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杰 穆維靜 王睿韜
橫紋肌溶解癥(rhabdomyolysis, RM)是由于橫紋肌損傷, 改變了細胞膜完整性, 使大量的細胞內容物, 如肌紅蛋白、肌酸激酶(CK), 乳酸脫氫酶(LDH)及電解質直接釋放進入外周血, 從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主要的臨床表現有肌痛、肌無力、尿色加深(呈紅褐色-黑色)、CK 升高等, 嚴重時可發展為急性腎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病因可分為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其中, 非創傷性因素包括藥物、過度勞累、中毒、感染、內分泌及代謝性紊亂、遺傳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而藥物因素最為常見, 占引起RM 因素的80%[1], 高達150 余種藥物曾被報道可引起RM[2]。本文對2002 年1 月~2022 年11 月國內有關藥物相關性RM 的報道進行匯總整理及數據分析, 為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及合理性提供參考。
以RM 為關鍵詞, 檢索2002 年1 月~2022 年11 月CNKI、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庫有關藥物相關性RM 的報道, 剔除資料不全、重復案例、綜述以及非藥物所致、藥物過量和中毒引起藥物相關性RM 的案例。閱讀文獻全文, 并應用Excel 軟件對病例資料的數據進行匯總、統計及帕累托圖分析。統計分析文獻篩選結果, 患者的一般情況、病史情況, 引起藥物相關性RM的藥物分布及帕累托圖, RM 發生時間, 轉歸情況。其中, 帕累托圖法分析如下[3]:將影響因素分為3 類:A 類:主要因素, 其影響程度的累計百分數在0~80%范圍內;B 類:次要因素, 其中影響程度的累計百分數在80%~90%范圍內;C 類:最次因素, 其影響程度的累計百分數僅在90%~100%范圍內。
2.1 文獻篩選結果 檢索到藥物相關性RM 的原始報道個案321 篇, 剔除剔除資料不全、重復案例、綜述、以及藥物過量和中毒引起的藥物相關性RM的案例40篇,最終納入符合條件的報道281 篇, 共計病例300 例。
2.2 一般情況 300 例藥物相關性RM 患者中, 男性155 例, 占51.67%;女性145 例, 占48.33%, 男女比例為1.07∶1;年齡3~93 歲。見表1。

表1 300 例藥物相關性RM 患者的年齡與性別分布表(n, %)
2.3 患者的病史情況 300 例藥物相關性RM 患者的原患疾病主要為高血脂、冠心病、感染性疾病等, 其中14 例既往有過敏史, 76 例有糖尿病, 47 例有慢性腎功能不全、衰竭, 34 例存在低血鉀, 18 例存在甲狀腺功能減退。
2.4 引起藥物相關性RM 的藥物分布及帕累托圖分析300 例藥物相關性RM 患者中單一用藥所致的RM 共計231 例, 占77.00%, 涉及18 類藥物。帕累托圖分析得出:累積百分比在0~80%之間的因素:血脂調節藥、抗感染藥, 此類因素為A 類因素, 即主要因素;累積百分比在80%~90%之間的因素: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精神類藥、抗腫瘤藥, 此類因素為B 類因素, 即次要因素;累積百分比在90%~100%之間的因素:非甾體抗炎藥、降壓藥、利尿劑、麻醉及輔助用藥、婦科用藥、減肥藥、激素及有關藥、抗痛風藥、降糖藥、抗癲癇藥、消化系統藥、血管保護藥、抗痤瘡藥, 此類因素為C 類, 即最次因素。見表2, 表3、圖1。聯合用藥(2 種及以上藥物)所致的RM 共計69 例, 占23.00%,其中大部分報道為與他汀類藥物聯用所致, 共計59 例,占85.51%。見表4。

圖1 單一用藥所致RM 藥物的帕累托圖分析

表2 231 例單一用藥所致RM 的藥物分布及構成比(n, %)

