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深圳市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支隊,廣東 深圳 518000)
當前,臭氧污染已成為影響空氣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而作為臭氧污染的重要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治理迫在眉睫,急需探索出一條有效治理的路徑。臭氧污染超標已成為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首要因素。2022年1月—10月,全國臭氧濃度同比上升了6.4%,是常規監測6項污染物里面唯一不降反升的污染物,且受長時間高溫、干旱等不利條件的影響,多個省市的臭氧濃度創出歷史新高,臭氧污染已成為制約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首要因素,而VOCs污染是臭氧污染的重要前體物。在2022年11月4日,第十一屆全國VOCs減排與控制會議上,生態環境部指出,當前我國VOCs治理主要表現為源頭控制、污染治理、規范管理、監管能力四個“不到位”,VOCs治理工作基礎較薄弱,是大氣環境治理領域最明顯的短板,必須高度重視,提高VOCs治理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空氣環境質量改善受制于臭氧污染。深圳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經濟中心城市,近年來,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呈上升趨勢,尤其是2022年9月份,接連受到“軒嵐諾”等4個臺風影響,整個廣東省珠三角城市出現了極為罕見的大范圍、長時間的臭氧污染過程,其中工業企業排放的VOCs貢獻最為突出,累計超標達16天,單月超標天數突破近5年記錄。由于臭氧污染超標,直接導致空氣環境質量無法達到國家和廣東省年度目標要求。
為此,遏制臭氧污染、削減VOCs排放,已經成為擺在面前亟待解決的大事要事。此次調研,選取深圳投訴量較多、排放量大于3噸的300家重點企業作為調研對象,其中采取現場調研和問卷調研形式,圍繞VOCs產排量核算、源頭減量路徑、過程收集效率、末端治理技術適用、治理監測效果、企業運行管理能力等進行深入調研[1]。
一方面,產排量計算方法不一致,監測法和核定法計算企業排放量差異較大。根據《廣東省工業源揮發性有機物減排量核算方法(試行)》,工業企業VOCs去除量主要以監管系統的監測法和總量減排的核定法進行計算,因兩種算法的收集率和去除率“兩率”選用依據不同,核算“兩率”差異過大,在多家調研企業中,部分企業的VOCs排放量計算偏差在0~20%、20%~50%和超過50%情況。另一方面,企業VOCs原輔料統計不全,底數不清。因部分企業未設立廢氣管理環保專職崗位,專業性差,少報漏報情況突出,調研企業中存在原輔料使用量填報少報漏報,無法完整提供原輔料VOCs含量信息。
一是企業源頭減量積極性不足。部分行業印制電路板、表面噴涂、電子元器件等,已經具有較成熟的源頭減量的替代生產工藝,但受成本、產品質量、客戶要求等因素影響,現有替代率仍較低,普遍在25%以下。二是原輔料VOCs含量檢測達標率低。存在抽樣油墨、清洗劑、膠粘劑、涂料VOCs含量不合格。三是基于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計算的VOCs含量偏低。原輔料實際組分占比情況與企業提供的原輔料相應MSDS所描述的組分占比存在一定程度差異,部分VOCs含量被低估,高活性揮發性有機物組分原輔材料使用還較多。
