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是人類所熟知的一種天氣現象。隱喻是語言、認知與文化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日常生活中,人們基于對“風”的體驗,產生了與“風”相關的一系列隱喻,并用其理解新事物、構建抽象概念。本文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從語言文化學的視角對俄漢語“ветер/風”概念隱喻的共性和個性進行對比和歸納,并從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因素分析個性差異的成因。該研究對理解俄漢兩種語言、俄漢民族的認知方式和社會文化大有裨益。
【關鍵詞】隱喻;概念隱喻;“ветер/風”;俄漢語
【中圖分類號】H14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3-011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34
隱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20世紀80年代,Lakoff&Johnson在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他們二人認為,“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語言中,而且存在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我們思維和行動所依據的一般概念系統,從根本上講是隱喻性的。”(Lakoff,Johnson,1980:3)這意味著隱喻不只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認知手段,它在人們理解、構建和表達抽象概念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此外,民族特征和社會文化因素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我們對隱喻的理解。隱喻是思考和感知世界的武器,它反映了基本的文化價值,它是基于文化和民族的世界觀。(Маслова,2001:70)簡言之,一方面,隱喻根植于文化;另一方面,異彩紛呈的隱喻是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現形式,它反映出每個民族獨有的語言世界圖景。
天氣現象是人們熟知的一種自然現象,它包含一些氣象要素,如“風”“雨”“云”“霧”“雷”“閃”“雪”“霜”“雹”等等。其中“風”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是人們最基本的體驗之一。“風”經常用來隱喻映射一些抽象的事物或概念。有關“風”的隱喻的研究目前多是以漢語、英語以及英漢對比方面為主。而有關俄語“ветер”以及俄漢“ветер/風”的隱喻對比研究則有限。
本文以氣象詞“風”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概念隱喻理論,采用豐富的語料,從語言文化學視角下對俄漢語“ветер/風”的概念隱喻進行分析,梳理出俄漢語“ветер/風”的概念隱喻的共性和差異性,并從自然環境、哲學思想、民族性格方面對其隱喻認知中存在的差異成因進行探究和闡釋。
一、俄漢語“ветер/風”的概念隱喻共性分析
《俄語詳解詞典》中將風定義為“Движение,поток воздуха в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ом направлении”(Ожегов,Шведова,2007:239)。俄語ветер一詞最初指的是斯拉夫神話中風神的名字,它表示“流動的氣流”,在立陶宛語、古印第安語可以找到與它相似的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風的定義是“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氣流動的現象,是由氣壓不均勻而產生的”。上述分別是俄、漢詞典中“風”的含義界定,我們可以看出關于“風”的意義兩個民族的闡釋大致相同。經過分析發現,“風”這一詞匯單位在俄漢兩個民族中有著共同的隱喻意義,下面就俄漢兩種語言中“ветер/風”的概念隱喻共性進行剖析。
(一)“ветер/風”喻“空白的空間”
風既沒有實體,也沒有氣味和顏色,我們無法觸摸到它。所以風可以映射為“空白,一無所有”。如:1.ветер гуляет где-л.(四面透風)四方圍成一格空間,風到處游走,即指一片空白。2.ветры дуют где.空空蕩蕩,什么也沒有。3.ветер свистит в карманах чьих или у кого.(俗語,囊中空空,一文不名),該短語原意為風在口袋里吹口哨,即風映射為空白的空間,口袋里只剩下風了,泛指貧困潦倒。4.ветер ходит в голове или на уме у кого.(某人)輕浮,頭腦空虛。直譯為某人頭腦里都是風。這里的頭腦隱喻為一個容器,在這個容器里一無所有,即指沒有思想的人。
