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觀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總態度和基本觀點。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政黨,百年黨史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具有民族概念和政治概念的雙重屬性。在新時代,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以黨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走中國特色的處理民族問題的道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譜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中華民族觀;歷史演進
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觀是指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認知,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結構、價值觀和基本屬性的認識。“中華民族”概念的首次提出,是梁啟超在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寫道的:“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于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1]。隨后,他又進一步探討了中華民族的特征、屬性。清末章太炎和楊度在《中華民國解》等著作中同樣使用了“中華民族”這一概念。1912年,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次提出了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論,這些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觀的形成和廣泛傳播打下了堅實基礎。從百年黨史視域下梳理中華民族觀的形成發展,對于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百年黨史視域下中華民族觀的萌芽
在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前,黨的早期領導人就對中華民族有著深刻的認識。共產黨的創建者之一李大釗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并且接受并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在《新中華民族理論》《大亞細亞社會主義》等文章中,他詳細闡明了對中華民族內涵的理解,提出了重塑中華民族的觀點,從而為共產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更加深入人心,并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其中,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知識分子也開始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應用于解決中華民族面臨的各種問題。
1919年,毛澤東在《民眾的大聯合》一文中對中華民族的未來提出展望,他相信,中華民族未來的改革將比其他民族更加深刻,中國未來的社會將更加光明,中華民族的大聯合將比其他民族更早取得成功。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正式提出“中華民族”一詞,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及其目前的奮斗目標之一就是“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2],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了一場實現中華民族全面獨立自主的新的歷史性的革命斗爭。而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中華民族”一詞包含著“國家”“民族”“國民”三重含義,“中華民族解放”和“四萬萬五千萬中華民族”二者的語義就有著明顯差別,這表明當時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理解仍然不夠深入。
二、百年黨史視域下中華民族觀的基本形成
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也與我國的民族實際緊密結合,不斷走向中國化。在1938年底至1940年初,毛澤東發表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論新階段》等著述,其中《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一章第一節就是以“中華民族”為標題的,這一節里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觀點:“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國家之一……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3]。這一論述表明了當時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有著更深刻的認識。
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總綱”中提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實行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它要謀求“獨立”和“統一”。1995年的全國黨代會上,毛澤東強調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對漢族的重要性,他指出,少數民族加入中華民族是對漢族政治上的幫助。他將中華民族視為了一個超越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主權民族,是一個政治共同體。從“總綱”和毛澤東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個現代的新型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建立了一個由主權民族和自治權民族組成的民族譜系,其中的主權民族指的就是中華民族。
這一階段中,中國共產黨已經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整體,是一個復合民族,是一個具有多元結構的政治的共同體,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政治特征,并且承認蒙古族、苗族、瑤族等眾多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元文化的共同體。
三、百年黨史視域下中華民族觀的成熟與完善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觀逐步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一個重大的任務,即構建新中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的總綱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
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關于中華民族國家構想的實現,民族國家形式的理論基礎就是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新中國成立后,法律上對民族平等團結等原則進行了明確規定:尊重民族權利,包含尊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相互尊重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的基礎,而識別中華民族譜系則是實現這些的前提。新中國成立后,民族事務機構組織專家對四百多個民族進行了科學識別,最終在1957年識別了蒙、回、藏壯等五十二個少數民族,這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多元性的再次確認,也有利于更好地實施中華民族團結的各項政策和制度。
隨著對民族多元一體認識的日益深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開始在全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于1952年頒布,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總原則、各自治區以及區內的民族關系、自治機關、自治權等做出了具體規定。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寫入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中。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決策,并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制訂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條款,以促進中華民族的共同繁榮,增進中華民族認同感,并且推動中華民族在宗教信仰、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等多樣性的發展融合,為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觀的成熟和完善。
四、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觀
新中國成立74年來,初期進行民族識別、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完善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優惠政策扶持政策,我國的民族工作實踐穩扎穩打、成就卓越。2005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中國共產黨總結概括了新時期民族理論的“十二條”,即要求新時期的民族工作必須以“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旨,并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對“民族”的概念進作了新的概括,把“民族”定義為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類共同體,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社會文化、語言習慣、民俗風情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把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概括為“八個堅持”;2019年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將“八個堅持”進一步充實提升為“九個堅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觀點、新思想、新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新舉措,帶領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創新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新成果。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4]。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還要重視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任務來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新的中華民族觀,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重大理論創新。
黨的二十大指出,中國共產黨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這不僅是黨對于之前民族工作成果的肯定,也是對當前國內外復雜多變形勢做出的精準研判。目前我國正踏上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而民族事業的發展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們及時總結經驗,守正創新,唯有堅定信心、同心協力、奮勇向前,才能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團結奮斗。
五、結語
縱觀中華民族觀的演進歷程,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觀是一個一脈相承的思想理論,它的形成與發展始終圍繞“中華民族是什么”以及“中華民族如何發展”這兩大主題,在逐步探索中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這不僅是中國民族問題的正確出路,也是中國人民和歷史選擇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 中共中央統戰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作者簡介:朝魯門,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民族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