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位于絲綢之路新疆天山廊道路網上的雅爾湖石窟,見證了南北朝至元代期間亞歐大陸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之間的交流,尤其是西域各游牧民族與中原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章將對雅爾湖石窟作保護現狀分析,并從基礎研究、數字化保護與展示、合作與交流等角度探討雅爾湖石窟的保護工作。
關鍵詞:雅爾湖石窟;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石窟保護
雅爾湖石窟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交河故城西南河谷岸,地處雅爾乃孜溝兩側黃土崖上。在吐魯番地區眾多石窟群中,雅爾湖石窟開鑿時間僅次于吐峪溝石窟,始建于北涼時期,一直沿用到高昌回鶻王國時期,隨著回鶻王國的衰落而廢棄。現存編號洞窟22個,窟內遺存有精美的壁畫和大量的文字題記,是研究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與歷史演進的重要史料。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交河故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雅爾湖石窟作為交河故城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其保護與開發的工作意義深遠。
雅爾湖石窟采用的建造技藝為崖內鑿洞,并在窟前建筑寺院,如今的遺存主要由主體洞窟和窟前建筑遺址構成。雅爾湖石窟現存編號洞窟22個,分布在雅爾乃孜溝東西兩側的黃土崖上。溝西側有洞窟15個,分為上下兩層,上層自西向東編號為第1—11窟,下層自東向西編號為第12—15窟;溝東岸有洞窟7個,自東向西編號為第16—22窟;其中第1—7窟保存狀況較好,其余洞窟保存狀況較差,已有部分坍塌甚至完全坍塌。第1—7窟的窟形都為長方形縱券頂,窟內墻壁用草拌泥涂抹平整后,再以白灰涂抹,便于后期壁畫創作。這幾窟的墻壁上都有文字題記,或刻畫或書寫,主要以漢文和回鶻文為主。第1、2、3、5、6窟內都有人員長期居住的痕跡,墻壁被長期煙熏變黑,部分窟內還有灶臺遺存。
雅爾湖石窟群中各洞窟都以高大為主要特征,窟內裝飾壁畫較少,僅第4窟與第7窟繪有壁畫(圖1)。其中第4窟為雅爾湖石窟群的主窟,也是吐魯番地區最大的長方形縱券頂窟,窟內繪滿佛教題材的壁畫,且壁畫有重繪痕跡;窟內有主尊塑像,是燒香拜佛的禮拜窟,也是僧眾講經說法的宗教活動場所。柳洪亮曾分析,第4窟約是車師前部王室強盛時期所鑿建的,后又在高昌回鶻王國時期重繪,其規模與高昌回鶻王家寺院柏孜克里克石窟群中的大型洞窟相比,也毫不遜色①。
2015年,吐魯番市文物局發布的《雅爾湖石窟調查簡報》詳細闡述了雅爾湖石窟的保存現狀,大部分洞窟都有坍塌風險,嚴重者已局部坍塌或已完全坍塌。窟內壁畫保存狀況也令人擔憂,除被盜割走的壁畫以外,大部分壁畫也都受自然風化的影響而漫漶難辨。
雅爾湖石窟自開鑿之日起,便受到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的雙重破壞,病害非常復雜,本文根據王金華等在《我國石窟寺病害及其類型研究》一文中提出的石窟寺病害概念,對雅爾湖石窟的載體病患和本體病害作簡單分析。
(一)載體病患
石窟寺文物載體是指對文物本體起支撐作用,并與文物本體結構安全密切相關的構造體及地質環境。②吐魯番盆地在大地構造單元上屬于北天山地槽褶皺帶范疇,構造斷裂較多,雅爾湖石窟位于吐魯番市西部的亞爾乃孜溝兩側的黃土崖上,石窟巖體主要以砂巖和礫巖為主,強度較低,極易崩解。雅爾湖石窟目前主要存在崖體裂隙和洞窟坍塌等病患,具體表現為:8、9窟完全坍塌;10、12、13窟僅存部分遺跡;15窟窟頂坍塌,窟內落石;17窟窟頂裂縫;19窟坍塌嚴重,現存墻體有裂隙;21、22窟巖體裂隙。除了巖體強度較低以外,地震可能是造成洞窟坍塌的另一主要原因,據統計,自1900年以來,吐魯番盆地及其周邊地區共發生5.0級以上破壞性地震7次,自1970年以來該區共發生3.0級以上地震43次。③
(二)本體病害
石窟寺文物本體:是指石窟寺洞窟、龕、摩崖等與石窟寺營建關聯的構筑物和雕像、壁畫、彩塑、題刻等雕刻藝術品,與石窟寺營建、發展演化相關的椽孔、寺院遺跡等,也屬于石窟寺文物本體范疇。②雅爾湖石窟的本體病害主要體現在開裂起甲、人類活動破壞、生物活動破壞等方面。
