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東 衛孟航
摘要:明中葉以來,社會醞釀著巨大變革,藝術生產逐漸走向商品化,周之冕“鉤花點葉法”在寫意花鳥領域自成新貌,備受時人追捧與清內府喜愛。本文以明代審美風尚世俗化的發展為線索,對花鳥畫藝術創作逐漸走向商品化的社會背景作整體回顧,論證審美風尚世俗化對周之冕花鳥畫產生的深刻影響,并剖析“鉤花點葉”之法的繪畫風格與美學意義。
關鍵詞:周之冕;世俗化審美;鉤花點葉
藝術趣味與審美理想之轉變,由其所處的現實生活決定,并與藝術創作有諸多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簡而言之,在每一次由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轉型過程中,世俗化風潮總與之相伴而生。
“世俗化”一詞在國內外文藝語境中,隱含了繪畫創作題材在特定時期內的藝術趣味與審美傾向。“世俗化(secularization)”原是相對于西方宗教社會學衍生的詞匯,最早可以追溯到《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意指宗教神權與世俗王權的分立而治。在中國的語境中,該詞也存在一定的適用性,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陶東風教授曾將中國與西方的世俗化社會變遷進行比較,他認為就中國文化的特殊性而言(即中國從來不是一個宗教國家)世俗化所消解的不是典型的宗教神權,而是對準宗教性的、集政治權威與道德權威于一身的政治教條與意識形態的消解。明中葉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對政治教條和意識形態不斷侵蝕,從而動搖了封建文藝和文人士大夫注重人格理想與精神超脫的傳統美學觀念,這勢必對創作者的審美觀念與繪畫心態產生重要影響,催使繪畫風格服從于社會整體的世俗化審美取向。
明代人文思潮澎湃,李贄和唐甄等思想家作為儒學異端出現,提倡反對一切傳統觀念的束縛,“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思想蔚然成風,表現為繪畫功能不局限于游戲遣懷,鬻畫于市也不再為流俗所恥,繪畫技法出現創新?!笆浪谆钡膶徝纼A向在原本追求高級、純粹與古雅的審美心態中表現得異?;顫姡也患友陲椀赝嘎冻隼寺髁x的光芒。除社會思想意識發展的因素之外,封建統治秩序削弱與社會階級關系變遷等因素也影響了明代花鳥畫的變革。明中葉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空前繁榮,“畫坊”與“畫場”等組織出現,書畫鑒賞收藏活動活躍,花鳥畫作品被賦予商品屬性流通于市場,表現為創作主體平民化、職業化,作品現實性、功利性特征日益突出,具有世俗享樂與人文關懷的內容。江浙一帶延續了南宋以來永嘉“事功”學派的重商思想,主張“四民平等”,商人社會地位上升,“賈而好儒”“棄儒就賈”等現象足以表明文人階層與商賈階層的關系較之前代更為融合,文人畫在二者的廣泛互動中走向世俗化。
總之,明代花鳥畫商業化和世俗化的特性增加,文人畫從清逸高古走向綜合發展。因此,檢驗“世俗化審美傾向”的產生環境及與之有關的思想趣味,將其還原為特定的美學概念和文藝潮流顯得尤為重要。
周之冕,“吳門花卉三杰”之一,字服卿,一字汝南,號少谷,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活躍于明代嘉靖、萬歷年間(1522—1620年),作畫兼顧傳統和情性,兼工帶寫,善用勾勒法畫花,以水墨點染葉子,是“鉤花點葉派”的領袖人物。周氏花鳥誕生于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之下,市民階級的世俗化審美對此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
從時代背景來看,明初期中央集權政治統治加強,為平衡全國經濟結構,江南一帶的地方財政經濟受到重大打擊,繪畫形式與語言被官方極端壓制。這一時期,宮廷保守派的復古主義審美傾向,使得院體花鳥畫呈現宣助教化、謹小慎微、擬古仿古的僵化風氣。至明宣宗后,中央逐漸放松了對江南一帶的經濟控制,商品經濟隨之迅速地發展起來。從明代正德到萬歷年間(1506—1619年),以江南紡織業為主的工商業經濟迅速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城市重鎮發展與市民階層崛起,“農工商販,抄寫繪畫,家蓄而人有之”,商賈階層的文化意識和文藝追求愈演愈烈,因而產生了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此時,工致妍麗的院體畫幾成絕響,以沈周為首的在野文人畫家開創了寫意文人畫的繁榮新貌,這就是以蘇州為中心的吳門畫派,此時文人花鳥畫的創作無論從繪畫構圖的經營、畫幅形制的豐富、描繪對象的生活化到對筆墨色彩的重視,都出現了與前朝迥然不同的新格局。