表3 帕累托圖影響因素分析

表4 聯合用藥致RM 的他汀類藥物及其聯合使用藥物情況分析
2.5 RM 發生時間 300 例藥物相關性RM 患者中,RM 發生時間<24 h 共10 例, 占3.33%;1~10 d 117 例,占39.00%;10~30 d 82 例, 占27.33%;1~3 個月38 例,占12.67%;3 個月~1 年12 例, 占4.00%;1~3 年16 例,占5.33%;>3 年10 例, 占3.33%;不 詳15 例, 占5.00%。其中發生藥物相關性RM 最短時間為用藥后20 min(1 例), 最長時間的則發生在用藥后10 年(3 例)。
2.6 轉歸情況 300 例藥物相關性RM 患者中, 好轉284例, 占94.67%;致終身性腎功能損害1例, 占0.33%;死亡7 例, 占2.33%;不詳8 例, 占2.67%。
3.1 RM 與性別、年齡及原發疾病的關系 從結果2.1 可知, 在300 例藥物相關性RM 病例中, 男女比例為1.07∶1, 性別差異不大。同時, ≥65 歲的老年患者為最高發年齡段, 占51.67%。該年齡段大部分患者患有高血脂、冠心病, 同時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其中,內分泌及代謝性紊亂, 如電解質紊亂(低鉀、低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是非創傷性RM 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2]。由結果2.3 可知, 在300 例藥物相關性RM 病例中, 存在上述內分泌及代謝性紊亂疾病的患者175 例, 占58.33%。76 例有糖尿病, 47 例有慢性腎功能不全、衰竭, 34 例存在低血鉀,18 例存在甲狀腺功能減退。故對于老年患者以及已存在易致RM 因素的人群, 在服用血脂調節劑, 尤其是他汀類藥物時, 應密切關注臨床癥狀的變化并定期監測實驗室指標, 如CK。
3.2 RM 的發生機制 肌毒性藥物可增加磷酸酯酶A活性, 引起肌纖維膜黏度改變, 使得肌纖維膜滲透性增加, 細胞內容物滲漏進入血液, 進入細胞的鈉離子(Na+)增多。鈉鉀泵(Na+-K+-ATP)酶被激活, 而此過程需要能量, 如果導致三磷酸腺苷(ATP)耗竭, 則可影響細胞的轉運。同時, 細胞內Na+濃度的升高, 可引起細胞內鈣離子(Ca2+)的蓄積, Ca2+可激活細胞內的神精蛋白水解酶, 此酶可破壞細胞內結構而引起肌細胞進一步損傷[4]。
3.3 RM 的發生時間 從結果2.5 可知, 在300 例藥物相關性RM 病例中, RM 的發生時間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 從20 min~10 年均可發生, 其中在1~10 d 內的發生率最高, 為39.00%。而絕大部分病例中的RM 發生時間在3 個月內, 占82.33%。故在臨床用藥的過程中, 尤其是在增加原有劑量或聯合用藥之后, 應更加密切關注患者的情況, 一旦出現肌無力、肌痛、尿色加深等癥狀時, 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 以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3.4 RM 與藥物的相關性
3.4.1 單一用藥 由表2、圖1 帕累托圖分析得出,累積百分比在0~80%之間的主要因素為血脂調節藥和抗感染藥。在血脂調節藥中, 他汀類藥物相關的RM發生率最高, 共計96 例, 占60.00%。其中例數最多的為辛伐他汀40 例, 其次為阿托伐他汀26 例, 以及洛伐他汀9 例、氟伐他汀8 例、普伐他汀5 例、瑞舒伐他汀5 例、西立伐他汀3 例。他汀類藥物可增加乳酸鹽與丙酮酸比值, 引起血漿輔酶Q 濃度的降低, 使肌原細胞線粒體內輔酶Q 缺乏, 線粒體功能紊亂, 抑制能量產生, 從而影響細胞正常氧化呼吸功能, 引起循環血乳酸鹽和丙酮酸濃度升高, 最終導致細胞死亡和橫紋肌溶解。與此同時, 他汀類藥物可使膽固醇的合成減少, 同時供給細胞膜的膽固醇也會相應的減少, 致使細胞膜的通透性及不穩定性增加[5]。在2001 年8 月8 日, 拜耳公司因RM 引起死亡而撤回拜斯亭(西立伐他汀)之時,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建議醫生為患者換用其他的他汀類藥物, 但也同時對各種他汀類藥物的標簽均做出需附加黑框警告的要求[6]。同時,貝特類藥物相關的RM 為64 例, 占40.00%。而貝特類藥物作為血脂調節藥, 除上述對膽固醇減少, 致細胞膜不穩定的機制外, 還對氯離子(Cl-)通道有抑制作用,抑制肌細胞膜除極化, 致使肌纖維持續處于收縮狀態,加劇肌細胞的破壞, 導致RM 的發生[7,8]。在抗感染藥物中, 喹諾酮類藥物占36.84%, 左氧氟沙星4 例, 莫西沙星3 例, 目前其導致RM 的機制尚不明確, 但其占比較大, 且在臨床上應用廣泛, 應引起相應的重視。另外,核苷類抗病毒藥中替比夫定的例數最多, 有研究表明可能與線粒體中毒、細胞能量代謝障礙有關;另有研究發現了一種與替比夫定誘導的線粒體疾病相關的新的RRM2B 基因變異體[9]。甘草及其有效成分制劑常會引起低鉀血癥的發生, 機體在低鉀血癥的狀態下, 收縮的肌肉不釋出鉀, 持續的肌肉收縮可致其缺血和肌肉壞死[4]。
3.4.2 聯合用藥 在他汀類藥物中, 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洛伐他汀只被肝臟中CYP3A4 代謝[10-13]。而環孢素, 羅紅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菌藥,以及伊曲康唑等唑類抗真菌藥也同樣經過CYP3A4 代謝, 在與這些藥物聯合應用時, 會使上述他汀類藥物的血藥濃度升高, 從而增加了RM 發生的可能[14-17]。但CYP3A4 抑制劑較少影響匹伐他汀[9], 在臨床用藥時可根據患者情況酌情選擇。而貝特類藥物與他汀類藥物聯用雖然能達到理想的降脂效果, 但隨著拜斯亭事件發生后, 目前已禁止他汀類和貝特類藥物的聯合應用[5]。
綜上所述, 藥物可引起嚴重的RM, 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在臨床工作中, 應更加關注患者自身存在的致RM 的風險因素, 如高齡、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低鉀血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在用藥過程中, 優先選擇RM 發生率小的藥物, 并嚴格把控用藥劑量。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情況, 尤其是增加劑量和聯合用藥后。也應在聯合用藥時, 慎重考慮藥物的相互作用, 盡量避免聯用影響CYP450 酶系的藥物。對于患者, 應重視用藥宣教, 增強患者的安全用藥意識。告知患者如在用藥期間出現肌痛、肌無力、尿色加深等癥狀時, 應立刻到醫院就診。對于長時間用藥的患者, 應定期監測CK。如懷疑為RM, 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 并進行液體復蘇、堿化尿液等治療措施, 以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