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文,郭嘉龍
(安徽科技學院建筑學院,安徽 滁州 233100)
復合空間形態下的現代農業園區設計是針對多元化功能的農業園區設計,與一般的農業園區相比,其目的是更大程度地開發園區空間,提升園區收益和增加市民的田園體驗感。在滿足用地條件情況下,城郊區域引入復合空間形態模式下的現代農業園區,是對規劃設計的新的探索和嘗試。一方面,能實現農業園區與城市空間產生耦合與滲透關聯;另一方面,園區的復合空間積極發揮著城市公共空間的職能作用,促進空間的共享,增強既有空間的公共性與開放性。
從產業發展角度上看,農業園區在農村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農業園的開發嚴重滯后,缺乏具有科學性的、可操作性的、長遠的產業規劃,生搬硬套其他園區模式,缺失本土鄉風文明的發掘建設。農業園區不能短時間內解決經濟發展和收入來源的問題,難以抑制農村人員外流和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流。
當前,雖然城鄉接合部地區發展很快,但其農業園區“重開發、輕環保”“先開發、后治理”的發展建設模式,使種植與養殖過程中產生水環境污染、土壤環境污染和垃圾污染等情況。在開發成本上,相較于城市的高額地租,城鄉接合部地區擁有一定面積的空閑土地。由于邊緣優勢和廉價地租的存在,這些土地能夠以較低成本轉化成為現代農業園區[1]。
國內很多機構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現代農業園區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與實踐。達州市福善鎮上善茶園將自身產業結合多種資源以及品牌運營一同規劃,對農旅結合模式進行了探索;青島西海岸現代農業園區做了推進三大產業融合、引進新技術、開拓國內外市場的嘗試;盤山縣現代農業園區提出了“五位一體”農業發展新機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武漢東西湖區提出了“生態筑底、產業優化”的現代農業園規劃;“南充模式”下的現代農業園區是對產學研結合、農產品研發和產業監管的創新實踐。
綜合當前的相關研究來看,目前的現代農業園區欠缺點主要表現在3 個方面。首先,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物流、商貿等產業缺少緊密的聯系,使園區產業單一。其次,園區對融合旅游、文化等第三產業的嘗試處于僅將人流引進園區的階段,難以解決農業旅游拓展的需求。最后,園區整體缺乏合理統籌規劃,缺乏明確高效的生產制度來提高生產效率,功能布局紊亂,發展目標不明確等。
利用園區復合空間,得以補充與完善城市公共空間。好的復合空間可以更新城市公共環境,提升環境的空間品質,提高人們的文化認同。農業生產過程具有長期性、持續性的特點,這與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關系的不斷調適的需求相吻合。僅通過調配四季中園區的作物種植,便可更新場所的景觀,提高了人群對重復游玩園區的可能。
借助園區與周邊關系,調整城市空間結構。現代農業園區的復合空間與城市產生流動、傳遞等作用的同時,又將園區空間滲入城市整體空間結構中,從而使其產生影響和調整。同時農民憑借農事技藝就近就業,在工作中獲得收入。另外,滿足人們如休閑度假、文化教育等的精神需求,為園區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提升園區的人氣和經濟效益。
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之路,現代農業園區的升級改造離不開復合空間的營造,在一定的空間下利用疊加不同元素去延伸農業產業鏈條、開發服務職能、農業技術創新等。
在農旅結合中,農業產業對旅游產業的耦合性是天然存在的,區域之間產業互補,形成旅游閉環,單個區域集中精力打造旅行中的一環,如種植體驗、飲食、住宿等,并開發各自的創意農業與體驗農業。打造景觀節點,體現出田園風光,通過園區示范作用輻射周邊農村激發其改變自身環境。例如,四川達州市福善鎮上善茶園依靠所處的真佛山風景區,以茶文化為核心豐富產業鏈條,打造了“茶道”體驗圣地的品牌文化[2]。