漢語中“風”同樣具有“空白的空間”隱喻意義,風是虛幻的、縹緲的,讓人捉摸不透的,這種隱喻模式映射在人的語言和思想上,以及一些乏味枯燥的文學作品上。如“望風捕影”“風花雪月”喻華麗辭藻堆砌的詩文。“風”還喻消息,消息在風的空白的空間中流動,如“風訊”“風聞”;由于風具有任意、自由、流傳的特點和消息交融到一起時,便指沒有根據的空穴來風,即傳聞、謠言,如“風傳”“風謠”“滿城風雨”“風言風語”。
(1)Без стекол,без дверей,крыша провалилась, один ветер гуляет,это ладно.①(沒有窗戶,沒有門,屋頂已經坍塌,四面漏風,真是夠了。)
(2)У меня в холодильнике ветры дуют.(我的冰箱里空空如也。)
(3)Мы сидели на бульваре,на дворе был март,в наших карманах свистел ветер.(Горбатов)我們坐在街心花園里,那時是三月,我們的口袋里一分錢也沒有。
(4)Всё ещё ветер ходит в голове!Порядочный 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недавно из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но вот тут (показывая на лоб)нет.(Гоголь)還是腦袋空空!好生生的年輕人,剛走出大學校門,可就是這兒(指著額頭)空空如也。
(5)學者董樂山也有同感:“風花雪月、堆砌辭藻的散文,內容空空如也,這絕不是中國文人的優秀傳統,還是要鼓勵那些‘不識時務的人有話就說。” ②
(6)她在廚房里對廚子發表了她的看法,結果風言風語就在整幢公寓里悄悄地傳開了。一般流言蜚語都是這樣傳播的。
(二)“ветер/風”喻方向、趨勢、速度
風是一種方向性的運動,它可以引起事物運動狀態的變化。因此,人們將風這一特征來隱喻事件的發展方向、趨勢以及社會環境的發展動向。如:1.держать нос по ветру(看風使舵),куда ветер дует(идти или смотреть)隨風倒、見風使舵、隨大溜,куда(откуда)ветер дует(風從什么方向刮來、事情會怎樣發展)。2.ждать попутного ветра(等待有利時機),原意指的是等待順風,順風的方向更迅速、輕松、無阻力,因此順風的方向隱喻為有利的趨勢、時機條件。3.Ищи(или догоняй)ветра в поле(如田野捕風,永遠也找不到)。4.на семи ветрах(四面八方、到各處去),ветер свистит в ушах(形容飛奔飛馳,耳邊生風,風馳電掣),с ветерком(迅速),隨風一起即順風,日常生活中順風而行時阻力會更小,因此可指速度快。
漢語中風具有方向、趨勢、速度的概念隱喻體現如下:“風向”“風頭”“風向標”“風吹草動”“觀望風色”等都體現出一種預兆和方向。除此之外,風的風向決定了不同的隱喻意義,“東風”代表著積極正義的一面,隱喻一種強大的革命力量。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借東風”,助周瑜火攻破曹操大軍,現今“借東風”隱喻為利用好的形勢或其他單位的先進經驗來推動工作(羅竹風,1986:1449);漢語中“西風”喻為消極、蕭瑟、落后勢力,如“喝西北風”“西風殘照”“古道西風瘦馬”“東風壓倒西風”等等。風不僅可以隱喻為趨勢,漢語中還可指某一事物的流行,某種時尚、潮流的發展動向,如“風尚”“風潮”“跟風”等等。風的運動除了有方向,還有風速,由于風抓不到、也摸不著,所以人們一般用風來隱喻事物變化速度快。
(1)И всегда держать нос по ветру:куда дует ветер эпохи? (始終保持嗅覺,時代之風吹向何處?)
(2)Я грешным делом думала,не будет платить. Уехал,и ищи ветра в поле.Нет,в том,что касается детей,Михаил молодец.(我很遺憾地認為,他將不會付錢。他已經走了,永遠也找不到了。不,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米哈伊爾很好了。)
(3)Ветер свистит в ушах,я вижу на километры вокруг,все такое маленькое,а мне хочется кричать от счастья.(風在我耳邊呼嘯,我可以看到周圍幾英里的地方,一切都那么小,我想幸福地尖叫。)
(4)1980年前后,體育運動變成了時髦風尚。
(5)英美文學中出現了像狄更斯、馬克·吐溫這樣具有世界影響的偉大幽默作家,幽默文學開始風行一時。
(三)“ветер/風”喻驅動性作用
風在不同的速度下,形成不同的風力等級。也就是說,風具有一定的力量性,它作用于物體,能夠驅使物體改變狀態、更換位置等。這種效果映射到人體上,可以喻驅使人行動或趨事發生的力量(李聳,馮奇2006:158)。同時,風是不可預測的,所以有時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如:1.Какой ветер занёс или каким ветром занесло?(是什么風把你刮來了?)
