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貴榮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如何向數字技術“要”效益,是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國經濟體量大、國資國企數量多、經營項目多,僅靠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難以有效監管,必須通過數字化、智慧化手段來全面革新。本文將綜合分析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國有資產運行管理現狀、存在問題,并依托大數據和AI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加強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的實踐路徑。
一、我國有企業國有資產運行管理情況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國有企業都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政府關于強化國資管理、深化國企改革的決策部署,持續推動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優化國有資源配置,全國有企業呈現穩健發展態勢。截止2021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308.3萬億元、負債總額197.9萬億元、國有資本權益86.9萬億元。
全國國有金融企業資產總額352.4萬億元、負債總額313.7萬億元、形成國有資產25.3萬億元。
全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總額54.4萬億元、負債總額11.5萬億元、凈資產42.9萬億元。其中,行政單位資產總額19.0萬億元,事業單位資產總額35.4萬億元。
但由于體量大,在管理過程中,也必然存在問題,問題也得到逐步解決,例如:
1.我國國有企業政企關系逐步理順。積極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根據企業設立目的、所處行業特性等定性指標和主營業務收入、資產等定量指標,將國有企業按競爭類、平臺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進行分類,并按照“競爭類企業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突破口,平臺功能類企業以整合重組為重點,公共服務類企業以提升服務效能為核心”的原則,有序推進分類改革。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原則,以“清理、整合、歸并、注銷、規范”為原則,全國開展機關辦國有企業清理等改革。
2.我國地方平臺國有企業轉型升級。在處理好公益性與市場化關系的基礎上,根據企業資產現狀、經營性主業競爭力、發展前景等要素,先行探索實施市場化轉型之路。重點理清政企關系、盤活存量資產、拓展企業業務、上市和并購重組、投資戰略性經營資產等,并在國有企業承擔政府投資項目、承接政府投資項目收取代建費等方面給予稅收政策支持,積極推動國有公司加快向市場化、實體化轉型。全國國有企業轉型探索有序推進,其次,全國大部分國有企業均已對外發布“不再承擔政府融資職能”公告,達到“經營性資產覆蓋負債、經營性收益覆蓋利息”的雙覆蓋要求。
3.我國國有企業監管體系逐步建立。積極推進國資監管制度體系建設,基本建立了以政府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為重點、以國資監管機構配套文件為基礎的國資監管制度體系。截至目前,全國各級國有監管部門都制訂出臺相關制度,對國有企業經營、國有資產管理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予以制度化監管約束。
4.我國國有企業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探索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匹配的選人用人機制,著力提升國有企業人才隊伍建設水平,積極探索建立了職業經理人制度。堅持黨建引領,注重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完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領導機制,不斷強化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首先,仍然存在政企不分,職能不清。作為社會經濟的公共管理者,政府的主要職能應當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提高國有資產的管理與運營效率,國有資產的所有權控制也應與經營權相對分開,由政府設置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管理和資產經營的監督,而國有資產的經營權則交給企業。
其次,仍然存在產權不清,所有者缺位。從理論上看,國有資產的最終產權主體是明確的,是全體人民;但人人都是所有者,人人也就都不是所有者,人人都不為其所有物負責。產權的統一所有導致出資人缺位,導致責任主體的缺位。從實際上看,目前我國國有資產管理如同“七龍治水”,財政部、人事部、組織部、計委、經貿委、銀行、企業工委都在管理——銀行管金融企業、經貿委大型企業、計委也在管國有企業的項目、財政部管國有企業的資產、企業工委管人事。各個部門都宣稱自己是國有資產的終極所有者,對國有資產負責,造成國有資產所有者主體多元化,但又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不承擔明確的責任,形成事實上國有資產無人負責的局面,缺乏一個明確的人格化的代表來履行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國有企業產權主體的缺位,使得一些地方或部門為了追求局部利益,互相牽制,在國有資產管理中帶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造成國有資產管理上的混亂和營運效率低下,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第三,仍然存在條塊分割,流通不暢。我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按照行政分權的格局建立起來的,各地方或部門不可避免地按照各自利益規劃和使用國有資產,產生重復建設、重復生產、條塊分割和地區封鎖等弊端,生產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一方面出現大量國有資產被閑置浪費現象,另一方面一些產品有市場,并具有較強資本實力的企業,難以通過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和重組,實現資本快速擴張,嚴重影響了整個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另外,在國有企業中還存在國有股不可流通的缺陷,不僅使國有資本失去在資本市場上追求利潤最大化、獲得資本增值的機會,而且使國有資本不能及時從劣勢產業向優勢產業轉換,加大了國有經濟升級換代的難度,影響了國有經濟控制力的發揮。
