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到底指的是哪里?似乎很明確,好像又說不太清楚。
氣象學上常常會提到江南地區這個詞,但它的范圍被定義為,淮河以南、南嶺以北、黔滇以東,甚至連接到臺北的一大片氣候特點相似的區域都叫做江南。這些地方春雨如絲,如霧如煙,梅子黃時梅雨落,夏季的三伏天挺嚇人,秋天短暫而多彩,冬天難得下場雪。
從歷史上來說,江南的邊界一直在流變。秦漢時期的江南幾乎是原始部落,按照現在地圖來看是湖南和湖北南部。到了唐貞觀元年,江南的范圍落到了長江以南,從湖南西部一直到延伸到東部海邊的大片區域。明代以后,江浙的經濟位居全國前列,江南兩字成了有錢的代名詞。
從方言上來說,三國魏晉時期,吳語已經基本成型,那時流行婉約細膩的吳歌,“儂”是女性的自稱,“吳儂軟語”就成了吳語的昵稱,而長江也扮演著江南的邊界。
于我而言,蘇州就是江南。再細一點的話,從空中俯瞰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那綠蔭之下藏著的古橋,安靜的古宅,錯落布置古城肌理上的文脈,就是對江南最好的詮釋。
整個古城宛若一座園林
剛剛工作那會兒,有個沈陽的同學來蘇州玩。大概是在2012年的夏天,拙政園人山人海,于是另辟蹊徑,走!去耦園。
耦園雖遠不如拙政園、留園有名,但三面臨水,一宅兩園的布局頗有特色,也沒那么擁擠。晚清時沈秉承和夫人嚴永華在這里度過了八年的恩愛時光,“耦園住佳偶,城曲筑詩城”成為一段歷史佳話。同學很滿意,啥都好奇,啥都想看。只是耦園不大,一不留神就逛完了,于是兩人沿著倉街踱步往南,隨意地轉入混堂巷,往平江路主路去。那會兒沒現在這么多網紅店,但也流行過酸奶酪、水果班戟這樣的小零食。
路過一間屋,看到坐在屋前縫縫補補的阿婆,同學詫異地問我:“原來蘇州園林里還住著老百姓啊?”
直到此時我才反應過來,她以為還在園子里呢,依然欣賞著姑蘇獨有的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感受那份沉浸和自在,眼前的一景一物對她來說都是連續的,自然的,宛如一體,不受圍墻的限制。
也許對外地的朋友來說,整個蘇州古城就像是一座園林,城墻里的一切都符合對江南的所有幻想,最典型的,無疑就是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城區即景區”這個概念,其實早就根植于此。
在平江路兩旁的支巷里無目的地游走,是一種很新的玩法,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這叫Citywalk。狹窄的弄堂被水鄉灰白的民房包圍著,比如菉葭巷與曹胡徐巷中間的小弄堂,最窄的地方遇到對面來人,非得側身才行。邊走邊躲讓著兩旁居民放著的盆栽、器具,甚至是晾曬的衣物,對游客來說也都是樂趣,這叫做“氛圍感”。
任何一個拐角都期待著另一片天地的現身,可能是一個四方的小天井,墻角泛著青苔,凌霄花蓋在墻頭如瀑布一般,可能是一座小小的石橋,跨過同樣小小的河流。游客們會對任何眼前的東西保持新鮮感,阿婆自家門口擺著的綠豆百合湯小攤,甜!街坊大爺們用聽不懂的蘇州話在聊天,也要硬湊上去假裝聽懂了。蘇州人家門前掛著的形似利劍的菖蒲,通常是與艾葉、大蒜頭的夏日組合,顏值很高,合影!
這些都是蘇州人稀松平常的本色生活,既是原生態的蘇式情調,同時也是游客心之向往的江南之旅。“旅游即生活”融合得不要太自然。
時光里的變與不變
小時候偷跑進去冒險的“學神”潘世恩故居,如今成了狀元博物館,坐落在鈕家巷的西側,家里有考生的必打卡。對面是江澄波先生守護了一輩子的文學山房,老人最喜歡坐在進門左側的窗前。走一段小路往北是大儒巷的古昭慶寺舊址,曾經也是大儒中心小學的所在地,現在老宅新生,活化利用成了蘇州圖書館的分館,“大儒巷38號”也作為新的文旅地標打出了品牌。
從這兒往北走過青石橋,就能見到平江路兩大潘氏中的“富潘”老宅——禮耕堂。這可是蘇州古城內留存不多的清代前期建筑,磚雕門樓是一大看點。再往前就是衛道觀,宰相申時行在這兒讀過書,在經歷了8次大修后,現在是蘇扇博物館。
南邊還有蘇州現存會館建筑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全晉會館,以前晉商們在這里搭戲臺,相聚集會,現在作為昆曲博物館在使用。要知道400多年前,附近的深宅大院可都是養著家班的。
渴了?不遠的懸橋巷開了好幾家精致咖啡館,小巧而別致,店家都會調配一些富有蘇州風情的飲料。附近還有洪鈞狀元府、錢伯煊故居,走幾步就是東花橋巷,白公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東邊靠近白塔東路,還有一座清代建立的汪氏誦芬義莊,“誦芬”出自陸機《文賦》“誦先人之清芬”句,就是歌頌祖先高尚的品德。蘇州的雷允上、紹興周恩來祖居也稱誦芬堂。
圍繞平江路,這里藏著太多的家族故事和兒女情長。東西兩側的巷子如同張開的大網,將一部濃縮的蘇州歷史浸潤其中。小橋流水人家是她的表面,旅游的最佳目的地,最火的網紅打卡點;名人故居和歷史故事則是她的心事,值得細細品味,慢慢體會。
所以江南到底在哪里?現在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了,禮耕堂承載的歷史沉浮是江南,耦園的鴛鴦廳亦是江南,甚至是一杯清涼的綠豆百合湯,一曲婉轉的昆曲小調都是江南。
她是蘇州人刻在骨子里的蘇式生活,也是游客眼里的歷史街區、園林城市。城市要發展,古城在更新,守住這些情懷風貌、人間煙火,讓古老的街道在傳承歷史文脈中煥新發展,這就是蘇州正在這張路河并行的雙棋盤格上落下的那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