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 秦婕
摘要
黨中央十分重視綠色網絡文化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基層宣傳輿論主陣地,必須依托融媒平臺,持續創作傳播有深度、有溫度、有情懷的網絡文化精品,不斷增強網絡文化創作活力,大力發展繁榮綠色網絡文化,多元推動綠色網絡文化傳播,積極營造向上向善、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空間,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本文以獲得貴州省“綠色網絡文化工作室”榮譽稱號的縣級融媒體——貴陽市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的實踐探索為例,對融媒語境下縣域綠色網絡文化傳播路徑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
融媒語境 綠色網絡文化 縣級融媒體
作者信息
陳晉,貴陽市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主任,主任記者;秦婕,貴陽市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副主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1]這對縣級融媒體中心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提出了全新要求。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信息充斥網絡空間,部分網絡媒體公開宣揚封建迷信,發布傳播謠言信息,甚至大肆散布各類違規違法信息,吸眼球刷流量非法獲取利益,嚴重污染網絡空間。在此情況下,亟需正能量網絡文化引導網絡輿論,亟需各級各類媒體平臺擔負起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使命。而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基層宣傳輿論主陣地,就成為營造向上向善、風清氣正的綠色網絡文化空間的重要力量。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自2019年成立以來,先后榮獲“2021年貴州省綠色網絡文化工作室”“2022年度貴陽貴安綠色網絡文化工作室”榮譽稱號,創作的《打開<觀山湖年鑒>,我“穿越”到了2013》榮獲2022年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優秀作品冬賽一等獎,《防疫“大白”的一天》榮獲學習強國2021年第4期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優秀作品雙月賽一等獎,《彩繪剪貼畫|全國勞模“成長記”鐘世秀和百花湖鎮哪嘎村的故事》榮獲貴州新聞獎二等獎,《點亮觀山湖 慶建黨百年》獲第三十七屆貴州新聞獎融合創新短視頻現場新聞三等獎,《青年當向陽》獲2022年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優秀作品夏賽三等獎。這些成績的背后,是其在履行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的過程中,在融媒語境下對縣域綠色網絡文化傳播路徑進行有益的實踐探索。
一、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守住縣域主流輿論主陣地,讓網絡文化生態“綠”意盎然
從建設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再到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是新時代新形勢下黨給各級媒體提出的新要求、下達的新任務。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守牢意識形態的主陣地之一,是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是“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關鍵一環。縣級媒體也是黨的整個宣傳思想文化體系的“神經末梢”,是宣傳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在輿論工作中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2] 如何在互聯網全媒體環境中牢牢守住縣域主流輿論主陣地,彰顯網絡文化“綠”的底色,必須軟硬兼施,在嚴把關上下功夫,強化技防人防制度防,讓主旋律正能量在基層網絡空間高高飄揚。
(一)硬件保駕,讓“技防”成為綠色網絡的第一道“柵欄”
1.安全巡查有保障。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加大軟硬件設施安全和網絡安全排查力度,對所有軟硬件設施嚴格落實每日巡檢工作,且巡檢都有清晰的臺賬記錄,并實時監測中心本地系統和第三方云上系統的運行情況。同時利用“智能勘誤”“媒體云監管”等智能化平臺,對中心播發稿件進行抓取和再巡查,做到“有問題,早發現、早整改”,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心稿件“出錯率”。中心還定期對主要播發平臺開展安全攻防演練,加強平臺日常維護,確保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2.監督管理有實效。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加強對各業務平臺使用管理和賬號監督管理,定期清查使用情況和效果,對離職人員、實習離崗人員等使用的業務平臺賬號及時清理,對各業務平臺賬號提醒使用人員定期更換密碼,不斷規范化和程序化,確保網絡安全生產工作落到細節、落到實處。
3.數據安全有規范。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強化媒體資源數據安全,按照線上數據及時備份,線下數據定期維護和管理的原則,規范數據格式。如中心業務工作所產生的視頻、圖片、音頻等媒體資料,做到定期檢查和清理,并進行數據備份,保證云存儲不丟失,物理備份有保障。
