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媒介技術環境下童年的“消逝”與“延續”

2023-08-06 09:56:15張王麗
媒體融合新觀察 2023年3期
關鍵詞:兒童信息文化

摘要

1982年,媒介環境學派的代表人物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提出了“童年的消逝”這一著名隱喻,揭示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隨著技術的進步,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媒介技術與人類社會的聯系愈加緊密,這也再度引發了人們對“童年的消逝”這一隱喻的不安和焦慮。本文通過分析新媒介技術環境下童年“消逝”揭示的問題及其表征與原因,試圖從平臺、法律、家庭、學校4個主體出發探求童年“延續”的措施。

關鍵詞

童年的“消逝” 新媒介技術 媒介倫理 “延續”措施

作者信息

張王麗,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一、文獻綜述

媒介環境學派的代表人物尼爾·波茲曼,在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一書中系統性地闡述了“童年”的起源、概念、發展以及消逝。他認為,“童年”與“成年”相對,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巴辍迸c“成年”之間通過“保持緘默的密約”保有明確的界限,成人世界里被允許的秘密是兒童世界里的禁忌。教育和羞恥心維系著“童年”這一概念的發展。在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中世紀是沒有“童年”這一概念的,口口相傳讓兒童無所不聽,無所不見,兒童與成人彼此之間分享著相同的文化世界。隨著印刷媒介的出現,文字替代了口語成為新的傳播媒介,“童年”由此創造,“當這扇門終于打開時,整個歐洲文化便蜂擁而入”。[1]人們必須接受教育才能具備閱讀的能力從而進入到成人世界,獲得屬于成人世界的秘密。此時,“成年人是指有閱讀能力的人;與此相對,兒童就是指沒有閱讀能力的人”。[2]然而,電視技術的誕生所締造的圖像世界,打破了“童年”與“成年”之間的文化區隔,兒童與成人共享著電視傳播的信息,讓兒童跨越鴻溝躋身充滿沖突、戰爭、性愛、暴力的成人世界,兒童成人化,“童年”開始消逝。而與之相對則是成人兒童化,帶來了“成年的消逝”。波茲曼繼而指出“在成人和兒童共同成為電視觀眾的文化里,政治、商業、教育等最終蛻變為幼稚和膚淺的弱智文化,人類的文化精神逐漸枯萎”。[3]

(一)國內研究現狀

圍繞“童年的消逝”這一隱喻,國內的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研究從童年文化的視域出發,對“童年是否消逝”尚存在一些爭議。通過對現狀的剖析,部分研究指出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童年的消逝”真切地在當下發生。其中,董國超提出電子媒介的發展消解了文化的深度,在破碎的文化里成長的一代失去了對政治的熱情和對人文的關懷。其次,電子媒介中色情、暴力因素對兒童帶來的影響亟待解決。[4]在承認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兒童與成人的界限模糊,帶來了負面影響的同時,部分研究中也肯定了媒介技術對兒童發展的積極意義。梁業梅就指出手機媒介應該成為創造兒童新生活的工具,這就要成人發揮積極作用,認識媒介的教育價值,創造新媒介環境下兒童童年的新生活,[5]以此來應對“童年的消逝”。另一方面,張娣則認為波茲曼的“童年消逝說”不適用于中國的實際,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的發展促進了兒童本位的確立,帶來的是童年的綻放而非童年的消逝。[6]陶玉祥等同樣提出在短視頻時代所呈現出的各色兒童“異化”的奇觀,恰恰意味著兒童話語權的回歸與童年影像的重塑。[7]

第二類研究,是從“童年的消逝”延伸到了對“成年的消逝”的探究。常江指出“童年的消逝”探討的實質是人們如何快速進入到成人世界的“文化秩序”之中。較之于傳統媒介,互聯網打破了這一“秩序”,使得原生互聯網文化喪失了社會化功能,由此引發了“成年的消逝”,即一切年齡段社會化特征的消逝。[8]陳峻俊也指出從整個文化走向而言,“成年的消逝”是更為深切的憂慮,“成人在電子世界里逐漸退化。成人又重新回到心理年齡上的童年”。[9]