從社會條件來看,明代花鳥畫藝術的發展受商品經濟的影響,傳統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唐宋以降,文人士大夫以遠離商賈世俗與職業繪畫來顯示自身高逸簡古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暗鲁啥希嚦啥隆保佒埔暲L事為“猥役”,認為文人倘若以藝為業則是自甘墮落。蘇軾把文人繪畫視作消遣似的藝術,強調“澹泊”“士氣”。然而明代嚴苛的科舉制度使得大批文人無法入世施展抱負,潦倒于俗世中。許多文人畫家公開“潤格”強調“治生”,形成“賣畫取酬”的生活模式。他們的創作心境從超脫轉化為世俗的層面,繪畫的功能由“抒寫胸中逸氣”逐漸演變為重要的謀生手段。
周之冕身為吳門后學,“特以嗜酒落魄,不為世重耳”,終身未仕,鬻畫為生,在繪畫風格和審美取向上多遵循社會需求和市場導向,例如周氏花鳥的繪畫對象常具有吉祥意味,《葡萄松鼠圖》《桂子圖》《八百長春圖》《松梅芝兔圖》這些作品多是高堂大幛,帶有“多子多?!薄案毁F長春”“松芝延年”等吉祥意象的內容,較之四君子題材,前者更易受到市民階級的追崇;在造型技法方面,賴因工致設色一路的花鳥畫最受繪畫交易市場的青睞,周之冕取法前人、自成新貌,形成了“鉤花點葉”雅俗共賞的獨特筆墨風格,一改明中期以前“忌于用色”“逸筆草草”的古典面貌,筆下花鳥竹石隨類賦彩、精致細膩且形神兼備。

(一)筑基于筆,氣韻生動
明代王世貞評周之冕所繪花草既真且妙,飛禽亦是氣韻生動。其《四季花鳥圖》卷引首中評:“周服卿(周之冕)處士畫筆別饒蹊徑,精妙入化,花氣襲人,鳥如解語,韻味深長。頓令鄙俗夫不可逼視,真神逸之品……”可見物理具足,十分生動。陳師曾對周氏花鳥不吝贊賞,評價其為“兼勾帶寫,一人雙絕,斯為真妙矣”。在置陳布勢和畫材選取都較為相似的情況下,周之冕筑基于筆,色墨兼善,“氣韻生動”之法可謂登峰造極。明代朱朗所繪《斗雞圖》與周之冕《榴實雙雞圖》取材造勢有異曲同工之處,雙雞爭斗,可周雞造勢比朱雞造勢更有魄力和兇猛氣勢,有如神助,畫面中的斗雞爭勢亢奮“爪起項引”“回環相擊”頗有梅行思遺風。
(二)法貴天真,逸筆高流
周氏花鳥“洗盡院體俗氣”,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陳淳寫意花鳥一路,惲壽平在其《南田手稿》中描述道:“白陽山人用筆雋快,實開后世率易徑路,為周之冕諸人濫觴,不可不辨?!边@主要指他師法陳淳,筆墨有“雋快”之風,“若夫翠辨紅尋,葩分蕊析,此俗工之技,非可語高流之逸足也”(見《丹青志》陳淳條)于畫面的表現而言,就是在“觀物之生”“寫物之真”的同時,盡可能地擺脫“形似”的束縛,得“意”忘“形”乘興揮毫,不必如《本草綱目》中的草藥圖鑒一般,花、葉、枝、根分毫畢現,筆墨酣暢、形逸高流為上品。王世貞的《弇州山人四部續稿》中記載:“(周之冕)日坐弇園,與花事周旋,此卷遂來爭勝,聊題數語,不覺芳英爛熳筆端?!敝苁匣B的寫生作品講究“心源”,非是對自然對象機械地描摹,而是形、理、神三位一體,取法天真,以松靈逸筆之法深入而精微地表現對象。
(三)雅俗共賞,精致程式
周氏花鳥雅俗共賞,備受時人追捧與清內府喜愛。陳師曾將“周之冕之鉤花點葉體”列入明代花鳥畫三大流派之一,其在明代花鳥畫壇的意義之重略見一斑。明末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中有描述:“但見明窗凈幾……壁間紙畫周之冕,桌上砂壺時大彬……”;清初詩人查慎行為老友徐韓奕祝壽,以周之冕《杏林雙鹿圖》為賀禮,畫上題款:“杏為仙人林,鹿是仙人友。少谷寫此圖,卷舒落吾手。愛其粉墨久若新,畫叉掛壁濃香熏。朝來詩成畫亦往,持以贈君兼壽君?!睋送浦?,周氏花鳥在當時社會很受推崇。清代皇室對周之冕的花鳥畫也十分珍愛,乾隆、嘉慶兩帝多次為其作品題詩,《石渠寶笈》《秘殿珠林》《清宮陳設檔》內有關周氏花鳥的著錄達數十件。

然而,市民階級的“世俗化”審美心態仍然沖擊著文人雅趣。伴隨著繪畫日益商品化,周之冕將“鉤花點葉”技法帶入世俗的社會生活中,“藝術形式的美感遜色于生活內容的欣賞,高雅的趣味讓路于世俗的真實”,周氏花鳥畫內容迎合市場,多以“吉花慶果”“珍禽瑞獸”為對象表達大眾的審美心理和需求。京都權貴,重金求購,使得周氏花鳥供不應求,從而出現程式化的內容和筆墨,部分作品的形式與構圖陳陳相襲,了無新意,作品落款多為窮款,雖簡短明了,卻乏有詩情,缺少更為深刻的精神內涵。
周之冕花鳥畫藝術中所凝結的世俗化審美特征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雖是繪畫商品化時代的產物,有其受限于時代消極衰落的一面,但也有其對花鳥畫積極貢獻的一面,既要看到其中繼承與變異的歷史承續關系,又要重視在兩種運動狀態中形成風格形態的相對價值。
作者簡介
潘曉東,男,漢族,陜西漢中人,西安美術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云南大學、西京學院教授、碩導。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陜西油畫學會副會長,陜西省美協藝委會委員,教育部學位中心論文評審專家。衛孟航,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參考文獻
[1]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2]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3]陳師曾.中國繪畫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明)王世貞.弇州續稿·卷一百七十·文部·畫跋[M]//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