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陳萱



最近,海外Tik Tok上最為火爆的旅游國家就是中國,古老的東方文明和飛速發展的科技與城市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獨特魅力。中國眾多的非遺文化也正迎上這股海外消費與國際市場發展的新浪潮,傳統老手藝在現代傳承者的受眾中不斷創新,他們不再滿足于國貨“網紅出圈”的身份,而是積極探索國際化發展新路徑,以文化體驗、品牌展示等讓世界聚焦東方。
中外文化嘉年華,以體驗為入口,推開傳統文化世界的大門
高校云集的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有這樣一個活動是留學生們心中翹首以盼的,首創于2012年的中外文化嘉年華,是這里最具代表性的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動。至今為止已成功舉辦過八屆的嘉年華活動,每屆會吸引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西交利物浦大學、SKEMA商學院、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十余所院校的千余名中外人士齊聚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通過才藝、美食、文化體驗多維度展示中外文化交融成果,構建蘇州地區中外交流的重要橋梁。
來自馬來西亞的Jerry Eng曾是高博國際學院的一名留學生,在蘇州度過的幾年美好時光里,令他至今為止最為印象深刻的,還是中外文化嘉年華與非遺文化體驗活動。身處異國他鄉求學,Jerry和很多留學生一樣都經歷了一段文化適應期,受朋友邀請,他第一次去中外文化嘉年華“湊熱鬧”,便開啟了他與中國文化的不解之緣。
在了解到文化嘉年華活動后,第二年Jerry就主動提出申請,將馬來西亞的文化與美味的肉骨茶帶到獨墅湖畔。在展現自身特色的同時,他也積極參與嘉年華上各類中國文化體驗活動,不論是品嘗非遺糕團、小吃,還是觀看舞蹈、國樂合奏表演,欣賞精致的蘇繡、緙絲制品等,都讓他和其他留學生們對蘇州這片文化沃土的理解更為深入。
已然發展成為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文化名片”的國際文化節,幫助居住生活在蘇州的外籍人士有了更多集中性體驗中國傳統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的機會,也讓中國非遺通過這一突破口進入了更多國際友人的視野。
今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舉辦“一帶一路”國家文化節活動。中國人民大學與蘇州市政府合作的共建絲路學院,開辦五年來,已經培養了近200位熱愛中國文化,遍布全球的國際化人才。文化節上,中國傳統文化展、“一帶一路”文化嘉年華都收到了廣大留學生的歡迎。昆曲、評彈等非遺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讓在場不少參與者都驚嘆中國音樂、舞蹈藝術的跨越國界的魅力;蘇繡、宋錦、核雕等非遺項目的展覽讓來自俄羅斯、格魯吉亞、加納等國家絲路學子們都體驗到了中華文明的百花齊放。
非遺老師帶課,
外國學生變身中國文化傳人
如果說政府牽頭的各類國際文化節打開了非遺文化“出海”的大門,那么各類民間自發組織的中國傳統文化交流活動,讓“歪果仁”們真正愛上了這些古老的文明。
因為參與嘉年華活動,Jerry和他的朋友們了解到了負責組織外籍人士體驗中國文化活動的公眾號,每當賬號發布相關活動,他們總是積極參與,將定期嘗試中國文化成為他們留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篆刻和蘇扇課程是Jerry心中最難忘的體驗。
“十幾人的教室中,老師會手把手教我們怎么用刀,怎么雕刻。”因為流暢的中文,Jerry還自愿當起了課堂上的翻譯,幫助其他同學學習篆刻操作步驟,感悟老師傳授的用刃技巧。老師向他們介紹了中國篆刻的起源、種類,并現場演示了篆刻的制作過程。拿起刻刀,十幾位留學生就跟著老師講解的步驟邊學邊創作,老師還一一為同學們修改刻稿,指導操作的每個細節,最終一枚枚極富個人藝術特點的印章就誕生了。
由非遺老師講解的DIY蘇扇活動,也讓Jerry體驗極佳。蘇扇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因其雅致精巧、富有藝術特色而聞名世界,其中,折扇又因為其方便攜帶、開合自如等特點贏得了眾多文人墨客的歡心,有不少名家都曾在蘇州的扇子上留下筆墨,讓中國書畫藝術與蘇式精致生活融為一體。在老師講述蘇州扇面的文化特點及非遺發展現狀后,外國學生們就拿起毛筆,沾起墨,繪制出了一幅幅山水圖、墨竹圖、梅花圖。還有不少同學主動邀請老師為他們的扇面題字,最后將扇面與扇骨粘合,一把把譜滿了中外友誼的蘇式折扇就成為了這些“外國傳人”的“懷袖雅物”。