該句可指某人突然拜訪。
2.Ветер перемен.(社會生活中的新現象,健康氣氛。)
該句指風將舊有的習俗帶走了,注入了新活力、新氣象,引領新的風尚。
漢語中風對自然界具有凈化作用,風可以吹走塵土、顆粒物等,也可以注入新鮮的空氣;春風吹走冬日的陰霾,使萬物復蘇,振作人心,這種自然特征可以映射到人身上,如“風發”;在春風的照拂下,還伴隨著春雨的滋潤,因此產生了風“教育感化他人”的隱喻意義。如“風化”“風行草偃”等;風驅動性的隱喻意義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借以風的作用去制作工具,如“風電”“風衣”“風障”,晾曬的“風干”等等。
(1)“時間銀行”開展的一系列助愛活動,像春風化雨滋潤著老人們的心田,激發起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強烈欲望。
以上所述就是俄漢語“ветер/風”共有的概念隱喻,可歸納總結為三種隱喻模式:1.風喻空白的空間、消息,屬于形態隱喻;2.風喻方向、趨勢和速度屬于動態隱喻;3.風喻驅動性作用屬于功能隱喻。
二、俄漢語“ветер/風”的概念隱喻個性分析
不同民族語言中的隱喻由于時空、地域、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等等諸因素的差異會各顯特色,異彩紛呈(彭文釗、趙亮,2006:267)。俄漢兩個民族對“風”的體驗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俄漢兩個民族各自存在“風”特有的概念隱喻。
(一)俄語“ветер”特有的概念隱喻
1.ветер喻“空洞、消失”
風在空氣中任意流動,能夠把所有的東西都帶走,因此可以映射為把擁有的東西變為空洞,即消失、有去無回。如:1.бросать(кидать,швырять или пускать)деньги на ветер揮霍,任意花錢。直譯為將錢散入空中,風帶走空中的錢,即與人揮霍錢的過程一樣,把擁有的東西變為空白,事物消失的結果。Пустить по ветру(деньги)也可表示揮霍錢財。2.бросать(кидать,швырять или пускать) слова на ветер,говорить(болтать)на ветер(с ветра или с ветру)說空話、放空炮、說話輕率、說話隨便、不負責任,直譯為將話散入空中,在空中講話。風具有流動性,將言語帶走消失了,僅留下空白狀態,這可表示說話不算數;另一種解釋是某人講的話就如風一樣,虛無縹緲、空洞,沒有任何價值。3.как(словно,точно или будно)ветром сдуло(сдунуло)кого-что突然消失,突然無影無蹤。
(1)Государство при этом не собирается бросать деньги на ветер―наоборот,рассчитывает на свою долю в сборах.(然而,國家并不打算揮霍錢財——相反,它指望著那份稅收費用。)
(2)Нет смысла просто бросать слова на ветер.(只說空話是沒有意義的。)
(3)В столовой усталось с него сразу точно ветром сдуло.(Полевой)(一走進食堂他的疲勞就立即消失了。)
2.ветер喻“變化、不穩定”