一方面,企業廢氣收集效果普遍不佳。因老舊工業園區廠房基礎設施較差,基本無法同時滿足環保、安全、消防等要求,難以實現密閉的生產環境,同時,又缺乏統一、科學、全面的VOCs收集系統設計規范,大部分企業廢氣收集系統設計不合理(如廢氣管道存在十字型、T字型等影響收集效率的連接方式),導致廢氣收集效果較差,多數企業車間不能夠形成微負壓狀態,多組集氣罩控制風速不合格(未達到0.3 m/s)。另一方面,企業廢氣治理工藝單一、低效。采用水噴淋、UV光解、活性炭吸附“老三樣”的低效治理設施占比高。目前公認高效的治理設施為燃燒法造價高、能耗大,運行費用高,規模不大的企業難以承擔,而新治理技術研發難度大、投入成本高,且缺乏政策支持及推廣應用,導致“老三樣”市場占有率高,同時還存在活性炭吸附工藝治理效率受運維影響大,存在活性炭吸附包長期不更換或更換不及時、活性炭質量差等問題。再一方面,企業運營能力不足,廢氣收集治理設施維護不規范不到位。企業專業知識薄弱,在廢氣治理設施建設過程中,過分依賴第三方,未嚴格按照環評文件及批復要求落實污染防治措施,在自主驗收過程中把關不嚴甚至不把關,導致程序不規范、內容錯漏;在運維過程中,大部分企業未建立環保組織架構和崗位責任制度,僅50%的企業配備環保主任,運維人員缺乏VOCs污染防治的專業技能和技術經驗,廢氣治理設施“先啟后?!辈坏轿唬矙z基本依賴人工。
生態、工信、發改、科創等多部門出臺的激勵政策過于分散,未形成系統性、針對性的補貼激勵機制,企業無法全面了解各類激勵政策,同時,企業申請補貼流程繁瑣、周期長,“事后”補貼風險大,企業改造完成后申請補貼存在無法審核通過的風險。對比香港清潔生產伙伴計劃補貼,建立專業技術團隊服務商庫,提供事前事中事后“一站式”指導,企業改造審核“零風險”,同時香港對在深的港資企業也納入補貼范圍,扶持企業較為徹底。
綜合全國各有關省市,在VOCs治理方面具有可借鑒的先進經驗和做法。
浙江省、成都市出臺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原輔材料源頭替代技術指南和關于支持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原輔材料源頭替代的意見等政策配套文件,明確低揮性原輔材料要求,以及替代要求、替代技術和管理要求,劃分企業化分為I、II、準II三級替代級別,針對替代級別I、II級給予相應源頭替代資金補貼和優惠激勵政策;上海市積極推進低VOCs替代示范項目,搭建低VOCs替代項目庫和技術交流平臺,宣傳行業優秀案例,傳遞先進技術信息和工藝經驗,促進VOCs治理企業和第三方技術服務單位的全方位合作搭建橋梁,實現“政府搭臺、企業唱戲”[2]。
北京市強化重點行業VOCs排放達標治理及執法監管,將單一低效的廢氣處理技術設施及其組合列入VOCs重點監管名單。成都市有序推進重點園區和工業聚集區VOCs“綠島”、共享噴涂中心、活性炭再生中心建設;開展家具、制鞋、印刷及汽修行業VOCs第三方治理運維服務試點工作,并出臺小微企業VOCs治理技術指引。上海市試點VOCs協議減排和VOCs 減排量置換制度。鼓勵企業、集團或集群主動開展自愿減排工作,與政府簽訂VOCs減排協議;針對行業或區域制定科學合理的整體減排方案,在確??傮w減排效果不降低、不縮水的情況下,允許其內部進行減排量的自主置換調配。
上海市配套實施重點行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深化治理項目專項扶持辦法,每減排1噸VOCs補貼10萬元,由市區兩級財政共同支出。浙江省、成都市將低VOCs原輔材料源頭替代作為重要的考量指標納入綠色金融服務體系,開辟快速審批綠色通道;原輔料替代級別為Ⅰ、Ⅱ級,給予貸款利率定價優惠、實行保險費率差異化定價、優先采購經綠色產品認證或綠色包裝的產品、優先安排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和大氣專項資金補助。
補充原輔料未如實填報行政處罰的自由裁量細則,建立常態化原輔料填報工作機制,加強企業原輔料統計情況執法力度,對不符合要求的企業依法處罰,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探索研究在滿足國家現有標準方法下的監測操作規程,并嚴格實施,確保監測數據準確、客觀、真實,同時,對現有快速檢測設備進行梳理研究,明確相對精準的快檢設備應用規范,力爭快檢結果與實驗室分析結果基本吻合,并具備良好的靈敏性和重現性;探索研究在樓頂空間和安全限制的情況下,明確企業設置采樣口及采樣平臺規范要求,并加以推廣實施。
