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英 欒磊
心血管疾病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 2013~2018 年,我國某省20 歲及以上居民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大幅上升(14.25% VS 21.25%)[1]。心肌梗死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心血管疾病, 國外一項研究顯示, 2020 年韓國30 歲以上成年人心肌梗死的患病率為0.34%~0.70%,死亡率為19.3/10 萬, 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2]。心肌梗死是指患者因多種原因導致心肌壞死, 如缺血、缺氧等, 患者會出現心動過速、惡心嘔吐、低血壓、心力衰竭等癥狀,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究其病理, 則是患者的冠狀動脈發生病變, 使得血管內的血流急速減少, 患者心肌嚴重缺血, 最終導致心肌梗死。且該病的風險因子較多, 吸煙、高血壓、高膽固醇、過度肥胖等因素都會提升人體的患病風險, 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 患上該病癥的風險會進一步增加, 急需人們加以重視[4]。針對心肌梗死患者, 目前臨床上通常采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進行干預治療, 氯吡格雷是一種常見的心肌梗死治療藥物, 其能選擇性地抑制患者體內的血小板聚集, 減少患者出血, 從而達到穩定患者病情的目的[5]。但是, 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用藥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 該藥物易造成患者體內的中性粒細胞數量降低, 并影響患者食欲, 引發胃炎、便秘、皮疹等不良癥狀,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吲哚布芬治療心肌梗死同樣具有良好的效果,其與氯吡格雷搭配使用不會影響患者體內的血漿參數,不具備誘變性和致畸性, 對孕婦胎兒沒有毒性, 是一種藥性穩定的新型藥物, 可有效幫助患者減少疾病折磨。但目前, 吲哚布芬聯合氯吡格雷對心肌梗死患者影響的相關研究較少, 且其是否能有效促進康復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等仍未見系統性報道。鑒于此, 本研究采取隨機對照法進行研究, 探討吲哚布芬聯合氯吡格雷對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6 例心肌梗死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每組43 例。對照組患者男21 例, 女22 例;年齡43~76 歲, 平均年齡(59.53±5.51)歲;文化水平:小學10 例, 初中11 例,高中11 例, 大專及以上11 例。觀察組患者男22 例,女21 例;年齡44~78 歲, 平均年齡(61.02±5.98)歲;文化水平:小學11 例, 初中10 例, 高中10 例, 大專及以上1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首次進行心肌梗死治療;②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參加研究同意書, 且可全程完成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異常或伴有凝血功能異常者[6];②藥物過敏者[7]。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 醫護人員及時監測患者相關身體指標和病情程度, 建立患者檔案。兩組患者均使用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80029]治療, 服用1 次/d, 劑量為75 mg/次。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使用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J20160685)治療, 服用1 次/d, 劑量為100 mg/次。觀察組采用吲哚布芬(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63311)治療, 服用2 次/d,劑量為0.1 g/次。兩組患者服藥療程均為1 個月, 在治療過程中, 如果患者出現異常反應, 要及時與主治醫師匯報, 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時調整劑量。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康復情況 使用醫院自制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后10、20、30 d 康復情況進行評分, 滿分90 分, 其中患者癥狀完全消除, 心電圖同正常水平、ST 段無異常、只留Q 波記為61~90 分;癥狀明顯改善, 心絞痛次數變少, 心電圖波動平穩, ST 段轉好記為31~60 分;癥狀沒有改善, 或不良癥狀增多記為0~30 分。
1.4.2 心功能水平 采用超聲心動圖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后1 周的IVST、LVEF、LVEDD、LVESD 水平[8]。
1.4.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記錄治療過程中惡心嘔吐、胸悶、頭痛、眩暈發生例數, 并計算百分比[9]。
1.4.4 不良預后發生情況 治療后3 個月, 對兩組患者進行回訪, 記錄再發心絞痛、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發生例數, 并計算百分比[10]。
1.4.5 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生活質量量表(GQOL-74)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實施評價, 評價指標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 各項指標評分均為100 分, 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6 負性情緒評分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抑郁情緒實施評價。SAS 包括焦慮、害怕、驚恐等20 個條目, 總計100 分, 以50 分為界;SDS 包括20 個條目, 總計100 分,以53 分為界。分數越低表示患者情緒越穩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康復情況比較 治療后10、20、30 d, 觀察組康復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情況比較( ±s, 分)
