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昕靈



【摘 要】教學評一致性指的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及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具有目標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閱讀教學設計是以確定教學目標為前提,以學生為主體設計閱讀教學任務的教學活動設計。將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理念滲透于閱讀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中,要注意雙向的有效結合。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分別從“初識”“走進”“感悟”三個教學任務模塊出發,關鍵指向“先學、后評、再教”的教學設計路徑,深入探索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過程。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 閱讀教學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7-55-04
“三新”常態化背景下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是否得以實現?是否存在更完善的測量評價體系?如何實現教學評的良性互動?[1]其根本在于要正確認識教學評一致性的內在邏輯與本質內涵。教學評一致性,是指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學評價緊密結合,與目標達成一致,是一個“先學、后評、再教”的過程。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基于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與評價[2],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適合學生的主題活動,并以評促學,關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以學業質量為導向的形成性評價,從而調控課程,做到教、學、評三方相互支撐,相互滲透,推進教學評一致。有研究在大規模數據的基礎上,建構并驗證了在課程標準指引下的教學評一致性。[3]教學目標是形成課程內在邏輯的起點和終點,“決定著一節課的方向和質量”[4]。而教學目標的制訂也是多因素的整合,一般來說,教師需要從課程標準、學情、教材三個方向整體統籌,從而確定教學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對第三學段閱讀詩歌提出相關教學要求:“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通過查詢注釋,大致了解詩歌大意,但在文學鑒賞和情感表達方面還有欠缺。本文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從教學目標出發,對教學評一致性的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進行探討。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篇幅較長,學生可以結合已有經驗,查詢新詞含義,疏通文章大意,但是由于時代不同,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其中蘊含的復雜、深刻情感,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和點撥。據此,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①會認“襄、涕”等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裳”。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大意,背誦全詩。③品析關鍵字詞,賞析具體描寫,感受詩人的情感表達。④結合人物生平和詩人的其他詩作,探索詩人寄寓其中的志趣。
為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任務驅動,本課閱讀教學設計為:本學期,學校廣播站開辟了《人物》專題欄目。受欄目編輯邀請,你將和同學們共同參與“古仁人的情懷——杜甫”專題節目的制作。接下來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進行具體設計。
一、初識杜甫——引文誦讀感人物
評價任務一:學校廣播站“古仁人的情懷——杜甫”專題節目即將開始制作,現面向全體學生征集開場白。請選擇你喜歡的語句朗讀,并為節目設計一段精彩的開場白。
這一評價任務能夠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針對教學目標①②設計的。為了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可以根據各班學生學情,細化目標,制訂評價標準(見表1):①通讀古詩,讀準字音,做到流暢朗讀;再讀古詩,能讀出停頓、輕重緩急,讀出詩韻。同桌間可以進行互評互比或者一起朗讀。②聯系所學知識,結合文下注釋,查詢字典,初步揣摩古詩含義,尤其注意生詞、重點詞。學習小組間相互合作,提出問題,解決疑難。③初步掌握詩歌內容,概括大意,運用詩中關鍵詞句作為節目開場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篇幅較長,生字較多。首先,在朗讀過程中,學生主動查詢工具書,看清字形,讀準字音,尤其注意生僻字和多音字,如多音字“裳”讀“cháng”非“shāng”。在此基礎上,學生反復誦讀詩歌,把整首詩讀得平穩、流暢。掌握較好的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語速、語調的誦讀方法,如讀到“愁何”時語調上揚,讀出“喜欲狂”之感,最后兩句則需讀出輕快之意,好像詩人要背上行囊,即刻啟程,回歸故土。其次,在古詩含義方面,學生通過結合書下注釋,翻閱參考書,詢問教師和同學等學習形式,掌握詩歌重難點字詞,初步疏通詩歌大意。最后,在開場白的設計上,學生先獨立思考,找出關鍵句或令人動容的詩句,再與同學討論交流問題,進行情境演繹。這是“學”的過程。
