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蘭 潘楊玲 李偉 鄧夢蝶 李嵐



摘 要:座椅舒適性受消費者關注日益加強,是選車用車的重要參考指標。本文采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基于互聯網社媒開放平臺數據,調研了三款中型SUV座椅尺寸舒適性方面的相關抱怨,并總結歸納為包裹性、腰部支撐、大腿支撐和背部支撐四項問題。綜合考慮人體工程學和座椅設計關鍵斷面,選取六處接觸位置做斷面并進行尺寸測量,借助實測數據,分析舒適性相關設計因素及優化方案,對造型、尺寸、位置關系等提出了參考建議。
關鍵詞:座椅舒適性 關鍵斷面 座椅設計 包裹性 支撐性
1 引言
汽車在當代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可取代,成為百姓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隨著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車輛的關注越來越多地傾向于駕乘的舒適性。座椅舒適性與整椅尺寸、軟硬度水平、動態減振性、調節易用性等因素息息相關,用戶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座椅進行感知評價。
目前,行業缺乏成熟的正向開發經驗,座椅市場抱怨及相關設計規避點研究尚不清晰。為此,本文基于三款中型SUV車型主駕座椅,分別進行舒適性問題調研、駕乘姿態分析、關鍵因素分解、斷面位置研究、斷面截取及尺寸分析、共性因素剖析,以此探索差異化個體對座椅舒適狀態感知的共性內容,向產品開發輸入正向的設計參考。
2 座椅舒適性問題調研
座椅舒適性通常受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影響,主觀舒適性通常采用調查法,客觀舒適性行業上大多借助體壓分布數值進行判別,對基礎設計要求的關注較少。
針對座椅的舒適性問題,本文基于互聯網社媒數據,進行了更大規模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戶生成內容)調研。隨社群粉絲經濟發展,針對于某類/某款車型進行抱怨或投訴類的活躍話題會映射到產品問題,且數據不斷更新,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因此研究社群類的自發共享信息,分析其內容和結論,更有助于融入產品的設計、制造與營銷等環節。
經過對三款中型SUV論壇車主討論UGC調研,獲得的座椅尺寸舒適性相關問題分別為:(1)座椅包裹性不佳,轉彎時不能給予有效側翼支撐;(2)腰部支撐不足或位置不當,難以解決長時間駕駛腰部疲勞問題;(3)小身材駕乘者大腿前端有頂腿現象,座墊偏硬;(4)背部支撐欠缺,肩頸處易疲勞。
3 駕乘姿態分析
當人體長時間處于同一姿態下,身體肌肉和血液都可能處于收縮或循環受阻狀態,再加上當時的駕乘狀態影響,從心理和主觀上也會加劇疲勞感。對汽車座椅設計而言,首先會考慮人體布置,人體最舒適的坐姿是臀部稍離靠背向前移,上軀干略向后傾斜,保證脊柱呈自然的S形狀態,使臀部角、膝部角以及踝部角保持自然的角度。
一般來說,人體各坐姿角推薦值為:
A42≥100°,A44=95°~130°,A46=105°~145°[5]。基于對三款中型SUV車型主駕座椅的H點、踵點及人體姿態進行測量的數據,通過比較,三款車型軀干角相同,B車型角A42最大,且H30最高,因此乘員姿態更偏向于高式。相同軀干角情況下,A42越大,駕乘者腿部和座墊的干涉量越大,需預防座墊過硬及頂腿現象。