第三類研究則將視角放置于對“童年消逝說”這一論斷背后的文化批判精神的召回。趙霞認為“童年”觀念之上寄托的是現代文化的深度意識、倫理意識以及對人性應然圖景的信仰和追尋,而這恰恰是在媒介技術發展過程中現代文化失落的內涵。[10]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的研究中,一部分研究對波茲曼提出的“童年的消逝”的隱喻持支持態度。David Elkind同樣認為“童年”的隱喻是特定時期特定的社會特征。[11]而隨著社會的發展,Richter,D.指出,成人和兒童在服裝、時尚、電視節目甚至學校等方面越來越相似。成人已不再是兒童和文化之間的唯一調解人,越來越多的孩子轉向虛擬資源。[12]Gozi Jr. R認為“童年”正在消失,因為電視改變了信息環境,向兒童提供了與成人相同的信息。[13]Elkonin,D.B.也提出與波茲曼如出一轍的論斷,兒童以新的方式成人化,而成人反之亦然,這就是童年的危機。[14]

與此同時,部分研究也對“童年的消逝”提出了批評與質疑。首先是對波茲曼建構的“童年”這一概念的質疑,Marsh, J.指出,波茲曼對兒童的浪漫定位是“基于一種特定的童年版本,在這種版本中,少數民族世界、中產階級價值觀成為理所當然的規范,它忽略了一個事實,即童年是一個經過歷史調解的概念,位于特定的社會文化和經濟背景中,這些背景構成了它的意義。”[15]Kolomoiets T認為“文化的時代象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人們會對“童年”形成新的觀點,并且圍繞此建立新的規則和期待。[16]與此同時,“童年”這一隱喻背后構建起的“童年——成年”的二分體系同樣飽受爭議。Polivanova KN等就指出波茲曼對童年的“建構”是在“兒童-成人”的二分法這樣一種觀點的框架內被理解的,這種觀點認為,成年期是人們充分實現其潛力的時期,成年人作為中介發揮主導作用,將文化經驗傳遞給年輕一代。通過對20世紀40年代至21世紀初的蘇聯和俄羅斯電影進行分析,其研究認為童年現實的變化與人們對童年和孩子的看法的變化有關,而兒童與成人的形象是在不斷變化的,“兒童——成人”二分法本身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17]除此之外,圍繞著“童年的消逝”的其他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批判性的看法。其中,Levering, B.等肯定波茲曼正確地強調了成年人對兒童的責任,但是他指出波茲曼忘記了這種責任的矛盾性質。這導致了對童年秘密的一種相當片面的方法,這種方法只關注童年秘密作為成人文化的功能。[18]另外,Hoikkala T等指出波茲曼只關心兒童和青少年如何被媒體利用,而不關心媒體如何被兒童和青少年利用。在他的理論中,接收者是無差別的群體,而接收者應該根據年齡、社會群體等進行區分。[19]

綜上所述,在兒童文化研究的視域下對波茲曼的“童年消逝說”國內外都尚存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新媒介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對兒童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何在新媒介技術環境下關照到兒童的健康發展,是當下研究的必要。同時,跳脫出兒童文化研究的視角,“童年的消逝”所揭露出的“成年的消逝”的問題,以及其所蘊含的批判性的文化精神,都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對兒童文化的憂思與維護也是對現代文化精神內核另一種維度的探尋與召回。而國內外目前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尚待深入,這也為本文進一步的探究留下了空間。

二、新媒介技術環境下童年的“消逝”揭示的問題

(一)消費文化盛行越界蠶食兒童的童真

當兒童成為參與資本獲利的重要工具,兒童的角色定位就被改寫了。童真是兒童身上所具備的珍貴品質,亦是賺取流量的關鍵。兒童稚嫩的外在形象、天真爛漫的言語將“童真”具象化,實現與觀眾的共情,以此來實現打賞、帶貨等多種變現目的。然而,當“童真”被附加上功利性,刻意去制造,刻意去迎合觀眾的口味,那么童真本身所具有的“靈韻”也就喪失了。在消費文化的盛行下,兒童過早成人化,甚至于這種成人化逐漸被接納和認可,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而“童真”卻成為罕見。資本的裹挾席卷了兒童的童真,也剝奪了兒童自由自在成長的權利。

(二)超鏈接下再造新一代的“沙發土豆”