評價學習活動有三種方式:自評、互評和師評。這里的“評”指的是關注過程取向的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為診斷學習結果,觀察學生學情,及時反饋學習信息,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評價方式。首先是自評,學生通過上述自主學習階段后,嚴格對照評價標準,進行真實的自我評價。自評可以使學生在把握學習要點的同時,清晰地反映自我的學習狀況。其次是互評,是在學習小組成員間或同桌間,學生嚴格對照評價標準,對同伴進行交流與評價。互評可以使學生深化規則認識的同時,以“小老師”的身份,激發學習主動性,從而參與到評價互動的過程中。最后是師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出及時且多次的形成性評價,主要形式為隨堂測試或口頭提問。師評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評價方式,具有客觀性、指導性和全面性的特點。通過巡視,教師了解學生運用朗讀符號做標注、疏通文意的情況;通過課堂檢測,重點檢查學生對重難點字詞的掌握,如詩中“青春”的含義、“薊”字的發音等,并對學生存疑處,給予指導。這是“評”的過程。
以評價內容③的要求為例,要引用詩句設計開場白。首先,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初步了解人物背景,感知古詩,從而使設計出的開場白符合情感基調。其次,由于開場白本身具有簡潔性、感染性的特征,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在設計開場白時可以適當拋出問題,設置懸念。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關鍵句或者表達詩人情感的句子,合理引用到開場白中。通過教師的引導教,在教學活動中有學生展示:“同學們,今天要介紹的這個詩人,他‘涕淚滿衣裳,還灑脫地放言道‘白日放歌須縱酒,究竟是什么讓他如此欣喜若狂呢?這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呢?唐代詩人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用寥寥筆墨便為我們展示了別樣的自己。杜甫是一位怎樣的詩人?這首詩中又寄寓著他怎樣的志趣和情懷呢?今天學校廣播站播出的是‘古仁人的情懷——杜甫專題節目,歡迎大家收聽。”通過此環節,教師既可以了解學生對本詩的掌握程度,又能調動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這是“教”的過程。
二、走進杜甫——靜思細品觀涕零
評價任務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古詩為何能成為經典?作為節目的編輯,請你賞析并結合杜甫筆下的人物描寫,以你的理解表演詩歌情境。
這一任務主要是針對教學目標③設計的,以引導學生通過找出詩中的關鍵詞句,賞析人物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為了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情,細化目標,制訂評價標準(見表2):①賞析詩歌中有關人物描寫的詩句。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人物的詩句,圈出關鍵字詞,品析批注。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后在同桌間互相討論,演繹情境。②通過描寫,揣悟詩人情感。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在班級內討論。③學生通過詩句的刻畫,先自主代入人物情境,然后在小組間交流討論,小組合作演繹,爭做“小演員”。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蘊含著豐富的人物描寫和場景描寫,寥寥幾筆,便能使人身臨其境。完成任務二的賞析活動,學生要自主調動主觀思想,設身處地地感受詩人滲透其中的情感。學生圈畫關鍵詞句,標注是何種細節描寫,如“涕淚滿衣裳”中“涕淚”二字通過神態描寫,寫出了詩人剛聽見收復失地的喜訊,驚喜莫名,不禁淚灑衣衫的神韻,傳達出詩人既有對自己數年來顛沛流離、終可歸故園的感慨之意,也有對戰亂將息、百姓安寧的欣慰之情;“漫卷”二字,通過隨意卷起書本這樣的動作描寫,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舒暢的心情;“喜欲狂”一詞更是直抒胸臆,把激動的情感推向高潮;隨后頸、尾兩聯由初聞喜訊轉入暢想還鄉,通過心理刻畫,展現出詩人對回到故土的期盼。通過心理描寫,真實反映了詩人心情的具體寫照。學生在自主品析人物描寫的過程中,可以先運用刪減法、比較法進行揣摩,小組之間也可以互相討論、整合觀念。這是“學”的過程。
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就關鍵詞分析對學生進行提問,如詩人的一連串動作(“漫卷”“放歌”“縱酒”等),運用了什么人物描寫?可以表現出詩人什么樣的心情?你是否可以演繹出來呢?對學生就關鍵字詞品析、情感表達兩方面進行評價,同時在巡回過程中,進行相機指導。如在巡回指導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提問:“為什么是‘下襄陽,‘向洛陽呢?最后兩句的動詞能不能互換呢?”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小組討論,有學生回答:“這兩個是不能換的,從‘巫峽到‘襄陽是順流的關系,所以行駛快速,而從‘襄陽到‘洛陽是平向的關系,不存在地勢落差,所以用‘向。”教師及時作出教學評價,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并進行了知識補充:“這位同學說得很好,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而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可見詩人用詞精確,不能替換。”這是“評”的過程。
以評價內容③的要求為例,要求學生演繹古詩情境。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熟悉古詩內容,找出詩歌的關鍵詞句及其他能體現詩人情感的詩句,促進學生對詩歌的深刻感知,如有學生找到了“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一句。其次,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結合已有生活經驗,對情境表演做出適當的點撥。表演情境本身是一項有趣生動的教學活動,在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遷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對關鍵句子進行分析和展示:“同學們,這是詩人日思夜想的事,當他聽到這個消息后,是什么反應呢?(詩人回頭看妻子和兒女,他們也是愁云消散,自己也開始胡亂地整理書卷)想象一下,如果是你,你是何種心情呢?(好像自己中了彩票一樣)那你會如何去展示這種欣喜若狂呢?誰來做一下小演員呢?”有學生展示:他將詩書隨手一抓,猛地站起身,喃喃自語,手激動地發顫,與妻兒(同組成員)相擁而泣。通過此環節,教師既可以知道學生對古詩的深層感受,又能調動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這是“教”的過程。