4 關鍵位置斷面選取
依據座椅設計規范,通常會采用斷面校核方法確認座椅輪廓面設計的合理性。針對前文提及的座椅包裹性、腰部支撐、大腿前端和背部支撐問題,可采用95%分位人體模型進行主駕校核,依此確定座椅關鍵位置,并進行斷面截取。
4.1 包裹性
座椅包裹性問題涉及景中和側翼的相對位置關系,若整椅外輪廓尺寸確定,景中寬度、側翼寬度、側翼角度(高度)是影響包裹性的主要因素。因人體感知包裹性的主要位置在背部中段和大腿中段,因此在模型中選擇H點向上沿軀干線300mm處作為背部中段測量位置S1,H點向前沿大腿線200mm處作為大腿中段測量位置S2,分別以兩處作關鍵斷面。
4.2 腰部支撐
因長時間伏案工作,若坐姿不良,極易造成腰部疾病,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等問題也逐漸年輕化。汽車座椅的腰部支撐舒適性問題涉及腰托位置和頂出量的合理匹配,合理的背部弧度可以有效保證脊柱腰椎處的S形曲線。
若腰部支撐位置偏上,腰椎部分承力較重,隨駕駛時長增加,很快就會疲勞;若腰部支撐位置偏下,移至骶骨區域,會抵抗S形下部,更加不利于緩解疲勞;頂出量偏大則會使背部上段過分緊貼座椅,手臂控制方向盤會帶動背部肌肉收縮,加速疲勞;頂出量不足則對腰背部缺乏支撐,上背部重力集中于腰椎,無法緩解疲勞。腰部支撐通常位于脊柱腰椎中段,因此在模型中選擇H點向上沿軀干線150mm處作為測量位置S3,過H點的Y0靠背斷面作為測量位置S4。
4.3 大腿支撐
造成腿部不適的座椅設計原因可能是對小體型用車人群座墊過長,座墊傾角偏大,或座墊過硬等。座墊過長,小體型用車人群小腿和座墊前端距離過緊,長時間的力平衡導致肌肉收縮疲累;座墊傾角偏大與座墊過硬,使得大腿退出點距離延長,產生硌腿感覺。大腿支撐問題可基于大腿線縱斷面進行研究,模型中選擇過H點的Y0座墊斷面作為測量位置S5。
4.4 背部支撐
駕駛過程中的背部支撐往往被忽略,但駕乘者長時間雙手持握方向盤,極易造成肩胛骨處疲勞,因處于上背部,駕駛中可小幅度活動來減輕不適感。因靠背與座墊角度可調,通常前排座椅大腿軀干線夾角A42≥100°時上軀干可略向后傾斜,可以使后背部盡量獲得座椅靠背的支撐。背部支撐問題集中于上背部,在模型中選擇H點向上沿軀干線450mm處作為測量位置S6,并輔助以Y0靠背縱斷面S4進行分析。
5 斷面截取及尺寸測量
依據上文研究內容,截取3款中型SUV車型主駕座椅的對應位置斷面,分別進行點標注及尺寸測量。
5.1 包裹性
斷面S1測量外輪廓寬度L1-1、景中寬度L1-2、側翼高度L1-3和側翼角度A1-4,計算側翼寬度L1-5。斷面S2同理,測量外輪廓寬度L2-1、景中寬度L2-2、側翼高度L2-3和側翼角度A2-4,計算側翼寬度L2-5,測量數據結果見表1。
5.2 腰部支撐
斷面S3測量外輪廓寬度L3-1、景中寬度L3-2、側翼高度L3-3和側翼角度A3-4,并輔助Y0斷面S4,測量腰部頂出最高處距離H點高度L4-1和腰部頂出量L4-2,測量數據結果見表2。
5.3 大腿支撐
斷面S5測量座墊長度L5-1、大腿離去點距離L5-2、座墊壓陷量L5-3和座墊角度A5-4,測量數據結果見表3。
5.4 背部支撐
斷面S6測量外輪廓寬度L6-1、景中寬度L6-2、側翼高度L6-3和側翼角度A6-4,并輔助Y0斷面S4,測量肩部頂出量L4-4及肩部退出點L4-5,測量數據結果見表4。
6 分析及優化
三款車型均為中型SUV,使用工況定義為城市越野,但車型定位及座椅設計略有不同。A車型座椅整體感覺更為寬大,因其彎曲豎條紋線形有一定的膨脹性,增強靠背寬厚的視覺效果,但座椅整體偏硬。B車型座椅視覺感很厚,靠背側翼較為明顯,座墊側翼臀部區域要高于腿部區域,整椅有軟泡棉層,坐感偏軟。C車型座椅較薄,造型偏運動,棱角分明,景中區域占比較大,側翼較窄,座入感偏硬。
