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加賢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常見及多發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 主要是由于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刺激性藥物、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的胃腸道黏膜潰瘍性病變,以胃痛、嘈雜泛酸、口苦、噯氣為主要癥狀, 其治療方法主要為藥物治療, 清除幽門螺桿菌、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 清除幽門螺桿菌是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 對促進黏膜潰瘍愈合、抑制炎癥反應、降低潰瘍復發具有重要作用[1]。由于幽門螺桿菌不能自發性清除, 常采用三聯療法或四聯療法進行治療, 隨著抗生素的濫用及幽門螺桿菌耐藥率越來越高, 而四聯療法較三聯療法具有更高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 被國內外共識普遍推薦[2], 但四聯療法的遠期療效不是十分理想, 仍具有較高復發率??祻托乱菏且环N從美洲大鐮干燥蟲體中提取的新型的生物制劑, 能夠改善血液循環, 加快壞死組織脫落以及促進新生肉芽組織生長, 進而促進潰瘍組織修復[3]。本研究旨在探討康復新液聯合四聯療法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胃腸激素的影響?,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 月~2022 年3 月收治的88 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4 例。對照組中男26 例, 女18 例;年齡32~73 歲, 平均年齡(53.60±7.35)歲;潰瘍位置:胃潰瘍21 例, 十二指腸潰瘍23 例;病程1~7 年, 平均病程(3.65±1.40)年。觀察組中男25 例, 女19 例;年齡33~73 歲, 平均年齡(53.80±7.40)歲;潰瘍位置:胃潰瘍22 例, 十二指腸潰瘍22 例;病程1~7 年, 平均病程(3.67±1.4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14C-尿素呼氣檢查結果顯示為幽門螺桿菌陽性;②患者知情同意, 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胃穿孔、胃活動性出血或惡性腫瘤患者;②入組前30 d 內曾進行相關藥物治療;③既往進行過胃腸手術。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四聯療法進行治療。阿莫西林1 g/次, 2 次/d;克拉霉素0.5 g/次, 2 次/d;枸櫞酸鉍鉀0.3 g/次, 4 次/d;奧美拉唑40 mg/次, 2 次/d, 均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康復新液治療。康復新液10 ml/次, 1 次/d。兩組均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血清炎性因子、胃腸激素水平及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復發情況。
1.4.1 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中醫證候(胃痛、嘈雜泛酸、口苦、噯氣)積分評價, 根據癥狀無、輕、中、重分別計分為0、2、4、6 分。
1.4.2 血清炎性因子、胃腸激素 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抽取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 離心分離血清,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測定血清炎性因子(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0、腫瘤壞死因子-α)、胃腸激素(胃泌素、胃動素、生長抑素)水平。
1.4.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4 周后進行臨床療效評估, 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治療4 周后, 患者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降低≥95%為治愈;治療4 周后, 患者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降低70%~94%為顯效;治療4 周后, 患者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降低30%~69%為有效;治療4 周后, 患者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降低<30%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包括口苦、惡心、腹瀉等。
1.4.5 復發情況 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均隨訪6 個月復查14C-尿素呼氣, 檢查顯示幽門螺桿菌陽性為復發。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胃痛、嘈雜泛酸、口苦、噯氣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 兩組患者胃痛、嘈雜泛酸、口苦、噯氣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 aP<0.05;與對照組治療4 周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胃痛 嘈雜泛酸 口苦 噯氣對照組 44 治療前 4.38±1.22 2.45±0.36 4.65±1.24 2.42±0.45治療4 周后 2.85±1.14a 2.02±0.24a 3.20±0.86a 1.55±0.52a觀察組 44 治療前 4.36±1.30 2.38±0.40 4.70±1.16 2.36±0.44治療4 周后 1.18±0.40ab 1.02±0.20ab 1.86±0.45ab 0.88±0.35ab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0、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 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0、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ng/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 aP<0.05;與對照組治療4 周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白細胞介素-6 白細胞介素-10 腫瘤壞死因子-α對照組 44 治療前 102.30±34.52 53.33±11.22 98.64±22.52治療4 周后 65.60±25.34a 41.82±10.45a 64.02±14.30a觀察組 44 治療前 100.72±36.10 52.34±12.50 98.72±23.02治療4 周后 55.33±26.65ab 26.42±11.66ab 44.23±12.70ab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胃泌素、胃動素、生長抑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 兩組患者胃泌素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 胃動素、生長抑素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胃泌素水平低于對照組, 胃動素、生長抑素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s, pg/m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s, 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 aP<0.05;與對照組治療4 周后比較, bP<0.05
