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貞
慢性難愈合創面俗稱潰瘍, 指的是在1~3 個月內不能完全愈合的創面, 主要有下肢靜脈性潰瘍、創傷性潰瘍、糖尿病潰瘍、燒傷創面以及壓迫性潰瘍等[1]。這種不易愈合的創面會給患者帶來身體、心理上的痛苦, 臨床上也以常規針對病因的對癥治療方案為主, 忽略局部創面的針對性干預。隨著促創面愈合的研究越來越深入, 創面敷料材料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 創面修復專科技術越來越強, 在科學干預下是可以縮短創面愈合過程、減少痛苦的[2,3]。現就本院慢性傷口/造口處理門診接診的100 例慢性難愈合創面患者為研究對象, 采取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 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傷口治療中心2010 年1 月~2021 年1 月接診的100 例慢性難愈合創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創面持續1~3 個月不等, 在常規抗炎、清創的處理下未愈合, 所有患者創面深度達到真皮層及以下, 但不涉及肌肉和骨病變。排除標準:<18 歲、>70 歲的患者;合并骨組織病變、干性壞疽類患者;心肺腎合并嚴重疾病者;對水膠體過敏者。按衛生部相關規定在入組前進行如實告知工作, 簽署協議書, 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同意并簽署協議。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每組50 例。對照組男29 例, 女21 例;年齡21~66 歲, 平均年齡(41.8±8.1)歲;病程4~12 周,平均病程(6.2±2.0)周;中位創面面積3 cm×2.5 cm。治療組男28 例, 女22 例;年齡20~69 歲, 平均年齡(45.8±7.8)歲;病程4~11 周, 平均病程(6.1±1.7)周;中位創面面積3.1 cm×2.7 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常規治療, 主要方法如下:①積極采取措施防控感染, 包括清理創面, 反復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先培養分泌物、藥敏實驗, 辨別病原菌, 選擇敏感性抗生素;②改善血液循環:采取局部保溫措施, 對癥控制創面疼痛, 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悲觀、焦慮、急躁的情緒, 要求患者戒煙酒。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采取涂抹磺胺嘧啶銀霜的凡士林紗布覆蓋包扎, 先以1%磺胺嘧啶銀霜[昆明圣火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涂抹在凡士林紗布上, 再進行包扎。磺胺嘧啶銀霜具有硝酸銀、磺胺嘧啶的雙重抗菌作用, 對革蘭陰性菌及革蘭陽性菌的抗菌效果都比較理想, 尤其是對銅綠假單胞菌的殺菌效果最佳。治療組采取藻酸鹽銀敷料貼附后外用水膠體敷料覆蓋進行包扎, 藻酸鹽銀敷料(丹麥康樂保公司)是羥甲基纖維素(CMC)、藻酸鈣鹽、銀離子復合物。兩組患者均隔天換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 換藥時VAS 評分, 治療1、2、3 周創面愈合率, 不良反應發生率。創面愈合率=(原始創面面積-殘余創面面積)/原始創面面積×100%, 創面面積大小采取透明方格紙描畫創面形狀后進行計算。創面愈合時間:受傷當日為起始時間, 創面愈合為終止時間, 計算愈合時間。