雅爾湖石窟墻體開裂起甲,主要是受自然風化的影響。吐魯番盆地氣候高溫干燥,降水量稀少但降雨集中,短期的集中式降水后緊跟著強烈的蒸發作用,使被水汽軟化后的墻面急劇變干。強烈的干濕作用使墻體表層開裂起甲,第1至7窟都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表層脫落,由此可知,風化的影響應該是造成雅爾湖石窟壁畫漫漶的主要自然原因。
人類活動是對雅爾湖石窟文物本體造成破壞的另一大因素。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探險隊多次盜割雅爾湖石窟內的壁畫(圖2),除此之外,多個洞窟內還發現大量人為刻畫與生活的痕跡,曾有人長期在窟室內生火做飯,致使部分窟體墻面被熏黑。
動物活動對雅爾湖石窟文物本體的破壞也不容忽視,窟室內發現大量的蜘蛛結網、蜜蜂筑巢、鳥類糞便等痕跡,如1號窟的鳥糞和2號窟內的蟲害。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動物活動不僅會傷害窟體表層。長此以往,動物還會深入窟體內部,影響洞窟結構的穩定。
(三)現有保護措施
1957年,《新疆日報》公布雅爾湖千佛洞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納入交河故城,升級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吐魯番地方文物局在國務院有關單位的支持下,編制了《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對交河故城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工作做了總體規劃。在此之后,吐魯番地方文物局對雅爾湖石窟實施了一系列保護工程,2015年實施交河故城雅爾湖石窟崖體搶險加固工程,對雅爾湖石窟崖體及7個洞窟實施了裂隙注漿、錨桿錨固、窟頂防水、表面防風化及土坯砌補等措施。2016年實施雅爾湖石窟壁畫保護修復工程,對4號窟和7號窟的現存壁畫進行修復;2019年實施交河故城雅爾湖石窟安防系統升級改造項目。這一系列文物保護項目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雅爾湖石窟的安全隱患和病害,有效地保護了遺址本體,延長了遺址的壽命,為今后的研究和展示做好了鋪墊。

(一)重視壁畫臨摹復原
對石窟寺遺址有序開展考古調查、價值闡釋、藝術研究和成果普及,是石窟寺保護過程中的重要任務。雅爾湖石窟群中大多洞窟都以形體高大取勝,僅第4窟和第7窟繪有壁畫,對雅爾湖石窟內的壁畫進行研究,能揭示古代吐魯番地區人民的生活面貌。雅爾湖石窟內的古代壁畫總量雖少,質量卻很精美,根據吐魯番地方文物局《雅爾湖石窟調查簡報》中的描述,雅爾湖石窟內的壁畫已有多處殘損,第4窟主室東西側壁、券頂,后室券頂、西側壁和第7窟券頂等皆有壁畫被盜割,其余未被盜割者也有多處起甲脫落,部分壁畫已漫漶難辨。在雅爾湖石窟的保護過程中,應重視藝術價值發掘的基礎性研究,著重對被盜割和損毀的壁畫進行復原性臨摹,力求還原雅爾湖石窟全盛期的面貌,為后續的研究工作和保護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二)應用數字化保護技術
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化發展,明確提出數字中國戰略,數字化高科技手段對石窟寺保護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意義非凡。目前,雅爾湖石窟的保護工作還主要集中在本體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上,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還很匱乏,在洞窟展示方面,游客的參觀體驗會對洞窟造成難以避免的破壞,因此雅爾湖石窟目前并未向社會面開放。
