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臥游”的意義不僅局限于作為畫論對繪畫創作和欣賞進行指導,它也可以作為一種精神財富,反映了宗炳的創作思想和藝術精神。本文結合時代背景和宗炳《畫山水序》的文本并對比今天生活中的“臥游”現象,來探究“臥游”一詞的深層含義。在科技迅速發展,物質條件遠超古代的今天,我們再回過頭去看“臥游精神”,它不僅對山水畫欣賞具有指導作用,也提醒著人們重視對想象力的培養以及對專注力的提升。
關鍵詞:臥游精神;對比分析;寫實性
“臥游”是一個非常古老而且有趣的命題,字面上的含義是:躺著游覽。“躺著游覽”是我們當今生活中一個非常普遍的動作,有時甚至是一種容易沉迷的消遣方式。與此相類似但更具古意的“臥游”一詞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并經過后世的不斷補充和發展,在藝術理論領域已經變成了一個專業名詞。如今的人其實每天都會利用現代的工具花時間進行類似“臥游”的活動,但并不了解“臥游”真正的內涵,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臥游”一說。“躺著游覽”這個姿態無論從行為本身或是從今天對它的評價上來看,和“臥游”都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區別。
明確提出“臥游”一說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宗炳,《宋書·隱逸傳》提到宗炳臥游的原因是“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1]。表層的含義大致是,宗炳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又疾病纏身,所以不方便出門去游覽真實山水,所以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家里的墻壁上畫上山水畫,自己坐臥在床榻上根據圖像,再憑借想象來繼續游覽山水,陶冶自己的情操,讓自己的心情愉快。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宗炳的愿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輕松實現,即使無法身臨真實山水之中,我們也可以利用身邊手機或電腦高清的顯示器以及依靠各大媒體團隊精良的攝影技術,足不出戶就享受到祖國的大好風光。
從手段方式上來看,古今“臥游”各有千秋,我們今天的手段方式更加先進,完全可以達到“臥游”所需的物質要求。但是“臥游”一詞并未隨著“臥游”方式的進步而得到普及,大家都知道“躺平”玩手機,而“臥游”卻是屬于某專業領域的詞匯。這是因為“臥游”一詞它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古今“臥游”的寫實性分析
古代“臥游”所需要的主要工具就是圖畫,可以是涂在墻壁上的壁畫,也可以是卷軸畫等。這些圖像的內容主要是山水畫,因為“臥游”的目的就是借助圖像,通過想象來暢游山水,從而暢神怡情。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這樣評價魏晉時期的山水畫:“魏晉以降,名跡在人間者,皆見之矣。其畫山水,則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樹石,映帶其地。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3]再對比魏晉時期遺留下來的山水畫作品,我們不難推測出宗炳時期的山水畫相較于后世的山水畫要更稚拙一些。當代科技發達,有關山水的圖片和視頻的優質資料不計其數,其中有很多優秀的攝影團隊對構圖、色彩、配樂十分講究,作品不僅是在盡力還原真山水的面貌,同時也很注意對意境的表現。這使得觀眾能夠對著方寸大小的屏幕,通過最直接的視覺沖擊而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那么,“臥游”對圖像寫實性的要求是什么呢?
宗炳的《畫山水序》里提到:“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2]這里強調的是因為有合理的透視畫法,所以觀畫的人不用擔心畫幅的大小對畫面形象真實感的影響,除非是畫得不好才會影響。所以這里宗炳是對臥游的圖像有寫實性的要求的,否則面對完全抽象的山水線條,或是“山”這樣的象形字,是很難深入想象并達到游覽境界的。

“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2]這一段表面上看似在說寫實性,其實不止在說寫實。宗炳認為要想領悟“道”,僅把山水畫得像還不夠,還需要畫家自己對山水有更深入的理解,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真山水進行加工后再繪制出來,而不是像照片一樣把山水的細節表現得面面俱到。繪者畫出山水的神韻,給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樣觀者在進行“臥游”的時候不僅能更好地體會繪者所想,還能順其自然繼續思考和想象,從而體會山水之神以及和神靈相通的“道”。
現代的高清顯示器的寫實性遠超宗炳當時的繪畫作品,難道就只能單純再現而不能表現山水之神韻了嗎?其實也不是,也有藝術修養很好的攝影師能用自己的鏡頭語言表現山水的神韻和意境,并且能夠將自己對山水風景的體驗傳達給觀眾。只是有時過于具體的圖像帶來的視覺沖擊會使得觀眾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表象上,從而減少了想象這一個重要環節。缺失了想象和接下來順其自然的思考,那么就又可能會錯失領悟“道”的機會而變成單純地欣賞山水之樂了。
(二)古今“臥游”的目的分析
“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2]宗炳在《畫山水序》的開頭就寫出了欣賞山水的好處,圣人們澄清其心后通過欣賞山水的形質可以發現“道”。后面宗炳又說明因為不知老之將至,不能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親身到山水中去,所以用繪圖作畫來代替。“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2]《畫山水序》中最后一句說明了通過觀看山水畫中的景致可以使精神愉悅。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宗炳“臥游”可以完成兩個目的,一是可悟道,二是可暢神。