(二)能力提升,讓“人防”成為綠色網絡生態的重要屏障
1.線上線下加強理論學習,讓網絡安全意識根植于心。
通過線上工作群、學習交流群,學習《網絡安全法》等網絡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及常見網絡安全知識,強化全體干部職工的網絡安全意識,以此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念。通過線下干部職工會、分享會、編委會以及邀請上級單位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培訓等,定期對中央、省委、市委、區委一系列重要會議、講話精神進行學習,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提升干部職工的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強化網絡安全保障能力,為建設清朗網絡空間奠定基礎。
2.加強審核發布巡查,牢牢守住意識形態陣地。
作為區級主流媒體,中心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網絡生態環境為根本,以建設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為目標,全面落實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全力保障網絡傳播內容綠色安全。嚴格信息審核,認真落實《采編業務“三審三校”制度》《應急狀態下信息發布審核機制》等,確保發布內容準確和健康。做好信息巡查,進一步完善《公共信息巡查制度》,由各平臺編輯對已發布稿件進行再巡查,并建立巡查臺賬,確保及時發現問題稿件并整改。
(三)創新機制,讓“制度防”成為網絡飄綠的運行保障
創新是媒體的生命線,而新媒體目前已逐漸成為縣級輿論格局的最大變量,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發展要借助新媒體的發展勢頭,盡可能多地涉及新媒體領域。為搶占新媒體輿論陣地,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創新體制機制,在建設之初的內設機構中,單獨設立多媒體部,主要負責新媒體的選題策劃及編輯、發布工作,按照欄目、平臺需求,對采集的信息進行二次編輯、包裝,實現視頻、圖文交叉疊加,最終形成多個終端融合發展的新媒體宣傳矩陣及全媒體立體咨詢服務發布體系。
1.摸清平臺屬性,推出專人負責制。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充分利用現有“一端”(“爽爽貴陽美美觀山湖”新聞客戶端)“兩微”(“爽爽貴陽 美美觀山湖”和“Yes觀山湖”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三號”(今日頭條號、抖音號、視頻號),對各個平臺進行精準定位、形成各有特色、強強聯合的傳播矩陣。并根據不同新媒體平臺的屬性和特點,結合各部門人員特長優選各平臺責任人,由責任人對平臺定位、語言風格、推送頻率和時段進行整體把握,盡可能發揮大家的主觀能動性,擬人化不同平臺的個性特點,從而讓每位具體責任人增強責任心,激發部門成員最大創造力。
2.注重創新思維,實行自主報題制。
根據各欄目、平臺的推送頻次,部門成員自主報題,圍繞當下熱點、近期宣傳重點及轄區各單位部門提供的“新聞線索”等進行思考,鼓勵各部門相互協作,確定更優展現形式,注重創新和用戶思維,凸顯融媒優勢。
3.升級頭腦風暴,落實內容擇優制。
不定期組織開展“頭腦風暴”會,在思想碰撞中激發創作活力,活躍新媒體思維,對產生的新思維新想法進行可行性評估后,擇優選取創意進行產品制作。“一圈兩場三改”是民生工程,如何在傳統表達形式上推陳出新,記者在“頭腦風暴”中找到突破。《一組長圖帶你看“觀山湖”的民生蝶變》將觀山湖區普通市民的一天用條漫形式展現,從早上7點開始,在家門口健身公園健身、城市綠道上慢跑,到夜晚在離家不遠的商場購物、娛樂,15分鐘生活圈覆蓋了“衣食住行游購娛”。長圖漫畫融合觀山湖區城市街道、地標建筑,設計優美、制作精良,加上簡短文字數據,耳目一新,該作品獲得了2022年貴州省正能量網絡作品大賽優秀作品稱號、2022年度貴州省廣播電視優秀節目融媒體類作品三等獎。
二、發揮特色內容為王,塑造縣域媒體主流輿論新價值,讓網絡文化空間正能量滿滿
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在新時代,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中,必須把內容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在打造綠色網絡空間過程中,就必須持續創作傳播有深度、有溫度、有情懷的網絡文化精品,不斷增強網絡文化創作活力,持續發展繁榮綠色網絡文化,大力營造向上向善、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空間,讓滿滿的正能量在網絡空間成風化人。
(一)量質并舉,讓網絡作品彰顯創新創造散發活力
作品質量是生命線,創作生產、傳播推廣優質網絡文化產品,不斷豐富正能量網絡內容供給,是提升媒體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僅2022年,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在人民網、新華社、新華網、動靜貴州等中央、省級平臺推出稿件3897條次,其中,被央視采用25條,被學習強國總平臺欄目采用稿件28條,被新華社新華縣媒官方微博視頻號、新華網總網客戶端、中新社總網客戶端等平臺采用稿件9條,央視頻采用閱讀量超10萬作品55件,超100萬作品7件,讓美美觀山湖好故事、好聲音傳播面更寬,傳播力更強,傳播度更廣。
作為基層縣級媒體,地域性強,受眾的接近性是先天優勢,也是區域媒體影響力的根基。在實際工作中,記者編輯對新聞報道求快,要有“趕早”心態、“爭先”姿態、“奮進”狀態,“快干”才有好產品和影響力。2019年數博會上短視頻《“526”無人機表演“劇透”來襲》就是一條“爆款”,一經發出迅速被新華網、動靜貴州等媒體轉載轉發,短短兩天時間全網曝光量達到5000萬次。
