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妹
子宮肌瘤是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 可造成月經紊亂、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以及陰道不規則流血等,嚴重者可導致重度貧血。雖然大多數子宮肌瘤屬于良性腫瘤, 但若未早期干預, 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部分患者會演變成惡性腫瘤,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 采取有效方式進行早期治療對患者意義重大[1]。臨床對子宮肌瘤多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腹腔鏡下肌瘤切除術是常用的治療手段。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患者實施麻醉處理, 當麻醉藥物進入機體后會短暫抑制中樞神經系統, 使患者暫時失去痛覺和意識, 因此不會感到手術操作中切口或牽拉等帶來的疼痛感[2,3]。全身麻醉與硬膜外麻醉均為手術中常用的麻醉方式, 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 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8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40 例。對照組年齡46~65 歲, 平均年齡(55.48±5.36)歲;病程0.5~2.0 年, 平均病程(1.05±0.85)年。研究組年齡45~65 歲, 平均年齡(55.64±5.18)歲;病程0.7~2.0 年,平均病程(1.12±0.7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影像學、臨床指標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②符合腹腔鏡手術指征;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史;②手術與麻醉禁忌證;③合并其他腫瘤疾病。
1.2 方法 麻醉前30 min, 對患者進行肌內注射0.1 g苯巴比妥鈉+0.5 mg 阿托品, 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指標, 使用多功能監護儀進行HR、血壓、心電圖、MAP的持續監測。研究組術中采用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采用2.0 mg/kg 丙泊酚+1.0 μg/kg 瑞芬太尼+0.2 mg/kg 維庫溴銨, 觀察麻醉效果, 待患者肌肉松弛后進行氣管插管后機械通氣。經硬膜外導管給予0.75%羅哌卡因5~8 ml, 每隔2~3 h 間斷給藥, 給予2~3 mg/h 維庫溴銨+1 mg/(kg·h)丙泊酚+安氟醚(濃度0.4%~0.6%, 吸入給藥)。對照組術中采用全身麻醉,全身麻醉用藥參照研究組;麻醉維持給予3~4 mg/h 維庫溴銨(泵入給藥)+3~4 mg/(kg·h)丙泊酚+安氟醚(吸入給藥), 維持最低肺泡有效濃度在0.6%~1.3%。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HR、MAP 麻醉誘導前、切皮時、氣腹20 min、術畢監測患者HR、MAP。
1.3.2 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術后VAS 評分 使用VAS 評分評定患者術后疼痛程度,0~10 分表示無痛~劇痛。
1.3.3 肌松效果 判定標準:優:術中手提腹肌狀態為松軟;良:術中手提腹肌較松軟, 但上腹肌仍略有緊感;差:手提腹肌有緊感, 使用腹肌拉鉤檢測用力較大[3]。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3.4 不良反應 主要包括嗆咳、躁動、寒戰、心動過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HR、MAP 比較 麻醉誘導前, 兩組HR、MA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切皮時、氣腹20 min、術畢, 兩組HR、MAP 均高于麻醉誘導前, 但研究組HR、MAP 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HR、MAP 比較( ±s)

表1 兩組HR、MAP 比較( ±s)
注:與本組麻醉誘導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比較, bP<0.05;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HR(次/min) MAP(mm Hg)麻醉誘導前 切皮時 氣腹20 min 術畢 麻醉誘導前 切皮時 氣腹20 min 術畢對照組 40 72.53±5.12 86.53±5.34a 90.12±4.32a 83.12±4.32a 81.22±5.43 102.35±7.12a 103.43±5.85a 90.25±4.28a研究組 40 72.42±5.09 74.74±5.15ab 76.15±5.31ab 75.15±5.31ab 81.15±5.39 84.16±5.69ab 85.32±5.36ab 83.63±4.18ab t 0.096 10.051 12.907 7.364 0.058 12.622 14.436 6.998 P 0.923 0.000 0.000 0.000 0.954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術后VAS 評分比較 研究組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術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術后VAS 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術后VAS 評分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呼吸恢復時間(min) 蘇醒時間(min) 拔管時間(min) 術后VAS 評分(分)對照組 40 13.35±2.42 14.35±2.53 21.68±3.52 5.26±0.63研究組 40 8.36±1.67a 8.58±2.13a 16.36±2.58a 4.01±0.43a t 10.733 11.034 7.710 10.365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肌松效果比較 研究組肌松優良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77.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肌松效果比較[n(%), %]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50%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子宮肌瘤是婦科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 子宮肌瘤患者盆腔會發生充血與感染, 若不及時治療可并發盆腔炎、附件炎等疾病。該疾病多因飲食或生活作息不規律、子宮內膜感染、雌激素過度刺激、不潔性生活等所致, 大多數子宮肌瘤屬于良性腫瘤, 但還有部分患者會引發惡變, 或因子宮肌瘤使得卵巢功能發生障礙而致不孕,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4]。臨床針對子宮肌瘤多采取手術治療, 手術雖然能夠直接清除病灶組織, 但其作為一種應激會對機體造成一定的創傷,容易分泌大量的致痛物質與炎性因子, 進而引發其血管擴張與水腫癥狀, 不利于術后的恢復[5]。為減少手術過程中機體不良反應, 需要在手術過程中對其施以麻醉處理,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中患者主要采取全身麻醉, 通過吸入麻醉藥物或者靜脈注射麻醉藥物,當麻醉藥物達到中樞神經后可使機體暫時性的喪失意識與反射, 然而全身麻醉患者機體各器官與系統處于不穩定狀態, 長時間全身麻醉患者容易受到藥物阻滯、身體暴露、手術室溫度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躁動、寒戰、低體溫等不良癥狀, 拔管時間與蘇醒時間均較長[6,7]。與全身麻醉相比, 硬膜外麻醉能夠減少應激反應, 但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使用麻醉藥物的劑量增多, 單一采取硬膜外麻醉也會對機體造成損傷。將硬膜外麻醉與全身麻醉聯合使用可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并縮短患者術后拔管與蘇醒的時間, 可以減少肌松藥物及鎮痛麻醉藥物的用量, 降低對中樞神經造成的影響, 從而減少全身麻醉或局部麻藥物的毒性和不良反應, 此外,聯合兩種麻醉方式能夠提升鎮靜與鎮痛效果, 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麻醉效果提升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 臨床安全性較高[8]。
本次研究中采取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的研究組在手術過程中HR、MAP 波動幅度均較小, 術中肌肉松弛度較好。術后研究組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均較短, 疼痛評分較低, 麻醉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也低。分析原因, 考慮全身麻醉雖然能夠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確保患者手術過程中處于睡眠狀態并減少機體疼痛感, 但患者在術后很容易發生呼吸抑制進而延長其自主呼吸時間以及意識恢復的時間[9]。由于腹腔鏡手術需要建立氣腹, 患者保持截石位對呼吸功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僅采取全身麻醉會增加氣道阻力, 并阻塞血流進而延長麻醉時間與蘇醒時間, 在全身麻醉的同時聯合硬膜外麻醉能夠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并減輕氣腹對循環系統造成的影響, 且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還有利于維持麻醉藥物在機體內的濃度,具有良好的神經阻滯效果, 可減少重復用藥而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癥狀, 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中采取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可縮短患者蘇醒時間, 緩解中樞神經系統的敏感度, 所以該麻醉方式較單一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更好[10-12]。
綜上所述, 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中應用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可縮短麻醉恢復時間, 對應激指標影響較小, 安全性較高, 建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