(fā)揮教學智慧,應用多樣的策略確立議題,組織文本,設計任務,開展教學,使學生在閱讀諸多文本內容的過程中,逐步解決任務,了解議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發(fā)展多樣能力,提高閱讀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