新媒介技術環境下為兒童創設了多樣化的成長體驗,沉浸式的網絡游戲、海量的短視頻、隨處可見的廣告、繁多的電視節目……每一個個體都成為網絡世界的節點,不斷被鏈接,不斷被接入。超鏈接不可否認會為兒童拓寬視野、豐富見識。但事實上,這種超鏈接下,兒童個體與其他個體之間建立的關系也會是流動的、極不穩定的。一方面,他們或許在游戲世界能通過組隊升級打怪,在彈幕留言中圈畫出所見略同的一方陣營,但是這種微弱的鏈接往往會在下一次游戲開始或是下一條視頻播放時瓦解。他們在網絡世界里奔忙,維系起了熱絡的人際關系,也同時忽略了現實世界里的溝通和交流,造成人際關系的疏離。另一方面,網絡游戲、短視頻等不需要深度地投入思考,能給予兒童身心即時的“快感”。一旦來自父母、學校的限制松散,兒童就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以虛擬取代現實,逃離現實,在虛擬的娛樂之中沉溺,成為新一代的“沙發土豆”。

(三)角色互換下成人角色畸形化

在兒童成人化的同時,成人兒童化的問題也逐漸顯現。成人應具有的理性、成熟等品質逐漸被遺棄,成人心理世界卻追崇回歸為“兒童”的狀態。借助“萌化”,雖然可以幫助成人釋放情緒壓力,獲得身心的愉悅,實現自我補償,但是“萌化”也被成人用來成為逃避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對責任承擔的借口。網絡平臺上,“寶寶委屈,寶寶不開心,寶寶不哭”“誰還不是個寶寶呢”等等一類的“萌言萌語”不絕于耳。成人在“萌化”中自我封閉、選擇逃避,企圖獲得童年的再延續,盲目追逐幼態,最終帶來的只是成人角色的畸形化。

(四)泛娛樂化帶來文化價值的偏移

不論是兒童成人化還是成人兒童化,其背后可以窺見的都是娛樂仿佛成了文化的“主要旋律”。在成人化抑或是兒童化的過程中,屬于不同年齡段的文化特征并未對號入座,而是在娛樂的號角中不見蹤影。在自我滿足的獲得中,兒童與成人都在不自覺地參與娛樂、沉迷娛樂。兒童保有的童真、成人世界的秘密都堂而皇之地成了娛樂的主角。在文化延續中,應當被培養起的理性思維、對當代文化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可和對現實問題的思慮,在兒童向成人的過渡中卻被娛樂的力量削減了,公共話語娛樂化,文化認同淺表化。

三、新媒介技術環境下童年“消逝”的表征

在波茲曼的筆下,“信息控制權、秘密與羞恥感以及思維方式”是衡量童年是否消逝的重要指標。[20]在新媒介技術環境下,童年的“消逝”愈加顯現,本部分將從這3個指標出發,描述童年在“消逝”過程中呈現出的特征。

(一)信息控制失靈,信息接觸無差別化

根據第51次《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結果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 10.67 億。其中10歲以下的網民群體比例約為4.4%,10-19歲的網民群體比例約為14.3%。[21]可以看出,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借助于手機、iPad、電腦等電子設備,“兒童”這一群體的“觸網率”逐年提升。不同于印刷時代成人對信息具有絕對的控制權,在新媒介技術環境下,這種控制權逐漸渙散,兒童擁有了和成人同等的信息接近權。各種信息被無差別地輸送,讓兒童有機會去接觸到多樣化的信息。然而,正因為信息被無差別地投送,成人的“秘密”也在海量的信息浪潮之中暗渡陳倉,不加修飾地呈現給了兒童。隨著成人對信息控制的進一步失靈,這種“秘密”被投送的風險就會逐漸增大,以此加劇童年的“消逝”。

(二)秘密與羞恥感提前暴露

印刷時代成人不可言說的秘密與羞恥成為新媒體時代的流量密碼,此種風氣在直播和短視頻領域尤盛,擦邊球、軟色情、暴力等內容屢禁不止。當下的兒童作為互聯網世界的數字原住民,浸潤在互聯網編織的信息世界中成長,成人世界中的“秘密”被大量暴露,讓兒童被動地去接受和了解。與此同時,作為信息接收端的兒童,受限于自身的認知水平,對此類信息沒有辨別能力,缺少對信息的過濾和攔截,甚至會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主動地去探究,即使有家長、社會的他者力量規制,兒童也無法實現在一個全真空的信息環境中成長。借助互聯網的便利性、匿名性,“秘密”在兒童的世界被共享,羞恥感也隨之削弱。