結合上述測量結果,針對包裹性問題,B車型座椅背部包裹性較好,得益于背部較寬的側翼L1-5及大側翼角A1-4。C車型座椅因其造型設計風格,整椅總寬度窄,座墊景中L2-2保持較寬水平,側翼角A2-4很大,包裹感在較激烈的轉彎駕駛工況下,可給予單側腿部較多支撐。若定義翼中比為單側側翼寬度比景中寬度的結果,則針對包裹性,三款車型包裹性特性的結果分布如表5所示。整體來看,座墊翼中比偏小,給臀腿留下了較多的活動空間,背部包裹感相對要強。
針對腰部支撐問題,側翼角度在斷面S3位置處都大于S1處,平均值為45°。C車型座椅腰部支撐位置極低,僅高于H點22mm,無法對腰部提供支撐,若將腰部中心線定義為H點向上150mm處,則腰部支撐可位于中心線上下各75mm的區域內[5]。腰部壓陷量測量值差異不大,平均值為31.1mm。
針對大腿支撐問題,A車型座椅大腿離去點距離L5-2最小,大腿前側缺乏有效支撐,同比之下,B和C車型座椅的大腿前端支撐較好。因B車型坐姿角A42為100°,座墊角A5-4為18°,C車型坐姿角A42為96°,座墊角A5-4為24°,二者相抵,使得B和C車型座椅在座墊長度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離去點距離也差異不大。A座椅坐感偏硬,通過壓陷量L5-3也可以驗證,設計和制造工藝一致性匹配。
針對背部支撐問題,H點向上沿軀干線450mm處剛好位于假人上肩部,在斷面S6處僅有B座椅人體與椅面有小幅干涉,其他座椅均無接觸,通過退出點距離L4-5可知,均低于斷面。C座椅整體偏平,背部并沒有考慮基于人體曲線的特殊設計,因此其肩部頂出量距離很大,且退出點很低,舒適性差,可在運動風格下,適當保留一部分曲線弧度,以更好貼合人體。
7 結語
本文通過對三款中型SUV車型主駕座椅的調查研討,發現抱怨較多的問題集中于包裹性、腰部支撐、大腿支撐和背部支撐,通過人體工程學分析,找到影響位置并標定斷面,通過截取斷面并測量相關尺寸,分析其相關性,最終得到如下結論。
(1)包裹性受座椅設計風格影響較大,在造型之初就需要充分考慮,靠背翼中比要更大,座墊留給臀腿充分的活動空間。
(2)腰部需要給予腰椎區域足夠的支撐,可極大程度上減緩駕駛疲勞,位于腰部中心線上下各75mm的區域內建議配置可調節電動腰托。
(3)座墊需預防長度過量或不足引起的頂腿或無支撐現象,同時若壓陷量太小,椅面硬度會反之變大以達到較好的支撐效果,坐姿角和座墊角抵消關系也有助于調整大腿離去點位置。
(4)背部支撐問題需要受到重視,在保證頭后間隙舒適性的情況下,可設計曲線弧度,提供支撐來減輕肩部駕駛疲勞。
參考文獻:
[1]李娟,徐伯初.基于人體壓力分布的座椅形面優化設計[J].汽車工程,2017,v.39;No.281(12):110-116.
[2]陳俊豪,任金東,劉濤.基于不同身材駕駛員體壓分布的座椅舒適性研究[J]. 汽車工程,2017,39(003):351-356,342.
[3]溫泉,鞠偉男,劉麗萍,等.基于標桿車的汽車座椅人體壓力研究[J].汽車實用技術,2018,000(021):148-151.
[4]邵宏宇,孟琦,趙楠,等.基于BP神經網絡的產品性能滿意度預測分析[J].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2019(9).
[5]鐘柳華,孟正華,練朝春.汽車座椅設計與制造[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