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年前,姑蘇城東寂靜的水田洼地,今日已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創新舞臺上嶄露頭角。信達生物、納微科技、思必馳、華興源創等科技創新型企業在這里崛起,譜寫了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即將而立的園區又畫出新藍圖:到2025年,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75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0%;科技領軍人才超5000人。一串串數字,是一個個落在紙上的目標,也體現著蘇州人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決心。
園區的創新之力從何而來?起筆爭創一流的“藍圖”,如何打開新空間?不妨帶著問題,走進園區創新發展交響樂的“演奏現場”。
創新意識闖出道路
創新才有出路。
二十世紀的最后十年,蘇州人從田岸走向口岸,實現了由內到外的跨越,走上了經濟國際化的道路。誕生于1994年的蘇州工業園區,自然乘上了這個“東風”,二十一世紀伊始,外向型經濟在園區發展得風生水起。同時,大洋彼岸有一個叫作“硅谷”的地方正在不停創造奇跡,令全球稱羨。
無疑,外資帶來的制造加工業非常強大,但要取得可持續發展,必須站上時代的C位,所以園區決定與其臨淵羨魚地看著硅谷奇跡,不如退而結網來一個漂亮的“轉身”。但其也必須直面客觀存在的問題:無論是陸域面積,還是自然資源,都是一個有著明顯傳統發展模式“天花板”的區域。所以,要想“又快又好”可持續發展,必須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條路指向性已經很明晰了——就是新興科技產業。
思路決定出路。進入新世紀后的園區先人一步“玲瓏轉身”——從外資“一股獨大”到內外資的“雙輪驅動”,從單純依靠制造業到制造業與自主創新并重。這是一種追求,是一種智慧,更是具有大氣魄的轉型升級。
屬于生活的“窗紙”常常會被新的思維方式捅破,其背后是迸發出新時代的曙光。2006年,園區的新興產業起步,在兩大主導產業初步形成基礎上,探索布局當時的未來產業,屬于園區的創新故事也拉開了序幕。
在發展過程中,園區也準確把握了幾大機遇。包括2006年起的國際人才回流機遇,2010年后的國內外院所平臺布局機遇,2018年資本市場開放的機遇,以及2020年以來中國市場發展和國家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機遇。
唯創新者勝。不到20年的時間,園區三大新興產業取得的成績足以令人驕傲。
園區在新藥研發領域擁有22個上市新藥,在醫療器械領域取得了1445張醫療器械注冊證;納米技術應用產業已在高性能微球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高端芯片研發等10多個“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國際壟斷;在人工智能產業,園區聚集了一批具有較強行業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企業,引進了微軟、華為等國內外龍頭企業,培育了包括華興源創、瀚川智能、羅博特科等在內的一批具有較強技術優勢的本土企業……2022年,三大新興產業總產值超3600億元,形成了優質項目紛至沓來,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產業創新集群。
“種”出科技“小巨人”
園區的科技創新實力有多強?
在國際上評價科技創新實力的指標包括了R&D經費投入強度(R&D經費占GDP的比重)、專利授權、企業創新能力等。近年來,園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抓科技創新“一號動能”,對標國內外先進地區,深入實施科技攻堅行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增長超過5%,列全市第一,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83.84件,動能轉換進一步彰顯,創新型經濟支撐效應顯著增強。
變革離不開創新,創新的主體在企業。
一連串的統計數據,彰顯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日,在江蘇省工信廳近日發布的公示中,園區56家企業入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位列全市第一,占全市總數的24%。目前,園區共有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5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34家,市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311家,省級千企入庫企業2201家,成為生機勃勃的高科技企業聚集地。
事實上,園區科技創新實力強,核心就是企業創新能力強。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開板,在“首秀”的聚光燈下,蘇州華興源創和瀚川智能兩家園區企業的集中亮相,園區迎來了科技創新發展的高光時刻。從科創板第一股到“充電樁芯片第一股”東微半導、“車規芯片第一股”納芯微、“MEMS第一股”敏芯股份……園區的科創板上市企業可謂亮點紛呈。
上市不是“終點”,而是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起點”。培育一家上市企業,帶強一個新興產業,打造一個創新集群。對于產業來說,一家上市公司,本身就可以是一個增長極,能夠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聯動發展,催生產業創新的生態系統,提升整個產業鏈競爭實力。
多年來,園區始終堅持以創新引領發展,在集成電路設計、光電通信、工業軟件、航空航天等硬科技的重點領域,全力支持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攻克技術難關,在多個“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
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當下,園區企業再開新篇,努力在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新征程上奮勇前行。
產業成群,創新成鏈
有媒體在報道中強調,國家高新區是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載體,有望率先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
將目光聚焦園區。自2006年起重點規劃、引導和培育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探索“十個一”特色產業培育機制,到近年來滾動實施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每年引進超1000個科技創新項目,園區加強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形成了優質項目紛至沓來,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產業創新集群,持續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添能賦勢。
兩年前,蘇州工業園區獲批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三大國家級平臺的落戶,為這片創新之城的高質量發展構建了新的科技創新矩陣。
國內一家激光芯片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得益于精準快速測量技術帶來的優勢,以前測試一個樣品需送到國外,通常要30天左右而且費用高達幾萬元,現在送到園區就可以實現快速測試,極大地提高了研發進程,節約了成本。”
江蘇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需求,他們正在全力打造國家級材料生長創新平臺、測試分析與服役評價平臺、器件工藝與封裝平臺、模塊設計與集成應用平臺四大核心硬件中樞平臺,直擊半導體關鍵性技術痛點。
這樣的合作不是少數。眾所周知,科技創新平臺是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能自我成長,還能驅動、攜手合作伙伴一起前進,將市場各方以“最短路徑”直接關聯。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園區持續推動姑蘇實驗室、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等創新平臺提升能級,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實現突破。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引進大院大所37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近700家,積極培育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創新能力全面躍升。同時,圍繞研發、中試、產業化等關鍵環節,園區打造了核酸藥物技術創新平臺、ITBT融合創新中心、MEMS中試平臺、國科數據中心、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40多個技術支撐服務平臺,實現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為產業集群發展注入活力。
敢為人先、開拓進取,園區用實際行動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創新傳奇,成為大家心中的“創新之城”。如今,已近而立之年的園區,以多年堅守換來了日益完善的創新體系、加速集聚的創新資源以及快速成長的創新產業,為未來發展增添了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