(三)盲目模仿與碎片化思維

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Jean Gabriel Tarde)提出的模仿理論中認為,一切事物不是發明就是模仿?!澳7隆痹趦和瘯r期表現得似乎更加活躍,周遭的人事都是兒童模仿的對象,由于對信息缺乏理性的判斷,兒童的模仿更多時候是基于好奇、不加選擇的。在新媒介技術環境下,各色信息對兒童生活的滲透也在逐步加強,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兒童很容易就盲目地模仿短視頻中的博主的舉止、言行。越來越多的網紅兒童進入到人們的視線,他們用成年人的口吻安利好物直播帶貨,他們像成年人一樣裝扮自己拍攝視頻、講解段子,兒童和成人的界限愈加模糊。

而另一方面圖像的堆積、碎片化的信息呈現,讓兒童接收到的信息是離散的、不成體系的,他們傾向于感官的愉悅,卻在玩與樂中忽視了對信息深度的學習和探知。長此以往,兒童未成形的學習體系內娛樂、淺表的信息湮滅了嚴肅、深刻的內容,在這樣的學習體系之下,培養出的是單一、線性的思維,缺乏辯證批判的思維,兒童對文化內涵的理解與認同也難免浮于淺表,帶來更深刻的文化憂思。

四、新媒介技術環境下童年“消逝”的原因

(一)過渡“鏈接”下兒童社會化場域的擴大化

在當下,移動設備成為了人與人鏈接的重要中介,完全地交融進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8%,[22]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加之近幾年受疫情的影響,網課開展也使得移動設備成了兒童的剛需。在硬件的加持以及社會交往的需要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下,兒童也被“鏈接”進偌大的互聯網絡內。這樣的“鏈接”作用下,兒童在互聯網世界開啟了自己的準社會交往。兒童的社會化場域已經不再局限于家庭、學校,互聯網構建起的世界打開了兒童社會化場域的空間,無形地參與著對兒童的教育,也在消減著家庭、學校教育的權威性?;ヂ摼W在實現“寓教于樂”的同時,也夾雜著各式各樣充滿娛樂色彩甚至低俗、暴力的信息,不免讓兒童在多樣化的信息中迷失,在“偽學習”中背離正軌。

(二)“流量至上”染指童年凈土

“流量至上”在互聯網時代被資本奉為圭臬,凡一事物可以博眼球、博關注,大都會被裝點后成為引流的密碼。兒童自身形象與成人世界的反差感、兒童身上所具備的獨特的天真與爛漫、成人對童年的懷念等等這些因素,引得各路資本將目光瞄準了兒童。不論是像《爸爸去哪兒》這樣的兒童真人秀,還是像《小戲骨》這樣的綜藝節目,抑或是抖音、快手等平臺上層出不窮的各式兒童網紅,呈現方式雖各有不同,但無一例外的是圍繞著“兒童”這一主角,各種與其年齡不符的成人化元素被添加其中打造為所謂的熱門和爆款。真人秀的節目里,通過剪輯和旁白,孩子們被組CP、貼標簽,將成人秀的“看點”如法炮制在兒童的身上?!缎蚬恰返木C藝節目里,兒童們卻在演繹著《紅樓夢》《白娘子》這一類的劇目,“小戲骨”們的演技與“小鮮肉”的演技對比也上了熱搜,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上,兒童網紅與成人一樣,示范穿搭、直播帶貨,其言行舉止儼然一副成人模樣。也有的兒童在“記錄生活,記錄成長”口號下,其生活被完全呈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他們被迫“展演”,也在被迫丟失屬于這個年齡的童真。