組別 時間 胃泌素 胃動素 生長抑素對照組 治療前 110.64±22.85 134.22±26.40 25.38±6.30治療4 周后 86.35±16.04a 200.78±29.93a 45.58±10.38a觀察組 治療前 109.68±20.36 136.10±24.48 25.78±7.03治療4 周后 66.42±14.53ab 250.08±30.75ab 60.45±9.20ab
2.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5.45%, 高于對照組的72.7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2.5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 治療結束后隨訪6 個月, 觀察組中2 例患者復發, 復發率為4.55%;對照組中11 例患者復發, 復發率為25.00%。觀察組患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311,P=0.007<0.05)。
2.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發生口苦2 例、惡心1 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82%;對照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發生口苦1 例、惡心1 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2,P=0.645>0.05)。
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腸黏膜、根除幽門螺桿菌是治療消化道潰瘍的主要方法, 而幽門螺桿菌根除不當不僅會影響臨床治療效果, 而且極易復發。目前, 四聯療法是治療消化道潰瘍最常用的方法, 效果優于三聯療法, 這是由于胃腸黏膜保護劑能夠促進潰瘍黏膜損傷修復, 加快潰瘍組織愈合, 但仍易發生耐藥, 停藥后容易復發。另外, 研究顯示[4], 潰瘍愈合質量不佳也是導致消化性潰瘍反復發作的重要原因??祻托乱菏菑拿乐薮篌固崛【频默F代口服制劑, 具有養陰生肌、通利血脈的功效, 其成分主要為氨基酸、多元醇類及表皮生長因子等活性物質, 能夠有效促進血管新生, 改善局部微循環, 對促進潰瘍組織修復及潰瘍創面的愈合具有良好效果[5]。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4 周后,兩組患者胃痛、嘈雜泛酸、口苦、噯氣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5.45%, 高于對照組的72.7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基礎上加用康復新液具有顯著效果, 能更好地改善臨床癥狀, 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研究證實[6-8],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炎癥性疾病, 炎癥因子水平與幽門螺桿菌陽性之間存在密切關系, 在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0、腫瘤壞死因子-α 等致炎因子, 水平高會激活機體炎癥反應,加劇消化道黏膜損傷, 控制炎癥有助于促進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周后, 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0、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基礎上加用康復新液能夠有效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 減輕炎癥反應對消化道黏膜造成的損傷, 促進損傷黏膜的修復。
胃腸激素分泌紊亂可導致胃酸分泌失衡, 是引起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其中胃泌素能夠刺激胃壁細胞分泌胃酸, 胃動素能夠促進促進胃腸蠕動, 而生長抑素能夠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而降低胃酸分泌, 消化性潰瘍患者胃泌素明顯高于健康人群, 胃動素、生長抑素明顯低于健康人群, 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明顯高于幽門螺桿菌陰性消化性潰瘍患者, 胃動素、生長抑素明顯低于幽門螺桿菌陰性消化性潰瘍患者[9-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周后, 兩組患者胃泌素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 胃動素、生長抑素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胃泌素水平低于對照組, 胃動素、生長抑素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基礎上加用康復新液能夠有效改善胃腸激素水平, 降低胃泌素分泌, 增強生長抑素對胃泌素的抑制作用, 從而減少胃酸分泌,糾正胃酸分泌失衡, 還能提高胃動素的分泌, 從而改善胃腸功能。
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單純使用四聯療法進行治療, 因幽門螺桿菌易發生耐藥, 停藥后具有較高復發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復發率為4.55%,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基礎上加用康復新液有助于根除幽門螺桿菌, 降低復發率, 可能是由于康復新液能夠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能力, 提高幽門螺桿菌殺滅效果, 另外康復新液能夠調節炎癥因子水平, 加快潰瘍創面的愈合, 從而降低復發率。
綜上所述, 康復新液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具有顯著效果, 能更好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 降低疾病復發率及炎癥反應, 改善胃腸激素水平, 且不增加不良反應,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