俄語中多用風隱喻變化無常、不穩定的性質特征。如1.Луну закрывают облака,цветы осыпает ветер.(云會遮住月亮,風會吹落花朵),這句諺語即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變化之中。2.Женщина,ветер и успех не отличаются постоянством.(女人、風和成功都是不穩定的),在這句俄語諺語中,將女人和成功與風做對比,因為他們都像風一樣善變無常,因此將風隱喻為不穩定因素。
俄語中“ветер”特有的概念隱喻模式為:1.ветер喻“空洞、消失”;2.ветер喻“變化、不穩定”,兩者皆屬于特征隱喻。
(二)漢語“風”特有的概念隱喻
1.風喻“人物行為”
人通過身心去感知外界,客觀世界的風一直處于流動中,而人們對“風”的感知則是通過身體這個中介產生的心理感受實現的。正是因為人在生活中對于風的體驗,才將風投射到人類本身,產生了“人”是風的隱喻模式。
風隱喻舉止儀態,形容人的姿態優美,氣質佳。如“風姿”“鳳儀”“風韻”“風度”“風采”“玉樹臨風”“風度翩翩”等等。
(1)誰也不會相信,這位看起來風姿綽約,精力旺盛的女性,已是年近七十的人。
風也常常用來隱喻人的品格、品性,如“風德”“風操”“風骨”“風致”“兩袖清風”“高風亮節”“儒雅風流”等等。孔子也曾用風來隱喻君子的品德,如“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便是他提出的風與君子之間的隱喻關系。
(2)張鳴岐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的高風亮節,是黨組織多年培養教育的結果,也來自他那個始終保持普通勞動者本色的革命干部家庭。
風既隱喻人的品格性情,也可用來表示人的行為做派。表示“行為做派”時,褒貶意義均有,如“作風”“風風火火”“雷厲風行”等等。
(3)王書娟的焦慮、坦直與雷厲風行,注定她是不會平平淡淡、只會轟轟烈烈過一生的人物。
四季之美可體現為春風、秋雨、夏荷、冬雪,其中以春風為首。春風和煦,給人帶來一種美好的感覺,就如愛情一樣。因此,春風將這種美好投射到男歡女愛中,如“風月”“風情月意”“調風弄月”“春風一度”等等。
(4)這丁碧當年與一幫年輕朋友,也曾是風月場所的常客,自從結下那“虎緣”以來,自然不想再涉足這里。
2.風喻“消極能量”
清風拂面,怡人心神。但并不是所有的風都會給予人舒適的體驗,無論是秋風的蕭瑟凄涼、冬風的寒冷刺骨,還是臺風、龍卷風的巨大威力,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風迅疾、猛烈的特性。這種肆意橫行的風對于人類的生產生活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因此,漢語中的風即可隱喻破壞力作用,如“風害”“風耗”“風卷殘云”“風行電擊”等等;除此之外,風這種猛烈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人前進的腳步,是一種消極的力量,這種消極力量即映射為艱難困苦。有關這方面的隱喻用法,如“風浪”“風險”“風波”“風吹雨打”“風起云涌”“風雨飄搖”“風塵仆仆”“飽經風霜”“風刀霜劍”“風雨如晦”等等。
(5)歲月的風刀霜劍,鐫刻了他一臉皺紋滿頭銀絲,他那硬朗的身板,似一塊堅硬的鋪路石,無怨無悔,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6)在人生旅途中,不時穿插崇山峻嶺般的起起伏伏,時而風吹雨打、困頓難行;時而雨過天晴,鳥語花香。總希望能夠振作精神,克服困難,繼續奔向前程。
(7)她千里迢迢、風餐露宿來首都求醫,多不容易!