建立各地本地化VOCs含量源頭監管機制,嚴格落實國家和地方產品VOCs含量限值標準,同時,大力推進低(無)VOCs含量原輔材料替代;面向全社會征集適用不同行業的低VOCs含量原輔料,鼓勵行業協會建立綠色原輔料應用示范庫;發揮行業主管部門與行業協會作用,對重點行業,特別是印制電路板、表面噴涂、電子元器件等行業的先進生產工藝進行梳理,制定推薦工藝清單,大力推廣生產工藝替代;加大源頭低揮發性替代和工藝替代補貼力度,將低VOCs含量產品納入政府采購名錄,并在政府投資項目中優先使用,鼓勵企業自主減排。
第一,在廢氣收集方面。結合現有國家集氣罩有關規范,制定工業廢氣從產生到治理的全過程收集系統安裝技術指南或設計手冊,并及時發布實施,大力引導企業落實改造,力爭做到改造一家達標一家,逐步消除“無組織”排放亂象;實施園區和集群綜合治理,構建集約化的產業園區,引導新建企業進園區,強化統一管理,加強資源共享,探索實施廢氣集中收集、集中治理,樹立標桿。
第二,在廢氣治理方面。對現有高效廢氣治理設施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分析,確定有效性,針對不同VOCs組分,建立相應治理技術清單,同時,加大試點力度,注重高效、經濟、低碳、適用等特點,大力研發、引進新技術、新工藝,試點成功后動態更新治理技術清單并及時公布;相關技術工藝成熟后,加強推廣應用,逐步淘汰水噴淋、UV光解等低效治理設施;針對目前廣泛運用的活性炭吸附工藝,制定活性炭吸附式治理設施運維管理規范,明確活性炭質量及更換周期等要求,探索規劃建設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
第三,在運營管理方面。提升VOCs污染防治能力。編制VOCs污染防治指南(試行),指導企業建立環保組織架構和崗位責任制度,建立環保主任管理制度,組織VOCs污染防治培訓考核;提升運行管理水平。編制VOCs廢氣治理設施運行管理指南,明確運行維護和臺賬記錄要求;引導企業安裝廢氣治理設施與生產設施連鎖裝置,落實污染防治設施“先啟后?!备脑?,提升運行率;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建立第三方單位白名單評分制度,加強設計、施工、驗收、運維、檢測等第三方單位的監管。
第四,全方位實施激勵措施。建立健全VOCs治理專項補貼激勵機制。發改、科創、工信、生態環境等部門強化協同,聯合出臺VOCs治理補貼和激勵辦法,推動VOCs企業治理納入綠色金融服務體系,促進綠色產業鏈發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充分發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儲備庫作用。按照“應補盡補”原則,將原輔料替代、生產工藝與設備清潔化、收集與治理系統提效改造、自主安裝在線監測設備等項目納入生態環境資金項目儲備庫;加大科技創新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工業企業VOCs排放特征與減排技術科研攻關,搭建科研交流平臺,匯聚國內VOCs治理的優勢研發機構、專業治理公司,探索研究不同行業企業原輔料、生產工藝、治理技術的減排路徑和治理方案,加大科技創新補貼支持、產品應用推廣等各項科研保障工作;提供政策補貼“一站式”服務指導。借鑒上海、香港等經驗,明確推薦升級改造路徑,支持推薦類升級改造補貼;借鑒香港經驗,組建專家幫扶團隊,對企業開展補貼宣傳、申報項目、改造過程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務指導[3]。
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目標,新時代歷史使命,聚焦當前環境空氣環境質量的突出短板。在確保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進一步推動VOCs、NOx協同減排,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推動臭氧濃度盡快進入下降渠道;改善溫室氣體和臭氧污染,提升空氣環境質量;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