(二)聚焦主題,讓正面宣傳引導網絡視聽傳遞好聲音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強化媒體與受眾的連接,以開放平臺吸引廣大用戶參與信息生產傳播,生產群眾更喜愛的內容,建構群眾離不開的渠道。[3]2022年疫情期間,融媒體中心緊密結合上級宣傳要求和指令,搭建主題專欄,做好科普信息、權威信息、重點稿件等內容的多平臺發布或轉發;同時結合基層實際,實行劃片包保聯系指導疫情防控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各融媒體站和通訊員載體,及時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編輯和審核推送,推出長圖、漫畫類原創新媒體作品40余個,發布200余條視頻,總閱讀量達1300余萬,其中超百萬作品5條。同時,提升報道速度,所有采編人員聞“疫”而動,奔赴一線,搶得了疫情信息發布先機。同時以“爽爽貴陽 美美觀山湖”微信公眾號聚焦群眾需求,給居民提供最及時的核酸采集、核酸點位增加調整等疫情防控信息,其中參與的觀山湖區核酸采集小程序推廣,得到貴州省貴陽市委宣傳部好評,其他區縣紛紛借鑒。
(三)關注民生,讓網絡宣傳在基層一線更加“三貼近”
在民生新聞采寫過程中,中心記者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以百姓生產生活為出發點,將鏡頭對準平凡的角落,用樸實的話語講好“觀山湖故事”。
民生無小事,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自成立以來,以百姓身邊事、關心事為報道題材,結合觀山湖區“一圈兩場三改”、農村“五治”等重要工作,推出了大量關注民生、服務民生的新聞報道,如《守山人陳武倫:33載堅守 綠了青山白了發》等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體現了中心勇擔社會責任的為民情懷。
此外,中心還開展蹲點報道行動,分季度派記者赴全區各鎮(街道)及轄區部分重點單位進行蹲點報道,記者帶著問題入基層,細致觀察、深入采訪,采寫了《蹲點故事|百花湖鎮:村里這個“新家伙” 讓秸稈處置不再難》《向險而行 無私救援——吳雨峰和貴陽藍天救援隊的故事》等一批優質稿件。
三、增強互動提升體驗,展現縣域媒體主流陣地新作為,讓用戶成為綠色空間“守護神”
互動是融媒語境下網絡傳播的一大特色和亮點。融媒體平臺的廣泛使用,讓受眾和用戶從以前信息傳播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信息傳播的主動參與者,這為離基層人民群眾最近的縣級融媒體平臺提升主流陣地作用,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用互動吸引受眾,用內容引導用戶,讓受眾和用戶成為縣域媒體打造綠色網絡空間的主動參與者和積極實踐者,做大正能量,唱響主旋律。
(一)增強互動,用活動提升網絡產品體驗感
有用戶才有影響力,能吸引用戶才有凝聚力,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線上不定期與區內商家聯動,持續開展各具特色的寵粉活動,在推動本區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平臺增長粉絲,培養固定用戶群。例如:與希爾頓酒店聯動,抽取粉絲福利送自助餐、客房體驗劵等。草莓音樂節期間,在活動現場搭建101造夢艙,推廣宣傳中心形象,形成品牌名片,前往打卡人數超千人。
(二)創新模式,在多元傳播中彰顯網絡宣傳個性魅力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在內容生產上不斷提升質量,適應新環境新條件,立足本地,關注本土,打造“帶入式”“體驗式”產品生產模式,播發了一批帶有觀山湖泥土氣息、適合不同受眾“口味”的新聞產品,引導受眾主動多元傳播,短時間取得很好的宣傳效果。2022年獲得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評出的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優秀作品冬賽一等獎作品《打開<觀山湖年鑒>,我“穿越”到了2013》,以觀山湖區十年發展見證者——區檔案局(館、地方志辦)負責人王勇為主人公,用當下十分流行的條漫形式,創意描繪了他十年來與觀山湖年鑒的“不解之緣”:通過撰寫年鑒了解觀山湖區城市發展脈絡,從而見證觀山湖區從一個連理發店都難找的地方,變成了如今的繁華都市。作為普通百姓,他眼中所看到的觀山湖變遷,實實在在真實可信,而觀山湖十年蝶變之路,恰恰也是貴州乃至中國十年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由此,中心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結合觀山湖區特點,充分發揮手繪、H5、短視頻、動漫等新媒體優勢,不斷創新宣傳手段,推出市民喜聞樂見的產品,在“百萬產品”“獲獎作品”“爆款產品”等方面實現新突破,推動塑造好“黔中會客廳 美美觀山湖”品牌。
結語
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黨最基層的喉舌,要在新形勢下完成好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就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在宣傳工作中把握大勢,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在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以綠色網絡文化建設為抓手,進一步持續增強媒體平臺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推動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22-10-26)[2023-4-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026/c1024-32551597.html.
[2]孟藝萌.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研究——以河南省39個試點縣為例[D].鄭州:河南大學,2020.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R/OL].新華社(2020-09-26)[2023-4-22].https://mp.weixin.qq.com/s/3LrQWuPPzfuH5lkNKI7v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