第四,仍然存在監督不力,委托——代理問題和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內部人控制”是指在兩權分離的現代公司里,經理人員事實上或法律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權,他們的利益在公司的決策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內部人控制源于現代公司制的兩權分離所帶來的委托——代理問題。在兩權分離的企業經營體制下,代理問題的產生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委托人(企業所有者)因對潛在代理人的資信和經營素質的了解很難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難以避免“逆向選擇問題”的產生。第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難以在委托—代理合約上精確地注明代理人的行為方式及其結果。代理人的動機及其行為不僅難以受到契約有效制約,而且委托人也難以實施直接監督,形成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因而,代理人在經營管理活動中所選擇的行為目標及其行為方式以及努力水平,都可能有悖于委托人(所有者)的目標和利益,導致“道德風險問題”。由于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外部(債權人、出資人)監控不力,企業內治理機制不健全,導致國有企業內部人(經理人員)掌握了較大的控制權,形成了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的局面,且帶有相當的普遍性,“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嚴重。一些國有企業的經營者通過大量公款吃喝、旅游、出國、購買豪華汽車等“過分”的在職消費以及“好處費”、“回扣費”、“感謝費”等手段,肆意揮霍和侵吞國有資產,形成所謂的“窮廟富方丈”現象,致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第五,存在國資國企數字化支撐不夠。近年來,全國有企業在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總體程度較低、種類繁雜、實時性和交互性不高,與國務院建設大國資監管格局、在線監管系統的要求不相符合,也難以為國資主管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有效技術支撐。從國企管理方看,盡管部分企業嘗試做了一些APP項目,但國企內部業務文件信息和數據處理多采用紙質形式、Excel或其他單機版軟件處理,各集團內部和集團之間信息缺乏互通互享機制,發揮不了高效協同、制度約束的工作優勢。從國資監管方看,通過紙質件傳遞的形式,在全國區域跨度較大的現實面前,存在時間成本高、傳遞效率低的問題;通過釘釘、微信、郵件傳遞的形式,潛在信息安全的風險;通過互動軟件的形式,國資又缺乏統一實時交互的在線平臺,各公司內部軟件“各自為戰”、口徑不一,以財務核算和資產管理軟件為例,全國各類國企采用了不同的財務核算軟件和不同的資產管理軟件。從綜合決策方看,決策者難以在一個統一的平臺,實時監測全國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的運行管理情況,各國有企業信息數據的分散化、無序化、碎片化,使具有重要意義的信息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分析和利用,從而難以為國資管理者決策提供科學參考。
4.監管考核體系有待完善。以“管資本”為主體、符合市場化導向的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監管制度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績效考核、薪酬激勵以及重點風險領域監管方面還有諸多不足。一是績效考核激勵不足。一方面,薪酬考核標準基本上尚未建立起與勞動力市場相對標、員工業績與薪酬相對標,以績效貢獻為依據的薪酬管理制度,造成了“能增不能減”“大鍋飯”的工資管理現狀。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在全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面作了重要探索,但對于國企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尚未建立對應有效的績效考核和薪酬激勵制度,與現代化企業運用KPI考核機制以低規定薪資加高獎金、股權、期權等多形式激勵手段以及各類柔性化管理方式相比,現有的國企機制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內控機制還需健全。物資采購、購買服務、房產處置、項目建設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實時監管和風險控制還有不足,從而導致國有資產出現閑置和營銷成本虛高的情況。
三、以數字化為手段加強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
以“數字化”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依托現代網路化、專業化數據管理技術團隊力量,搭建一個全國統一的國資國企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對全中國有企業、國有資產運行情況的全方位、全流程、全覆蓋監管,以數字化手段推動全國國資國企精細化管理和經營績效再提升。實現全國有公有制企業:一底數清,通過構建全國企國資底層全景數據庫,實現全國國企國資海量數據全盤掌握。二是實時互動,通過構建國資國企統一系統一站式辦公平臺,著力打破監管者與被監管者的數據交換邊界,提升“三重一大”、人事管理、物資采購、資產處置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時化、全流程監管水平。三是數據碰撞,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功能模塊和算法模型,對國資國企經營狀況、重大決策、大額資金支出、產權、投資、人事管理等重點領域實施動態監測、分析、預警、評價。
通過構建國資國企數字化管理平臺,國資監管方可以實時調取查看全國國有企業各類運行數據,并進行系統性、動態化分析研判,從人、財、物三方面著手,配套制訂相應監管制度和考核激勵機制,探索解決國資國企監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人員管理方面,通過直接在對實際在崗情況與三定方案在編數,監測人員混崗情況,并實時預警;通過經營考核指標與人員招聘數在線掛鉤,對企業低效招聘實時預警,控制企業用人成本,提高企業招聘效率;通過績效在線填報、核查,引導企業優化內部收入分配機制,建立起以崗定薪、按績取酬、崗變薪變的薪酬激勵機制。比如,資產管理方面,通過建立全景的、多維度的資產管理系統,使經營層對本企業的資產全貌有更直觀更準確的了解,通過在線數據比對,激勵經營層加大對經營性資產的投入,加速盤活閑置資產,提高企業盈利水平。保障國有資本的投資效率和資金安全。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要做好國資國企優化管理這篇文章,需要數字賦能以打破數據孤島、挖掘資源潛能,需要制度集成以創新監管模式、提升管理效能,使全;國有企業加速轉型、國資管理提質增效,從而使得國有資產管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市場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 薛方明. 芻議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J]. 現代經濟信息,2010(13).
[2] 張夏準. 國家發展戰略視角的公共投資和國企改革[J]. 商務周刊,2010(01).
[3] 韓旭紅. 國有企業財務目標的定位與選擇[J]. 經濟師,2010(05).
[4] 王紅玲. 重組整合,助推國有經濟改革發展的強引擎[J]. 國有資產管理,2010(05).
[5] 季曉南,郭毅. 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理論與實踐[M].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6] 郭復初. 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運營體制研究[M]. 立信會計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