換藥時VAS 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20.2±1.3)d 短于對照組的(25.2±2.7)d, 換藥時VAS 評分(1.6±0.7)分低于對照組的(2.8±1.1)分, 治療1 周創面愈合率(60.2±1.8)%、治療2 周創面愈合率(92.1±3.1)%、治療3 周創面愈合率(96.8±2.7)%均高于對照組的(49.5±2.1)%、(85.1±1.2)%、(89.1±1.9)%,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n(%)]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n(%)]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創面愈合率(%) 不良反應治療1 周 治療2 周 治療3 周觀察組 50 20.2±1.3a 1.6±0.7a 60.2±1.8a 92.1±3.1a 96.8±2.7a 0對照組 50 25.2±2.7 2.8±1.1 49.5±2.1 85.1±1.2 89.1±1.9 1(2.00)t/χ2 11.7982 6.5079 27.3551 14.8902 16.4916 1.010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創面愈合時間(d) 換藥時VAS評分(分)
現代高分子材料被廣泛應用, 創傷科所用敷料也在日益改善。軀體表面創傷局部覆蓋敷料后可產生微酸、微濕、低氧的環境, 有助于促進創面壞死組織自溶性清創、促進組織上皮化, 加速組織修復, 如此一來在一定大小范圍內的創面可不必進行植皮治療[7]。慢性愈合創面的臨床治療比較棘手, 患者深受其擾, 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等都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在創面修復周期內, 除了要進行積極外科手術治療, 還要爭取創面自我愈合的理想方案[8]。在慢性創面愈合中創面愈合的速度與修復材料的種類有著密切關系,選擇合適的、高效的創面敷料, 可以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縮短療程、減少痛苦[9]。本次選擇藻酸鹽銀敷料及水膠體敷料聯合治療, 其中藻酸鹽銀是將銀離子與藻酸鹽符合而成, 以期能透過細菌細胞膜來阻斷呼吸酶, 發揮抗菌效果, 且其耐藥性較低。與水膠體聯合應用下, 水膠體敷料提供濕潤環境, 對釋放銀離子有促進作用。藻酸鹽銀敷料本身的吸濕性就比較強, 而且研究證實其同時還具備良好的止血性、成膠性。相關研究證實藻酸鹽銀敷料在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的同時可以吸收自身20 倍以上的滲液, 并通過鈣鈉離子交換發揮止血功效[10]。值得注意的是, 藻酸鹽銀敷料不能單獨在創面上應用, 與水膠體敷料聯合應用下, 可以優勢互補, 其應用范圍也更廣闊, 肉芽生長更快、抑菌作用更強[11]。
敷料中的CMC、藻酸鈣鹽膨脹而成為有內聚性、柔軟的水凝膠, 可以快速的吸收滲液并鎖定在凝膠內,避免滲出液滲漏而浸潤創面皮膚, 減輕換藥時的疼痛感, 這種銀離子釋放效果可以持續1 周[4,5]。水膠體敷料是水溶性高分子顆粒物質與橡膠混合加工制成,能吸收滲液, 且具有較好的彈性和自粘性, 容易固定,使用后舒適感較強。表層的半透膜可以發揮防水、透氣、阻斷細菌入侵等作用。所含的內源性酶又可以促進降解纖維蛋白、壞死組織, 也就能發揮清創效果[6]。在濕潤環境下, 疼痛會得到減輕, 各生長因子對傷口靶細胞有較強作用。這也是所謂的“濕性療法”, 目前諸多學者也都認可、推廣這種療法[12-15]。水膠體敷料在吸收創面滲液后成膠。促進創面細胞生長、保護創面、減少換藥次數, 緩解換藥疼痛。單獨應用時存在滲液外漏的風險, 與藻酸鹽銀敷料聯合下可以規避該風險, 減少組織及上皮受損及感染。研究報道水膠體敷料與銀離子敷料聯合治療燒傷Ⅱ度創面時效果理想[16-18]。本組的實驗結果也表明顯示:觀察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20.2±1.3)d 短于對照組的(25.2±2.7)d, 換藥時VAS 評分(1.6±0.7)分低于對照組的(2.8±1.1)分, 治療1 周創面愈合率(60.2±1.8)%、治療2 周創面愈合率(92.1±3.1)%、治療3 周創面愈合率(96.8±2.7)%均高于對照組的(49.5±2.1)%、(85.1±1.2)%、(89.1±1.9)%,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藻酸鹽銀敷料與水膠體敷料在聯合治療慢性愈合創面中效果理想, 從抗菌、促肉芽組織生長、促上皮再生、促創面愈合等角度來說都是最優選擇,且使用方便、安全, 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