三、感悟人生——字里行間悟情懷
評價任務三:從杜甫其他的作品中,你可以領略到杜甫怎樣的人生志趣與品質呢?請你從詩歌和詩人出發,為此次節目設計精彩的閉幕詞。
這一任務主要是針對教學目標④設計的,引導學生通過再讀古詩及拓展閱讀,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視角來了解杜甫,從而形成更高雅的人生志趣。為了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情,細化目標,制訂評價標準(見表3):①結合“安史之亂”及杜甫的人生經歷等相關助讀資料,了解古詩的創作背景,進一步對古詩進行深層探析。②先自主閱讀杜甫其他的作品,體會詩人寄寓其中的精神與情懷,并試著寫出你眼中的杜甫。然后進行小組交流,班內展示。
首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描寫了詩人乍聽喜訊時喜極而泣、百感交集的真實情態,體現了詩人濃郁的愛國情感。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查詢課外書、上網瀏覽的方式,了解時代背景和人物生平,這既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積累,又能幫助學生從中發現共性內容,對文學內容產生獨特的記憶。其次,從時代背景和人物生平出發,學生了解到詩歌創作背景是唐軍收復了洛陽和鄭、汴等州,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即將結束。當時處于顛沛流離的杜甫聽聞這一喜訊,欣喜若狂,于是寫下了這首“生平第一快詩”。最后,關于閉幕詞的設計這一活動板塊,學生可以先自主思考,充沛地表達情感,再在組內討論,推選出最優設計,并在班級展示。這是“學”的過程。
教師可以考驗學生的基礎文化素養,開設“有關杜甫知多少”的提問環節。也可以針對閉幕詞設計進行發展性評價,考察在情感價值觀層面學生的內化程度。學生通過對杜甫的進一步了解,感受詩人寄寓其中的深刻情懷與思想。教師在課后提問:“這首詩我們已經學完了,誰可以來說一說本詩主旨是什么呢?”有學生回答:“本詩通過描繪詩人聽到收復失地的喜訊后欣喜的表現,表達了詩人的愛國之情。”教師要及時評價:“這位同學說得很好,他感受到了詩人的愛國情懷。請你們發散思維,還能感受到什么情感呢?終于能歸鄉的激動?對安定生活的渴望?對處于亂世的天下百姓的憐惜?等下節課的時候,我再請同學來說一說。”這是“評”的過程。
教師在促進學生情感升華時,首先,要指導學生從人物的生平經歷探析詩歌主旨。其次,可以適當拓展詩人的其他作品,讓學生更立體地理解人物形象,從而使學生在情緒飽滿的狀態下寫出閉幕詞。如杜甫在《登高》中述出了他一生的憂患:患家國、憂百姓;又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句,自己尚且不得安居,還能為“天下寒士”著想,可見杜甫執著一生的濟世之心和以萬民的哀樂視作個人哀樂的博大胸襟。最后,在評價內容③設計閉幕詞環節中,可引導學生結合拓展資料,深入探索人物生平背景,感受人物精神品質和高尚情操,設計出蕩氣回腸的閉幕詞。閉幕詞本身具有感染性的特征,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可以適當引用杜甫的名句。通過教師的引導,在教學活動中,有學生展示:“同學們,今天學校廣播站播放的‘古仁人的情懷——杜甫專題節目已經接近尾聲。杜甫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豁達的襟懷,也有苦于‘國破山河在的悲慟,他就這樣湮沒于歷史長河中!”這樣的閉幕詞不僅能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鍛煉寫作能力,達到教學目標,而且還能讓學生在一定意義上跨時代走進杜甫,與杜甫對話。通過此環節,教師既可以了解學生對古詩、詩人的深層理解和感受,又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喜愛。這是“教”的過程。
教學評一致性是在清晰的學習目標的基礎上,要求“先學、后評、再教”,同時,“清晰的目標是‘教、學、評一致性的前提和靈魂”[5]。第一,學生的學圍繞著“學什么”“怎么學”,包含整合性、情境性的學習內容,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形成學生主動探究、深度加工信息的教學模式。第二,評價圍繞著“為什么評”,指向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教學策略,將評價嵌入教學全過程,通過實施基于課堂的形成性評價,落實既定目標,及時提供反饋,促進學生進步。同時,多元的評價方式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也能讓學生及時自我監測,“標志著評價范式已經從心理測量學范式走向教育評價范式”[6]。第三,教師的教圍繞著“為什么教”“怎么教”,教師基于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施行有效教學,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與全面發展。教學評一致性是“三新”背景下的產物,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途徑,也是使課堂成為培育學生語文能力主陣地的一次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郭林.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9):23-26.
[2]黃山,劉麗麗.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研究與教學的新動向——第十二屆上海國際課程論壇綜述[J].教育發展研究,2014,33(22):82-84.
[3]崔允漷,雷浩.教-學-評一致性三因素理論模型的建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3(4):15-22.
[4]李宏緋,孫玉鳳.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以九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為例[J].語文建設,2022(15):70.
[5]陳祥云.“教、學、評一致性”課堂實踐的困境與解決策略[J].現代教育,2022(7):37.
[6]崔允漷,夏雪梅.“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中小學管理,201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