(三)與現實錯位的擬態環境層層加固

新媒介技術之于兒童,有時也不免成為“虛擬”與“現實”之間屏障的加固器。依托移動設備觸網后,兒童也將自己一部分的時間與精力分配到了互聯網構建的虛擬世界里?;ヂ摼W世界里堆積的反映現實的景象,傳達的觀點態度,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兒童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而事實上,互聯網上的“故事”、視頻往往都是人為策劃加工過的結果,它們基于現實,卻以追逐流量為導向,最終背離現實,與真實存在偏差。但是,隨著兒童與互聯網的聯系日益緊密,互聯網構建的擬態環境也會間接地影響到兒童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并會以這種認知為導向作用于現實世界,會加固擬態環境的構建,從而更加深刻地影響兒童的認知和行為。

五、童年的“延續”——應對新媒介技術環境下童年“消逝”的建議

(一)以“平臺之力”搭建清朗網絡

互聯網平臺作為信息制造、傳播的重要載體,在信息把關、過濾上有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各平臺應該出臺具體可行的科學措施,多方面為兒童保駕護航,創設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從準入機制上入手,應該要做好用戶信息身份的審核歸類,對于少年兒童要及時為其開啟青少年模式,圈定適合少年兒童的信息內容,劃定科學的使用時長。從平臺的審核機制入手,要做好不良信息內容、評論的攔截,對于用戶打擦邊球、宣揚暴力的內容應及時下架處理,并對用戶的賬戶處以一定的懲罰。從平臺的推送機制入手,基于兒童自身判斷、選擇能力有限,平臺應秉持凱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的“人行道”模式,①呈現一些非計劃內的信息。即除了為兒童用戶推送偏愛信息之外,也應當適時推送益智類、教育類等正向信息。為兒童的成長打開多樣化的經歷、體驗,而非在娛樂為“主要基調”的信息中作繭自縛。

(二)以“法律之力”臻善監管制度

法律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護,是個人行為不逾矩不越軌的重要約束,法律制度應隨著社會的實際發展而不斷提高完善,才能更加適應人們的需要。在主體保護方面,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二次修訂,在第五章網絡保護中,根據當下的網絡實際適時增訂相關內容,全面保護少年兒童的合法權益。在平臺市場規范方面,2021年中央網信辦出臺了《網絡信息生態治理規定》,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完善對互聯網絡平臺的監管。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同年也開展了專項的整治活動,檢查了76萬款APP,通報了748款違規的APP。立法與執法合力,有力修繕了監管的漏洞。但是,在當下的網絡空間中,仍然還存在各種違規問題。法律制度仍需要不斷優化,發現監管盲區,掃除灰色地帶。嚴明界限,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實現法律禁止則不可為。

(三)以“家校之力”鑄牢正向引導

我們要發揮“重要他人”的積極作用,引導兒童回歸“本真”與順應“現實”, 這樣童年才能在圖像時代中被再創造。[23]家庭和學校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教育角色,是兒童言行舉止、思想德行的示范者與領路人。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應當注意的是培養起兒童對是非黑白的判斷力,引導兒童在網絡世界選擇積極、正向的信息,主動規避不利于個人成長的負向信息。其次,家長應注意對孩子個人行為的監管,上網的時長以及在網絡上接觸的信息內容兩方面,家長都應當參與把關,為兒童營造一個健康的觸網環境。最后,家長應對兒童進行引導,通過參觀線下展覽館、戶外郊游、參與室外游戲等方法,為兒童提供多元的實踐,平衡兒童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生活體驗,增強兒童與現實生活的接觸和聯系,培養兒童在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能力,減少對現實的疏離感。在學校教育方面,一方面要認識到新媒介技術對兒童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之,而是應當引導兒童正確認識媒介的利弊,趨利避害為己所用,讓媒介成為開闊兒童眼界,輔助兒童學習成長的幫手。另一方面,學校要善于培養和提高兒童的媒介素養,培養兒童的理性思考能力,讓之在紛繁的網絡世界中具備一定的自主判斷力和選擇力。

結語

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應該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盵24]童年和成人界限的明晰,有利于為兒童的成長創造出一個健康的環境,同時也有利于兒童和成人發展出屬于該年齡段應該有的文化特征。新媒介技術的發展,模糊了兒童與成人的界限,為兒童的成長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這些問題應當被關注并及時制止,還兒童以“童年”。但也如尼爾·波茲曼在《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一書中所言,所有技術都既是恩賜,又是包袱,不是非此即彼的結果,而是利弊同在的產物。[25]對于新媒介技術的發展,我們不應該以“盧德主義”的眼光將其完全地抵制,而是在新媒介技術環境下,努力去找到童年文化與成人文化之間的平衡,在新的歷史現實中構建出“新童年”,實現童年的延續。