3.風喻“中醫疾病”
中醫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擁有與各種疾病做斗爭而累積下的經驗,吸取了各種優良文化。傳統中醫明確的“風”的概念最早見于漢代《素問·風論》:“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陳永霖、葉曉鋒,2017:50),通俗來說,很多疾病都是由風侵入而導致的。因此,從中醫的角度,風可以映射各種不同的疾病。
從病因上講,中醫學的“風病”分為“外風”和“內風”。外風是指六淫之一的風。六淫之邪太過不及相互轉化,即可產生風,所謂六淫化風。因其“風從外生”故稱外風,如風濕、風寒、風疹、風咳、風虛、風癱、風毒、傷風、風牙、風疙瘩等。內風的產生,主要是熱極生風、肝風內動、血虛生風三個方面為主的因素所造成,即所謂臟腑生風(孫朝潤,2016:3)。因其“風從內起”,故稱內風,如搐風、中風、偏風、風濕、心風、肝風、脾風、肺風等。
(8)冬春季節是流行病的猖獗時期,如風疹、流感、肝炎等流行病。
漢語“風”特有的概念隱喻模式可總結為:1.風喻“人物行為”屬于人物域;2.風喻“消極能量”屬于消極能量域;3.風喻“中醫疾病”屬于醫學域。
三、俄漢語“ветер/風”概念隱喻的個性差異成因
從上文看出,俄漢兩種語言對“風”有著不同的概念隱喻,這體現出俄漢兩個民族在對“風”的具體認知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由俄漢兩個民族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因素導致的,具體體現在自然環境、哲學思想、民族性格方面等。
從自然環境看,俄羅斯位于溫帶和寒帶,俄羅斯的冬季寒冷漫長、天氣惡劣。人對風的感受最直接來源于人的感官,而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人們則難以對風有著溫暖、美好的身體體驗。“ветер”的隱喻意義即是在俄羅斯這種嚴寒惡劣的天氣下形成的;中國的氣候則不同,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種植業極其發達。我國氣候主要以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年四季分明。因此,無論是柔軟的春風,還是秋風的蕭瑟和冬風的凄冷,都是漢民族關于“風”豐富的隱喻的來源。春風喻讓人沉醉的愛戀,振作人心的力量以及高尚的道德品格;秋冬風則表示凄涼的愁苦之情,艱難貧苦的處境以及各種不利的條件。這些隱喻都能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
從哲學思想上看,中國古代傳統哲學崇尚“陰陽學說”。陰陽說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認為陰陽兩種相反對的氣是天地萬物泉源。陰陽相合,萬物生長,在天形成風、云、雷、雨各種自然氣象(袁媛,2012:20)。而“風”這種自然氣象就是中醫歷史文化的來源之一。因此,“風”被用來隱喻各種中醫疾病,并且中國古代思想界拒絕用任何形式的超自然主義或機械論來看待世界,古人信仰“天人合一”,這種有機的自然觀使得幾千年中醫醫道長久不衰。俄羅斯并沒有相關的醫學文化,即也沒有“ветер”喻疾病的相關隱喻表達。
從民族性格上看,俄羅斯人性格爽朗,熱情直率,情感表達方面較為直接;而漢民族的人們性格內向,不善表達,情感上以含蓄委婉為主。所以便有“風月”這種詞去隱喻人們對男歡女愛的期待和向往。
四、結語
概念隱喻是一種認知域到另一種認知域的映射過程,該過程實現了對陌生的、復雜的事物范疇的理解。“風”作為一種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天氣現象,每個民族對風有著相似或者相同的身體體驗,基于這種體驗出現了“風”的共同隱喻表達;但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下,每個民族又存在獨有的“風”的隱喻用法。
本文以概念隱喻理論為依據,從語言文化學的角度對“ветер/風”的概念隱喻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證明了俄漢兩種語言中“風”的概念隱喻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個性,并從自然環境、哲學思想、民族性格方面闡釋了這種差異,進而反映出了俄羅斯特有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民族心智,為跨文化交際提供理論支撐。
注釋:
①本文俄語語料均來自《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俄語國家語料庫》)和《新時代俄漢詳解大詞典》。
②本文漢語語料均來自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
參考文獻: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Маслова 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Москва, 2001.
[3]Ожегов С.И.,Шведова Н.Ю.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Z].Москва,2007.
[4]陳永霖,葉曉鋒.認知哲學視域下的“風病”觀念語源探究[J].醫學爭鳴,2017,(02):50-52.
[5]李聳,馮奇.“風”和“wind”隱喻映射的文化透視對比[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4):157-160.
[6]羅竹風.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6.
[7]彭文釗,趙亮.語言文化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8]孫朝潤.中醫學對“風”的認識[J].中醫研究,2016, (03):2-5.
[9]袁媛,道家元氣生成思想探微[D].南京農業大學, 2012.
作者簡介:
榮朵朵,女,漢族,黑龍江雙鴨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