由于時代環境的不同,今天“臥游”的目的相比過去更加通俗化。早在晚明的臥游世俗化過程中,我國已出現了旅游手冊。以當時備受市場歡迎的《新鐫海內奇觀》為例,它雖借了臥游之名,卻無臥游之實;雖不以旅游手冊自稱,卻有旅游手冊之功效[4]。這一方面是因為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的變化,使得“臥游”群體不再僅是宗炳這類知識分子,每一位普通人都擁有“臥游”的工具和碎片化的時間。如果將“臥游”的內容范圍縮小至有關風景的一切圖像信息,今天的人們使用電子產品欣賞山水的目的更多是娛情,例如云游覽;或者是通過山水的圖像信息來獲取知識,例如一些風景類、科普類圖像資料等。也因為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古代不同,所以現在的“臥游”無論是目的、時間長短還是思想深度都是不同的。
(三)“臥游”中的動與靜分析
從物理狀態上看,“臥游”是一個靜的狀態,實際上它是靜中有動的。“靜”是指人在空間上不需要出門游覽,只需要端坐在凳上或者斜臥在床榻上即可;“動”則是與“游”相對應,不是生理上身體的游走,而是精神和思緒上的遠行。圖像在“臥游”的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引導主體進入圖像中的世界,激發人的想象力,使人在集中注意力的情況下進行深入思考。如果圖像的質量很高,像上文提到的神形兼備,而且是經過藝術修養很高的繪者主觀加工后繪制出來的,已經帶有繪者自己理解的含“道”的畫面,那么觀者也能通過畫面感受到,并繼續通過自己的理解在腦海中繼續補充和升華,最后有可能獲得新的認識。這種過程有點類似于對著圖像發呆的經驗,我們首先是被圖像的某種特質吸引,然后不自覺浮想聯翩,神游天外。
今天人們通過電子產品來進行淺層“臥游”的時候,思緒在多數情況下并不會飄得很遠,而且人們在一段時間內不會總是對著同一個作品進行欣賞和思考,總是會快速更換信息,只是遇到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才會多停留。雖然人們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這聽起來有一種效率很高的錯覺,但是要把信息完全消化,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對比古今“臥游”中的動與靜,也是在對比思維活躍度上的動與靜,古代“臥游”講求的是臥游者主動發揮想象去思考問題,而今天的“臥游者”大多則是更加被動地去接受信息,而少有自己的思考。
宗炳所提出的“臥游”不僅只是作為一個美學理論對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進行指導,它也能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對我們今天的生活產生了積極影響。例如在提高人的精神素養以及找到正確的學習和思考方法上為我們提供了啟發。
(一)“臥游”提醒今天對提升專注力的反思
“臥游”是一個幫助我們提高精神素養的好途徑,提高精神素養不僅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也需要我們通過一些途徑對信息過載的大腦進行整理,當今的生活狀態和古代是完全不一樣的,每個人的生活被各種信息填滿,真正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臥游”是一個對專注性要求很高的活動,與我們今天用手機“臥游”的專注性完全不同,手機里的內容是變化無窮的,這樣人的思維也不是連續的,只是一節一節拼湊的快餐式快樂,這樣快速得到的快樂會成癮,因為不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宗炳覺得“臥游”能使他精神愉悅,這是因為通過他自己的主動思考和探究能夠越來越接近“道”,這種“得道”的豁然開朗是非常珍貴的。我們也應該找回這樣的專注性,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最終學有所成。在今天想要提升個人的專注力需要克服很多的誘惑,但是只要做到了,對于個人的成長,乃至社會和整個民族的發展都有很大的意義。
(二)“臥游”對想象力的重視
“臥游”蘊含著審美想象的思想,這種精神上的活動離不開主體的想象活動。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中,想象是重要的環節。“臥游”中的“游”字就是主體想象時的狀態,“游”是指神游。漢代馬衍在《顯志賦》中論及文章創作過程中的主體想象時,提出“游精宇宙,流目八纮”“眇然覽于八荒”“游精神于大宅兮,抗玄妙之常操”等思想[5]。這些都體現了主體想象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圖像的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預留了這樣的想象空間,才使得藝術作品能夠在欣賞者的想象中獲得完整的生命以及在不同欣賞者的解讀下擁有更多層次、更豐富的意義。同時也可以發現,“臥游”者既是“臥游”活動的創作者,又是山水畫的欣賞者。通過了解“臥游”,在今天人們依舊可以將其化為我用,在方式方法上不一定要對著圖像進行想象,而是可以利用現在的資源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在某個領域保持一段時間的專注和想象,例如音樂、書法或者繪畫。每天被動接受信息會使人麻木,我們不要忘記動用自己本身的想象力,留出適當的時間在精神世界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道”。
“臥游”里所包含的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特有的,我們早在千年前就認識了精神文明對于個人和國家的重要意義。今天我們應該重新用更深刻的發展眼光看待“臥游精神”,更好地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作者簡介
彭婭芬,女,湖南安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史論。
參考文獻
[1]沈約.宋書·隱逸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宗炳.畫山水序[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3]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4]龐學銓,方芳.從古代旅游到現代旅游:以旅游與臥游的關聯為線索[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150.
[5]李新.論《淮南子》“神游”的審美意蘊[J].中國美學研究,2021(2):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