Jerry表示,來自馬來西亞的他,祖先就來自中國,幾代移民后的他們從小就對中國及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懷,直到來到中國,切身體驗非遺文化后,他才真正學習到了中國文化。“因為留著華人的血脈,我對這些活動感悟、共鳴都很深”,在畢業后,Jerry選擇回到馬來西亞發展,但時至今日,他仍會常常回到中國,回到蘇州。“中國文化體驗是我學生時代的重要一環,它們讓我對中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國人民與眾多非遺傳承者們為中國傳統文化所做出的無私奉獻讓他們即使離開中國后仍印象深刻。
近年來,蘇州非遺傳承團隊積極探索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新可能,與高等院校等建立了密切的聯系。針對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留學生及海外人士群體非遺團隊也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傳承課堂,讓他們切身體會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鼓勵了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愛好者們參與與分享。
文旅產融合,有故事的非遺最“出圈”
2022年,聚焦蘇州非遺的記錄電影《天工蘇作》陸續登陸北美、澳洲等院線,12位蘇州手工藝傳人對著鏡頭將他們與非遺的故事娓娓道來。粉墻黛瓦的江南光影與精巧靈動的非遺手藝在海外的熒幕上徐徐展開,沖破語言、國界與文化壁壘,給海外觀眾們帶來了一波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
不少觀眾在看完影片后都深受觸動,古老東方傳統工藝中蘊藏的科技、文化內核與技藝傳承與延續背后的匠人精神,讓海外觀眾在觀影的同時,開始了解與認同中國非遺技藝價值。甚至有不少觀眾在影評中表示,未來希望有機會來到大洋彼岸的中國,用雙眼領略蘇州的城市風光與非凡技藝。
隨著“國潮”興起,眾多非遺傳承人在做好技藝延續工作的同時,開始認識到產品背后品牌價值與講好自身故事的重要性。現代消費者們在進行消費行為時,越來越愿意為品牌背后的故事及產品的文化價值買單。過去百年間,無數匠人一生致力于非遺技藝的鉆研與精進,一代代人的傳承實現了技藝的不斷超越與發展。步入新時代,新一代傳承者們也開始尋求傳統行業的新興發展,富有“講究、哲思和溫度”的造物理念及工藝外非遺傳人們精神上的延續使得非遺魅力與海外影響力邁上了新的臺階。
蘇繡傳承人姚蘭,出身于蘇繡世家,先后從國內外頂尖藝術學府畢業后,她回到蘇州,成為”姚繡“品牌創始人。有著國際視野的她,深刻認識到品牌價值與成功的商業藝術營銷對傳統手工藝的不可忽視性。于是,既懂蘇繡,又懂得文化藝術傳播的姚蘭發動一家五口人,齊心協力將古老非遺蘇繡與現代生活美學相結合,運用設計與創意提升傳統技法的現代生命力,使蘇繡這一聞名一方的非遺工藝登上了更大的國際舞臺。
一方面,蘇繡等非遺工藝的巧奪天工使得國家領導人出訪時都選擇將其作為國禮贈予外賓,既彰顯民族文化特色,又能體現古老東方歷史文明與匠人傳承之永恒。從外交層面上,以蘇繡為代表的非遺技藝能代表民族文脈的源遠流長, 能極好展現“美美與共”的時代賡續新形象,給海外人士留下極佳的印象。
另一方面,和姚蘭一樣的新一代非遺傳承者們也秉承著國際視野,不斷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文化相碰撞,擦出非遺發展新的火花。不少傳承者們積極打破傳統市場定位,開發適合年輕消費者及海外消費者的個性化產品,并不斷挖掘品牌內涵,發展海外市場潛力。吸取傳統非遺元素,融入現代生活,讓古老工藝造福全世界人民,已經成為了眾多傳承者們的新使命。
政府、民間及非遺傳承人們的共同發力,助力越來越多中國非遺技藝進入國際友人們的視野中,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認同與欣賞。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天,無數東方非遺技藝能跨越國界飛入世界人民的生活中,既離不開千百年間無數匠人們的苦心孤詣,也離不開現代文化發揚者們的不懈努力。未來,我們期待更多非遺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認可,將民族文化之船駛向更廣闊的世界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