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對媒體行業的創新發展和主流價值引領提出了明確要求,也對傳媒院校人才培養和學科專業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這個方案指出到2025年將會優化調整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對于傳媒院校而言,如何順勢而動、應勢而為?在方案中有兩個關鍵詞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個關鍵詞是“自主”。在高等教育改革的總體目標當中,“自主”指的是到2035年,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對于學科和專業建設而言,就是各傳媒院系正在積極推進、并且卓有成效的——構建中國新聞傳播學的自主知識體系的有效探索,包括“聚焦如何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體地位、如何構建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學術研究和學術成果如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如何服務前沿的媒體實踐”等等。
在“視頻天下”的今天,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在媒體融合時代怎樣培養卓越的廣電和融媒人才?在新文科建設的推動之下,我相信新聞傳播相關學科專業將以自身積淀和特色,匯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流,助力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以學科專業優勢來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積極參與并打造“文科專業教育的中國范式”。
第二個關鍵詞是“融合”。今天,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日新月異,傳播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傳媒領域與政務、教育、電商、辦公、旅游等社會各行業有機互動,超越了曾經的行業屬性和媒介功能,成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和社會操作系統,承載著促進社會交往、推動經濟發展、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多重社會功能。
未來,我們不僅要進行文本和行動的融合、生產和傳播的融合、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還應大力推動文科間、文科與理、工、農、醫學科交叉融合,積極發展文科類新興專業,推動新聞傳播專業的優化、改革、升級,建設真正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廣播電視和視聽傳播等學科專業。
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度發展,視聽傳播行業應以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方式,傳播主流價值,增強文化自信,承擔時代之責,在不斷優化升級的進程中實現新跨越,成為文化傳播主陣地。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遷下,把好政治關、導向關和質量關,助力中國媒體融合發展之路行穩致遠。
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起點,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需求,讓我們振奮精神、共同攜手,開拓學科專業自主知識體系的“盲區”,發掘人才培養與教育改革的“新區”,探索各媒介之間取長補短、交叉融合的“特區”,扎根中國大地,探索出一條媒體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更好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更大貢獻。
(高曉虹,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