20世紀8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已開始將先進的數字技術應用到石窟保護和展示工作中,為雅爾湖石窟的保護工作提供了現實借鑒。在保護工作方面,數字化技術能夠對洞窟結構和窟內壁畫進行高精度的采集,能細致地發現不同類型的病害,為調查窟體穩定性、壁畫保護狀況和開展后續保護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在研究工作方面,數字化手段能采集到高清晰度、高精度的洞窟形制數據和壁畫圖像資料,為后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詳細且準確的資料;在石窟藝術展示方面,通過對數字化手段采集的數據進行存儲和加工,將洞窟結構進行數字化還原,特別是將被盜割的壁畫在數字化洞窟內還原,能重現雅爾湖石窟繁盛期的面貌,對認識和研究雅爾湖洞窟具有重要意義。數字化展示手段讓游客和研究人員足不出戶就能欣賞雅爾湖石窟的美,勢必會打破石窟展示與宣傳工作的時空限制,使雅爾湖石窟保護和開發工作事半功倍。隨著今后文物保護工作的推進,在足夠的技術和資金的支持下,數字化手段必將在雅爾湖石窟保護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關注熱點問題,加強交流合作
1993年,新疆已開始開展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因受環境、管理等條件限制,交河故城項目未能成功申報。2006年,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正式啟動,新疆段最終確定的6處申遺點中就包括雅爾湖石窟所處的交河故城。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23年4月25日,首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在中國西安舉行。在此次大會上,來自亞洲22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的150位代表達成了廣泛共識并發表了宣言,倡導各國秉承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原則,共同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雅爾湖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的組成部分,見證了南北朝到元代期間亞歐大陸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社會發展的過程,可以申請加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的保護項目,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與中外石窟寺保護單位建立良好關系,利用國際學術交流促進對雅爾湖石窟的保護與宣傳。
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雅爾湖石窟的保護工作任重道遠。在做好基礎保護工作,使洞窟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我們還應通過積極的科學研究與合理的開放展示,向公眾展現雅爾湖石窟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真正做到文物古跡保護惠及人民大眾,共同保護和傳承人類優秀文明成果。
作者簡介
牟奎,男,四川廣元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石窟藝術。
參考文獻
[1]柳洪亮.雅爾湖千佛洞考察隨筆[J].敦煌研究,1988(4):45-50.
[2]陳愛峰,李亞棟,徐佑成,等.雅爾湖石窟調查簡報[J].吐魯番學研究,2015(1):1-13.
[3]王金華,陳嘉琦,王樂樂,等.我國石窟寺病害及其類型研究[J].東南文化,2022(4):25-32.
[4]馮先岳,趙瑞斌,李軍.吐魯番盆地地震地質初步研究[J].內陸地震,1994(2):97-108.
[5](德)A.格倫威德爾.新疆古佛寺1905—1907年考察成果[M].趙崇民,巫新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王金華,陳嘉琦.我國石窟寺保護現狀及發展探析[J].東南文化,2018(1):6-14,127-128.
注釋
①柳洪亮:《雅爾湖千佛洞考察隨筆》,《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第45-50頁。
②王金華,陳嘉琦,王樂樂,等:《我國石窟寺病害及其類型研究》,《東南文化》,2022年第4期第25-32頁。
③馮先岳,趙瑞斌,李軍:《吐魯番盆地地震地質初步研究》,《內陸地震》,1994年第2期第97-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