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
摘 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是要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總體上說,必須抓住三大要點,一是必須把穩政治方向,方向問題是根本性問題;二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維護好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主體地位,一切為了人民;三是必須堅持胸懷天下,要有世界眼光、大社會眼光,科學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關鍵詞:深刻領悟;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命題,這既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出了明確要求,也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了發展路徑,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本質要求及重要原則都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其中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的論述共有九點。這九點要求凝練出來就是要把握三大要點,一是要把穩政治方向,二是要堅持人民至上,三是要堅持胸懷天下。
一、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穩政治方向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毫無疑問,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在于“中國特色”,而中國最大的特色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而,體現中國特色,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同時還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完成這一使命任務當然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歷史和現實都一再證明,唯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現代中國才能走向繁榮昌盛,才能創造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跡,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近代以來,進步人士從未放棄尋找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努力,但無論是封建制度下的改良運動和變法運動,還是資產階級的改良和革命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未能找到解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和強大中華的發展道路。直到五四運動后期,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一批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選擇馬克思主義,并積極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且于1921年成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才打開了中國革命事業的新局面。中國共產黨自從成立起就以解放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最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帶領中國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活動和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運動,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一次又一次偉大勝利,創造了許多奇跡,帶領中國人民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不斷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須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新事物,又不完全是一個新事物。說它不完全是一個新事物,是因為歸根結底所指的還是現代化這種社會發展狀態,并沒有跳過人類社會現代化這一社會狀態,世界其它國家進入了現代化,中國同樣也進入了現代化發展階段。即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說它是個新事物,是相對于中國社會過去的發展狀態及相對于世界各國現代化的不同之處,即具有中國特色。相對于傳統的社會狀態,中國式現代化是新事物,相對于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具有中國特點的中國式現代化也是個新事物。因而,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世界其它國家的現代化,有中國的特點,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就要領會“中國特色”。
而這個“中國特色”又集中體現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故而,領會中國式現代化,首先必須領會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的現代化,必須毫不動搖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這是原則問題方向問題,容不得半點馬虎。我們的現代化,不同于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因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成立的前提和基礎,方向對了,才能完成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
(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高質量發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決定政治和文化。經濟發展政策不僅僅是影響經濟發展問題,更是影響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方針,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經濟總量早已躍居世界第二,并且與世界經濟頭號大國的比重差距不斷縮小。發展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第一要務,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依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政方針,不但要發展,而且要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現代化是對工業革命后社會生產力迅速提升、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新形態的一種描述,對比過去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社會發展形態,現代化社會的突出標志就是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快。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很早就開啟了現代化進程,已經走過了幾百年的發展歷史。而工業革命時期的中國,仍處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統治下,未能把握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及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夜郎自大、閉關鎖國,結果卻遭到了工業革命后迅速發展起來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和掠奪,導致近代中國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發展更為艱難。中國人民經歷了漫長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多次錯過發展機遇,致使近代以來中國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經過四十余年的努力,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當前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及經濟實力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尚未達到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而要更好更快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必須推進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區別與其它國家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式現代化是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
二、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人民至上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式現代化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一)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必須是充分體現人民民主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需要通過發展人民民主來維護。因而,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伴隨著人民民主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經濟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人民民主現代化的過程。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民民主,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所宣揚的民主,資本主義國家所宣揚往往是一種選舉民主和形式民主,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民主則是真實的民主,是全過程的人民民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發展和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在選舉上體現民主,在監督和社會事務參與方面更要體現民主。不斷就健全吸納民意、匯聚民智的工作機制,完善辦事公開制度,擴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不斷健全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