表1 兩組康復情況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后10 d 治療后20 d 治療后30 d觀察組 43 42.14±3.10a 66.78±2.87a 77.19±3.21a對照組 43 33.24±2.78 50.32±2.68 60.33±3.11 t 14.016 27.487 24.736 P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心功能水平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IVST、LVEDD 及LVESD 水平小于對照組, LVEF 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心功能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IVST(mm) LVEF(%) LVEDD(mm) LVESD(mm)觀察組 43 8.22±1.34a 67.49±5.76a 46.42±4.12a 32.58±3.14a對照組 43 11.56±2.18 51.35±5.68 54.38±4.68 38.62±3.27 t 8.559 13.083 8.371 8.737 P 0.000 0.0000 0.0000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63%, 低于對照組的32.5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不良預后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預后發生率為9.30%, 低于對照組的27.9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預后發生情況比較[n(%)]
2.5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軀體功能 物質生活 心理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69.42±6.06 86.06±5.75ab 65.85±6.75 82.75±4.09ab 57.85±6.85 81.64±5.43ab 53.86±6.88 80.70±5.88ab對照組 43 68.75±6.42 72.42±6.91a 64.64±6.64 69.06±6.97a 56.97±6.75 68.76±6.75a 52.75±6.97 68.86±6.48a t 0.498 9.950 0.838 11.108 0.600 9.749 0.743 8.873 P 0.620 0.000 0.404 0.000 0.550 0.000 0.459 0.000
2.6 兩組治療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SAS 和SD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SAS 和SDS 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顯著降低, 且觀察組SAS 評分(47.71±1.03) 分、SDS 評分(48.44±0.96)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0.07±1.65)、(51.62±1.79)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治療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s, 分)
表6 兩組治療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SAS 評分 t P SDS 評分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54.85±2.27 47.71±1.03ab 18.783 0.000 55.56±2.24 48.44±0.96ab 19.158 0.000對照組 43 54.77±2.38 50.07±1.65a 10.642 0.000 55.47±2.13 51.62±1.79a 9.074 0.000 t 0.160 7.956 0.191 10.266 P 0.874 0.000 0.849 0.000
心肌梗死病死率較高, 且近年來受不良生活作息、身體素質下降等多方面的影響, 心肌梗死患病人數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其中, 年齡>50 歲的高齡人群更是發病的重災區[11]。在該疾病的治療中, 常以服用藥物為主, 可穩定患者病情。氯吡格雷便是治療該病癥的常見藥物, 一般聯合阿司匹林來使用, 能有效抑制患者心臟內血栓的形成, 減輕患者機體癥狀。該藥物依賴性較低, 可根據患者病情靈活調整用藥量, 對患者病情復發具有良好的預防性, 已逐步得到越來越多心肌梗死患者認可, 呈現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12,13]。
心肌梗死具有多種發病癥狀, 如心絞痛、心力衰竭等, 患者常見異常的心電圖波動。吲哚布芬常用于心腦血管疾病, 其能有效抑制患者體內的血小板聚集,從而阻止患者心臟內形成血栓, 減緩心絞痛癥狀, 減輕患者疼痛感, 讓患者的心電圖波動重新趨于正常水平,其與氯吡格雷的聯合使用進一步發揮了藥物的協同作用[14]。本研究中, 治療后10、20、30 d, 觀察組康復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使用氯吡格雷的基礎上服用吲哚布芬, 比服用阿司匹林更能穩定患者病情, 減輕病癥造成的疼痛感, 促進患者的康復進程,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心肌梗死會對患者的心臟功能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和破壞, 若患者病癥程度較輕, 體現為持續性的胸悶氣短、乏力心悸等癥狀, 時間長度從數小時到數天, 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讓患者出現明顯的煩躁、恐懼等情緒[15];若患者病癥程度較重, 則會感受到劇烈的疼痛感, 并伴隨心律失常、低血壓等癥狀, 嚴重者甚至可能休克或猝死[16]。吲哚布芬抑制血小板的功效較一般藥物更強, 進入患者體內能夠迅速起效, 使患者血液內的血栓素減少, 從而抑制患者心臟內形成血栓, 修復患者心臟功能, 減輕患者病癥癥狀[17]。本研究中, 治療后, 觀察組IVST、LVEDD 及LVESD 水平小于對照組,LVEF 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吲哚布芬聯合氯吡格雷可以減緩病癥對患者心臟功能的破壞程度, 使得患者的IVST、LVEDD 趨于正常水平, 使患者更快恢復。
心肌梗死會對患者的心臟功能造成嚴重破壞, 還會使患者出現多種并發癥, 其中以惡心嘔吐、頭痛、胸悶等癥狀較為常見[18]。而相較于普通藥物, 吲哚布芬的藥性更加穩定, 患者服用藥物后出現的不良反應更少, 目前正在被臨床治療廣泛運用中[19]。在本研究中,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63%, 低于對照組的32.5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吲哚布芬與氯吡格雷可以做到優勢互補, 減少服藥后的不良反應,安全性相較普通阿司匹林更高, 具有極強的優越性及臨床用藥價值[20]。
心肌梗死具有一定復發性, 若患者在確診病癥后不注意科學用藥, 未進行飲食運動的專業調整, 極易再次出現心肌梗死癥狀, 如心絞痛、心力衰竭等, 使患者反復被病痛折磨, 自身病情再次加重[21]。吲哚布芬藥性穩定, 且用藥量可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進行調整, 不會使患者產生嚴重依賴性, 對患者病情復發也有著較好的預防性。在本研究中, 觀察組不良預后發生率為9.30%, 低于對照組的27.9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吲哚布芬與氯吡格雷聯合使用能夠有效預防患者病情復發, 為患者提供穩定的藥效支持, 逐步治療患者病癥[22]。
綜上所述, 對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吲哚布芬聯合氯吡格雷進行治療, 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病情, 修復患者心臟功能, 使患者病情趨于穩定, 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