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的人類,熬過了地球上最熱的一天。這一天,這顆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平均氣溫達到了17.23℃——這是全球各地,包括海洋與兩極的溫度均值。而基于樹木年輪和冰芯推測的以往溫度數據,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遇到的“最熱一天”也可能是12.5萬年來地球上最熱的一天。
一
7月6日這一天,孕育古文明的兩河流域酷暑難耐,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早上9點鐘的氣溫就到了38℃,到12點氣溫飆升至45℃。伊拉克國家氣象局4日前就宣布,熱浪會從7月6日這一天開始襲擊伊拉克。像往年夏天一樣,伊拉克不出意外地停電了。每逢這樣的夏日,當地的電力供應就到了最緊張的時刻,政府迫不得已采取限電措施,可高溫并不會消停。
大地被炙烤,熱浪裹挾街道。相對富裕的人家可以花錢購買私人發電機,或驅車前往山區避暑;其他人家的空調、風扇都停止運轉。當天,一名住在巴格達的婦女,只好在停電時拿起紙張,給赤身裸體的孩子扇風;一些男人選擇一頭扎進底格里斯河,躲避地面的高溫熱浪。
從全球平均氣溫地圖上看,7月6日這一天,地球的三分之二都被炙烤成鮮艷的紅色,很容易從中找到伊拉克的位置,那是北半球少有的呈現白色的區域,像是烤得焦紅的土地上滲出了一撮鹽巴。那代表著地球上最炎熱的地方,平均氣溫往往超過40℃。這一天,非洲撒哈拉沙漠也是如此。
阿爾及利亞的城市阿德拉爾當天的氣溫異常高,夜間氣溫也從未低于39.6℃。氣候學家馬克西米利亞諾·埃雷拉表示,這是非洲有史以來最熱的夜間氣溫。擁有空調的人有機會安度夏日,但這里只有5.6%的人用得起空調。實際上,這個世界上仍有約7.5億人連電都用不上。
北半球的夏季,并非只有兩河流域和撒哈拉遭受著極端高溫的威脅。東歐、阿拉伯半島、中亞、東南亞、東亞、北美洲都被長久地籠罩在熱浪翻滾的蒼穹之下。很多地方的新聞報道都在用“史無前例”“有史以來”“創紀錄”這樣的詞匯形容高溫。但用的次數多了,曾經史無前例的事,也漸漸成為一種常態。
南半球也在創造一些與氣溫有關的紀錄。7月6日,南半球平均氣溫為12.62℃,比1979年有記錄以來的任何一年的7月6日都要溫暖,比平均值異常高出1.05℃,而南極的平均氣溫比平均值異常高出3.70℃。
要知道,在南半球,現在是冬季,寒冷才是主角。但澳大利亞正經歷著一個溫暖的冬天,因6月入冬后降雪不足,新南威爾士州雪山的斯雷德博度假村在社交媒體上宣布,“本周末將禁止滑雪或單板滑雪”。這是該雪場今冬首個周末的滑雪活動,訂好酒店和雪場門票的滑雪客不得已放棄了行程。也許南半球異常溫暖的初冬,早就預示了北半球又一個“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
7月4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聲明稱,厄爾尼諾現象7年來首次在熱帶太平洋出現。WMO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表示:“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將大大增加打破溫度紀錄的可能,并有可能在世界許多地區和海洋引發更極端的高溫。”
不少科學家都認為,今年前所未有的極端高溫是人類引起的全球變暖與厄爾尼諾現象等自然現象疊加造成的。盡管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并不直接導致災害性事件,但它們被認為加劇了災害性事件的嚴重程度,比如干旱、熱浪、洪水、野火、饑荒、瘟疫等。
二
對人類來說,陸地上的高溫容易被感知,海洋世界的異常卻往往被忽視。海洋占據著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二,原本它在拉低地球平均氣溫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拋開海洋的數據,7月6日陸地平均氣溫會遠比17.23℃高得多。但這一次相反,海洋在拉升地球平均氣溫這件事上,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這對海洋生物和人類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前些年的海洋熱浪,重創過海洋生態和漁業,曾使阿拉斯加灣的太平洋鱈魚數量減少過70%,10萬噸大西洋鮭魚、銀鮭魚和鱒魚死亡,西澳大利亞州的扇貝、藍梭子蟹、鮑魚和太平洋的牡蠣,都曾出現過大規模死亡和繁殖失敗的現象。通常在海底固定不動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在海洋熱浪期間更難免遭受致命一擊。
7月6日這天,全球海冰面積縮減至今年以來的最低水平——930.6萬平方公里。此時,南極洲的海冰正處于生長階段,但這里的海冰面積,自4月以來,一直維持在歷史同期的最低水平,處于持續打破最低紀錄的狀態。世界各地的冰川也在加速消失。
當創紀錄的“全球平均氣溫”數據在7月出現時,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就是氣候變化失控的證明。如果我們堅持推遲采取必要的關鍵措施,我認為,我們將陷入災難性的境地。”有科學家推測,已經創下的紀錄會在不久后就被刷新,但哪天將成為地球最熱的一天,很難確定。也許是明天,也許是后天,但最好永遠保持在7月6日這一天。
(摘自《中國青年報》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