(二)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人們的消費追求,基因不同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而不同,在經濟社會不太發達的時候,人們對消費的追求往往側重于發展資料的消費,即滿足自身發展需要而進行消費,這個時期對物質消費需求比較高,追求吃得飽穿的暖,獲得必要的發展資料。在過去,由于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夠高,而我國人口總量大,資源有限,發展資料比較緊缺,因而,大部分人都還是比較側重發展資料的消費追求。而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眾也從全面小康生活水平不斷奔向更高水平的生活,人們不再滿足于發展資料的消費需求,更多向往享受資料的消費追求,也就是從側重物質資料消費逐漸轉向追求更多的精神消費。人們在精神生活消費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隨著現代化進程會不斷增長,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成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任務。人的健康生活,既包括必要的物質資料消費,也包含必要的精神生活消費,只注重物質消費,缺乏必要的精神消費,不符合現代化的發展要求。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的現代化,更是精神生活的現代化,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消費的需求,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三)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追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本質內涵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歸根結底還是社會主義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社會主義制度所必然具有的一切,包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現代化,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現代化并不一樣。資本主義制度以資本為中心,一切都以資本為出發點,一切都是服務于資本,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現代化,最受益的依然是大資本家,其結果是造成更為明顯的社會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懸殊。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以人民為中心,一切都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一切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反對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擴大化,最終目標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現代化,是通向共產主義的現代化,當然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三、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胸懷天下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的現代化,是要打開國門融入世界的現代化,是要讓中國逐漸進入世界舞臺中央的現代化。因而,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胸懷天下,要樹立世界眼光,不僅要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還要致力于著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基本上都是以犧牲環境代價來推進工業化,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破壞人類社會的生存空間。為此,早期資本主義國家付出了巨大代價,修復被污染和破壞的自然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個世界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破壞自然環境,最終會影響整體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以高瞻遠矚的世界眼光,認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在發展的過程中保護好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生態環境建設納入五大建設之中,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顯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決心和長遠目光。中國式現代化絕不走西方現代化的老路,絕不搞以犧牲自然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錯誤做法。中國式現代化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但經濟社會要發展,生態環境也要更加美麗。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實現生態宜居這一目標要求,充分表達了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要求。保護好中國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造福中國人民的子孫后代,也是造福世界人民的子孫后代,展示了世界大國的擔當精神,符合在本世紀中葉將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客觀要求。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胸懷天下、樹立世界眼光的重要體現。中國是世界的中國,是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是一個整體,人類也是一個整體,全人類命運與共、息息相關。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是世界的一分子,我們既要做好自己的事,也要放眼世界,關注全人類的大事。中國式現代化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打開國門全面開展現代化建設事業,與世界密切相關。作為當前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往來十分頻繁,中國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力較以前都有了很大提升,中國的發展變化甚至是中國的一舉一動都可能給世界各國帶來深刻影響。整個人類社會通過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形式緊密聯系在一起,牽一發而動全身,全人類早已是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的狀態。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密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中國式現代化也必須著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世界事務中擔當作為。
(三)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包括發展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的振興和弘揚。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中國,又不僅僅是振興和弘揚中華文明,同時還要擔負起推進人類文明創新發展的歷史使命,亦即要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世界眼光最重要的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要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中華民族的復興,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復興。在歷史上,中華大地不僅長期處于世界經濟政治中心,而且創造了十分豐富的中華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要不斷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繁榮,還要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地位,甚至要逐漸成為世界經濟文化中心,對全球經濟文化發展要能起到引領帶動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世界眼光來進行戰略布局。近代以來的人類文明形態是在資本主義的引領下形成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就是資本,資本主義的文明實質上是一種形式文明,特別是在殖民掠奪時期,體現的是一種野蠻行徑。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資本家的掠奪手段也變得更隱秘了,但其掠奪本質并沒有改變,甚至假借文明形式行掠奪之時,直到現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掠奪和剝削仍沒有停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改變舊的文明形態,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要求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充分體現出中國特色,而現今中國最大的特色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本世紀中葉將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而,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將中國的發展放到世界大舞臺中,展現世界大國、世界強國應有的擔當和作為,擔負起共建美好幸福的人類社會大家園的責任和使命。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必定是站在世界舞臺中央、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人類和平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世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