同時值得反思的是,伴隨著“童年的消逝”揭露出“成年的消逝”的問題。成年人所暴露出的彼得潘癥候,持續存在的反智心態都是值得警惕的。對“童年的消逝”“成年的消逝”的文化批判之下,隱藏的是對現代文化危機的焦慮與不安。呼吁童年的延續、成年的回歸,亦是對泛娛樂化的文化現狀的拯救,重建理性、深刻、嚴肅的公共話語體系,維護現代文化的精神內核。

注釋:

①凱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人行道”模式指社交媒體有必要通過技術設計,為用戶提供真正意義上的開放空間,接觸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群體信息。

參考文獻:

[1][2][3][美]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吳燕莛,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170.

[4]董國超.童年的文化描述——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評介[J].中國圖書評論,2006(06):39-41.

[5]梁業梅,唐榮德.手機媒介下兒童童年新生活的建設[J].當代青年研究,2017(06):123-128.

[6]張娣.童年的“消逝”與“綻放”——電視時代與中國兒童文化的重構[J].山東社會科學,2016(12):170-175.

[7]陶玉祥,孫玉珠,王長瀟.短視頻平臺兒童影像的奇觀呈現及其反思[J].東南傳播,2021(12):108-111.

[8]常江.“成年的消逝”:中國原生互聯網文化形態的變遷[J].學習與探索,2017(07):154-159+192.

[9]陳峻俊.尼爾·波茲曼的媒介變遷與童年理論[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12):236-238.

[10]趙霞.童年的消逝與現代文化的危機——新媒介環境下當代童年文化問題的再反思[J].學術月刊,2014,46(04):106-114.

[11] Elkind D. School and family in the postmodern world[J]. Phi Delta Kappan,1995(1):8-14.

[12]Richter D. Kindheit als Utopie[C]. Zur Zukunft von Familie und Kindheit. Beitr?ge zum Mainzer Kongre? hrsg. vom Bundesministerium für Jugend, Familie und Gesundheit.Bonn. 1989:135-139.

[13]Gozzi R. Is childhood disappearing out here in televisionland?[J]. ETC: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1997(1): 97-101.

[14]Elkonin D B. Izbrannye psikhologicheskie trudy. Moscow[M].Pedagogika,1989:398-405.

[15]Marsh J.Electronic toys: Why should we be concerned?A response to Levin & Rosenquest (2001)[J].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2002(1):132-138.

[16]Kolomoiets T.Model of socialization of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 in the system of special education[J]. Наука i освiта,2017(2):46-53.

[17]Polivanova,K.N.& Shakarova,M.A. The socio-cultural image of childhood(based on an analysis of soviet and russian feature films about children)[J].Russian Education & Society,2018(4):348-369.

[18]Van Manen,M. & Levering, B. Childhood's secrets: Intimacy, privacy, and the self reconsidered[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6.291-298.

[19]Hoikkala,T. et al.,Wait a minute,Mr Postman!-Some critical remarks on Neil Postman's childhood theory[J].Acta Sociologica,1987(1):87-99.

[20]熊丹瑞.數字媒介時代下童年的“消逝”[J].聲屏世界,2021(16):14-16.

[21][22]CNNIC.2023年第 5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03-02)[2023-05-15].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

[23]季燕.圖像時代的童年審思[J].教育評論,2014(11):3-5.

[24][法]盧梭.愛彌兒—論教育[M].李平漚,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7-71.

[25][美]尼爾·波茲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2.

猜你喜歡
兒童信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誰遠誰近?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六·一”——我們過年啦!
文化之間的搖擺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捏脊治療兒童營養不良
祝您健康(1990年6期)1990-12-30 06:51: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免|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婷婷亚洲视频| 国产自在线拍|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国产在线八区|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97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欧美日韩91| 欧美成人一级|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com| 爆操波多野结衣|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欧美亚洲香蕉|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88| 国产欧美日韩va|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99| 亚洲国产黄色|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99热|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青榴视频|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色成人亚洲| 激情亚洲天堂|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