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妤



2007年3月,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公布,藏書澄泥石刻入選,同年6月,蘇州藏書澄泥石刻被列入蘇州市第三批市級非遺代表作名錄。彼時,張濤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在他的印象中,藏書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澄泥石刻,最典型的作品就是蘇作硯雕。
當然,張濤家也不例外,家里四代人都從事澄泥石刻行業,從曾爺爺開始,就在制作蘇作硯雕。1993年出生的他,目前是藏書鎮上從事硯雕的最年輕的一位。即便如此,張濤與蘇作硯雕的緣分也并非一帆風順。
由盛轉衰,沉淀下來的才是精華
在藏書鎮這一帶,世代做硯雕的人不少。藏書鎮做硯雕的鼎盛時期,甚至可以和舟山核雕村相媲美。在張濤的印象里,早前,藏書鎮上還有一家老牌硯雕廠,如今廠址還在。
小時候,剛剛記事的時候,張濤就看著家里人用澄泥石做硯臺,當時還不會雕刻的他就坐在一旁把玩澄泥石。六歲左右,他就開始自己拿澄泥石雕著玩,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已經掌握了簡單的雕刻技術,可以著手做一些簡單的硯雕。
蘇作硯雕,既可磨墨揮毫,又能隨手把玩。一方方精美的蘇作硯雕作品,古往今來不知迷倒了多少風雅之人,甚至連乾隆皇帝也喜愛收藏。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硯臺還曾經被稱為是家中的“聚寶盆”,在家中擺放傳聞有鎮宅的效果。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硯臺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淡化了實用功能,變成了少數文玩愛好者的收藏品。市場需求少,行業過于飽和。加之枯燥的雕刻、持久的耐心和微薄的利潤,讓越來越多的學徒停下了蘇作硯雕的腳步。
從事這一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考慮到現實因素,不少人轉行投奔玉雕、核雕,甚至開起了藏書羊肉店。在這個時候,張濤從學校畢業,面臨就業的抉擇,他陷入了兩難中。一方面是家中幾代都在做的硯雕,另一方面,彼時,父親的徒弟們都改行做核雕了,父親認為,蘇作硯雕太苦太累,回報周期長,反正都是雕刻,不如就從核雕學起。
在核雕師傅的手下,張濤從基礎的手工雕刻學起,做了兩年學徒,他終于可以獨立雕刻橄欖核。在核雕行業里打磨了四年后,張濤已經月入過萬,在當時的同學里,已經算是收入上的佼佼者了。當然,不錯的收入也從另一方面顯示了大家對他雕刻技藝的肯定。
堅守創新,守護四代人的非遺
與此同時,還在堅守澄泥石刻的這群手藝人,在蘇作硯雕之外,又發展出了包括水盂、硯滴(澄泥石壺)、筆架、印泥盒等其他雕刻品種,豐富了澄泥石刻的表現形式。
由于母親身體不適,張濤暫別師傅,回到家中店鋪幫忙。在店里,他一邊接待顧客,一邊在工作臺上雕刻橄欖核,慢慢地,家里的硯臺、澄泥石壺,張濤也漸漸雕刻一二?;蛟S是懷著某種無名的傳承信念,張濤最終還是回到了澄泥石刻的道路上來。
澄泥石又稱?村石,是太湖水域特有的巖層間的澄泥,經千百萬年自然風化而成,主要產自蘇州靈巖山,該山原名硯石山。因為禁止開山采石,直到現在,張濤還在用家里流傳下來的老石料。他也曾遍尋過全國各地制硯的地方,比如安徽、廣東等地,希望能找到澄泥石的替代品,但都未果。
天然巖石中的鱔魚黃、蟹殼青、蝦頭紅等石料,這類石質細膩、堅而不脆、潤而不滑,密度均勻,具有發墨快,貯水數日不干等特點,是制硯的佳品。張濤指著手里硯雕上的一抹紅暈,向記者介紹說:“這就是‘蝦頭紅,這邊青色的是‘蟹殼青,這塊石料是三色合一的稀有品種。”
精挑細選的石材,在張濤的巧手設計創作下,搖身一變,成了一方既實用又美觀的手工藝作品,觸感細膩、制作精良。傳統硯雕主要是雕刻四方的素硯,最注重的是器型和線條。張濤在硯雕中創新地融入了蘇工特色,比如花鳥、文房、山水畫、十二生肖等題材,都會成為張濤創作的靈感來源。憑著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和慧眼獨具的美學眼光,他將秀美江南和寓意豐富的物象融入到雕刻作品中,設計構思了許多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雖然年紀不大,但張濤已經跟硯雕、石刻打了十多年交道,曾榮獲“蘇州市工藝師”“首屆東吳匠師新秀”、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等稱號,他本人還是蘇州市吳中區木瀆藏書石雕藝術研究所總經理。
薪火賡續,傳統非遺煥發光彩
如今,蘇作硯雕更多地轉向私人定制化,客戶提出希望圍繞某個題材制作一方硯雕,根據客戶的要求,張濤選取一些瑕疵較少的石料,配合原始紋理,進行巧雕。要知道,制作一件澄泥石刻作品需要經過多達十幾道工序的復雜過程,如選料、切坯、水檢、構思設計、定型、雕刻、打磨、點睛、染墨、退墨等。即便是埋頭不問世事地雕刻,也要一個半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張濤知道,就是這樣一方硯雕作品,很多客戶都是當做傳家寶來收藏的,因此他每一道工序對自己要求嚴苛。
除了硯雕外,張濤還會根據客人需求創新地定制一些諸如石壺、筆筒、香道香爐、茶杯墊、干壺臺、屏風等觀賞類的擺件,這類擺件都是用澄泥硯的石材所雕刻。比如由澄泥石和紅木邊框組成的硯屏,在古代是用來遮擋硯臺的屏風,擺放在桌上,以防風吹得墨水快速干涸,現代更多的是觀賞類擺件。
在制硯之外,近幾年,張濤又多了一件堅持的事情,那就是擔任非遺課程的導師。2021年,在蘇州市振華中學校的邀請下,張濤擔任蘇作硯雕的非遺老師,每學期十節課,持續至今。讓澄泥石刻“活”起來,就要多做宣傳、多到人群中去推廣,讓更多的人接觸石刻、了解石刻及其背后的故事,從而有可能愛上石刻,為石刻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現在,除了振華中學校,西交利物浦大學附屬學校、各類研學活動、傳習活動、社區暑托班、企業暑托班也紛紛邀請張濤來擔任非遺課程老師。用他的話來說,現在不是在雕刻,就是在上課。
非遺技藝,作為一種與人息息相關的生活方式,最寶貴的就是活態傳承,最核心的是人的傳承?!皫煄健笔亲顐鹘y的傳承方式,當下,蘇作硯雕收徒依舊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不過,張濤有信心,因為他還年輕,他還在堅持做這件事,他堅信,傳統手工藝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是傳承中華文明、延續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案兄x父親在我堅定地選擇了蘇作硯雕時,對我的支持,他說,你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不要考慮賺錢,把硯雕這件事做好就行,我們在背后支持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