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京晶 荊永杰
閉角型青光眼臨床發生率較高, 且多發于中老年群體[1]。致病因素有虹膜閉鎖、膨隆、房角狹窄等,如不給予有效治療可造成患者失明。臨床主要給予縮瞳劑治療, 在患者眼壓呈現出下降趨勢后, 給予小梁切除術以及虹膜切除術治療, 但患者術后易出現并發癥[2]。近年來, 隨著醫學技術發展, 在白內障吸除術治療基礎上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 能夠獲取到良好的手術效果[3]。基于此, 本次研究以晶狀體懸韌帶異常繼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析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的效果,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84 例晶狀體懸韌帶異常繼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2 例。對照組男22 例, 女20 例;平均年齡(46.18±5.89)歲。觀察組男23 例, 女19 例;平均年齡(46.76±5.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眼壓<35 mm Hg;視力水平<0.3;房角關閉粘連程度處于25%~50%;裂隙燈檢查顯示晶狀體混濁明顯。排除標準:存在嚴重性免疫系統疾病、臟器功能障礙、精神系統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給予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術前給予患者碳酸酐酶抑制劑、縮瞳劑、高滲劑等藥物治療, 降低患者眼壓, 將患者眼壓控制在35 mm Hg 以下。術前1 h 給予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商品名:美多麗)滴眼, 術前30 min 行20%甘露醇注射液靜脈滴注。開始手術時, 應用0.4%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 基底為穹隆部, 為患者做結膜瓣。于距患者角膜緣后2 cm 處做鞏膜道切口, 深度為1 mm, 穿刺到患者的前房中, 為患者注入玻璃酸鈉,于患者的透明角膜緣3 點處作出輔助切口, 形成連續環形撕囊, 直徑為5~6 mm, 展開水分層處理和分離處理, 為患者的晶體核展開超聲乳化處理, 清除患者的殘留皮質, 于患者的囊袋中植入人工晶體。采取卡米可林展開縮瞳處理, 對房角展開鈍性分離處理, 吸出患者前房內存在的玻璃酸鈉, 水封閉處理患者的鞏膜隧道切口。選取慶大霉素2 萬U 和地塞米松2.5 mg 為患者展開球結膜下注射處理, 包扎患者的單眼。
1.2.2 對照組 給予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術前處理方法與觀察組相同, 加用上方結膜下麻醉以及球后麻醉, 基底為12 點結膜緣, 做出結膜瓣, 展開灼燒止血處理, 確保鞏膜瓣厚度處于1/3鞏膜, 將大小控制在3 mm×4 mm, 對其展開分離處理,一直到達患者的角鞏膜緣處, 選取患者小梁區, 做直切口, 于瓣下角膜隧道處展開穿刺, 作出切口, 輔助切口位置為3 點位角膜緣, 超聲乳化方法與觀察組相同, 植入人工晶狀體, 將卡巴膽堿注入進去, 促使其前房呈現出縮瞳處理, 切除小梁組織, 大小為1 mm×2 mm, 將相應虹膜根部清除, 沖洗患者前房, 縫合患者的球結膜切口和鞏膜瓣兩角。術后處理方法與觀察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前后的視力改善情況、眼壓、前房深度, 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角膜水腫、淺前房Tynadll 征及炎性滲出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前后的視力改善情況比較 術前, 觀察組視力(0.08±0.03)與對照組的(0.08±0.02)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 P=1>0.05)。術后, 觀察組視力(0.61±0.16)高于對照組的(0.53±0.1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39, P=0.017<0.05)。
2.2 兩組手術前后的眼壓、前房深度比較 術前, 兩組眼壓、前房深度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觀察組眼壓低于對照組, 前房深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的眼壓、前房深度比較( ±s)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的眼壓、前房深度比較( ±s)
注:與對照組術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眼壓(mm Hg) 前房深度(mm)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42 22.79±7.79 14.68±6.46a 1.79±0.43 2.32±0.49a對照組 42 22.46±7.98 18.35±6.25 1.81±0.46 2.00±0.32 t 0.192 2.646 0.206 3.544 P 0.848 0.010 0.837 0.001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角膜水腫1 例、淺前房1 例, 并發癥發生率4.76%;對照組發生Tynadll 征及炎性滲出2 例、角膜水腫3 例、淺前房3 例,并發癥發生率19.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86, P=0.043<0.05)。
流行學研究顯示, 青光眼發生率約為1%, 是導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因素[4]。致病后患者眼內壓會呈現持續升高或者是間斷升高趨勢。在高眼壓影響下, 患者會出現視野喪失、視盤凹陷等現象[5], 造成眼球組織損傷, 導致視功能下降, 如未給予及時治療, 其視力最終將完全喪失。正常人眼壓為10~21 mm Hg, 若眼壓>24 mm Hg 則表示出現異常, 高眼壓持續時間與患者的視功能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6], 時間越長患者的視功能受損越嚴重。臨床上致使患者出現眼壓升高現象的主要因素為防水循環動態平衡出現異常, 部分患者受防水分泌過多影響, 導致房水流出受到阻礙, 進而形成前房角關閉和狹窄[7]。
手術是閉角型青光眼主要治療方式, 常見術式包括白內障摘除結合人工晶狀體置入術、超聲乳化聯合小梁切除術、白內障摘除結合抗青光眼手術等[8]。常規手術操作復雜, 易給患者帶來較大創傷, 術后患者易出現淺前房、脈絡膜脫離等嚴重并發癥, 嚴重影響患者預后。部分患者術后還會出現葡萄膜炎反應, 致使晶狀體出現色素顆粒沉淀現象, 引發虹膜粘連等并發癥, 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9]。基于此, 探索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是青光眼臨床治療中的重點。近年來, 超聲乳化白內障技術逐漸成熟和完善, 該治療方式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眼壓, 同時聯合人工晶體植入治療, 通過用更薄的人工晶狀體取代人眼晶狀體, 有利促進患者前方深度和房角寬度增加[10-12]。另外, 在晶狀體虹膜隔后移和前房加深作用下, 可預防患者出現瞳孔阻滯, 保證手術治療的順利開展。需要注意的是, 人工晶體植入術時, 患者切口呈密閉狀態, 會對患者房角受到的沖擊力進行強化;應用玻璃酸鈉進行鈍性分離時, 可預防患者出現房角粘連以及再開放現象。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術后, 觀察組視力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觀察組眼壓低于對照組, 前房深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超聲乳化治療基礎上, 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可以顯著改善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視力、臨床癥狀、眼壓和體征, 能夠降低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傷, 且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 有利于提高患者恢復效果。
綜上所述, 給予晶狀體懸韌帶異常繼發性閉角青光眼患者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能夠顯著提升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