以城市周邊的農業園區為主體,以生態價值為導向,以農業產業為基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打好生態牌。以“高效的現代化農業+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理想的鄉村環境”的農業產業功能區,為市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種新鮮的農副產品,發揮農業特有的經濟功能。同時,為市民營造生存所需的綠色生態環境,提供城市人心目中的鄉村生活。例如,武漢市東西湖區現代農業園區,打造出“四季吉祥”“石榴紅村”“柏泉古鎮”和柏泉農業嘉年華等鄉村休閑旅游和現代都市農業板塊,作為大城市近郊農業生態地區,東西湖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的規劃設計有較高的研究價值[3]。
結合園區種植的果蔬等產品,通過先進工藝制作成特產。園區中可圍繞農產品規劃加工中心與集散中心,以加工業、物流業帶動農業發展。農業園區應以農業生產為本,重視農產品的生產力度保障穩產供給,科學生產保障農業產品質量安全,產區布局道路通暢保障產品產銷銜接。例如,南充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南充模式”,創新了監管體系,確保隊伍凝聚力,強化組織領導,進而強化產品質量,易于在其他地區吸收推廣[4]。
農業園區應積極尋求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和科技幫扶,開展高科農業技術創新及高科農產品研發。在園區發展“產、學、研”三位一體的理念,用創新的思路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例如,青島西海岸現代農業示范區借助青島西海岸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科技優勢為依托,以現代科技改造農業。與“一帶一路”國家廣泛開展交換生項目、短期交流項目、交換實習項目等農業學生交流項目,通過農業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在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5]。
蚌埠高新區位于蚌埠市西南部,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正在開發的新城區,蚌埠市高新區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的規劃建設既要填補城市功能又要緊跟高新區“產城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做好園區產業功能的統籌考慮。
4.1.1 交通條件便利
產業園區對外交通便利,緊靠京臺高速,毗鄰黃山大道。園區靠近農貿市場,能消化一部分產品,且主城有超百萬人口,潛力巨大。園區規劃可以“產品驅動”的思路出發,可考慮園內道路南北貫通東西連接,并設置集散口,盡可能使園區的交通空間同園區外的交通空間復合,以提升物流效率。
4.1.2 文旅資源優越
園區所處的禹會區隸屬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蚌埠市西部、淮河南岸。結合園區周邊生態現狀、人文特征,園區規劃不應破壞整體環境“綠底”,以“生態驅動”的思路在園區內打造綠色生態空間與園區外的生態空間復合。
4.1.3 科研力量雄厚
園區發展會受到生產技術水平的制約,現代農業園區的高科生產主要圍繞著農業設備的智能化、農業管理的精準化以及農產品的創新等等。近年來高新區內科技企業的不斷引進和蚌埠市所擁有的高校資源,園區可以得到大量的科技扶持。
蚌埠市高新區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規劃設計的總體理念是打造綠色、生態、有機的體驗式功能復合型蔬菜種植園,園區既有休閑文化功能的人文景觀、產業景觀,又設與中小學聯動、科研院校接洽的“產學研”多位一體的實訓基地,園區形態如圖1 所示。園區平面布局(圖2)結合農業特點,以“苗的生長”形態為理念,苗從種子中生根發芽,充滿活力,沖破阻力,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圖1 園區形態

圖2 園區平面布局
本項目基地面積為407 畝,用地相對充裕。園區總體空間規劃兩軸三節點(圖3),整體空間布局緊湊,功能布局合理。主軸為田園景觀步道,路徑曲折蜿蜒,靈活自由。副軸為“產學研”發展軸,參考中國禮制序列空間,從入口開始,營造多重廣場景觀,依次布置入口廣場、停車場、連棟玻璃溫室大棚、景觀大道、五谷豐登廣場、農產品采摘花園。借助對場地的規劃設計營造出入口廣場(圖4)、景觀大道、五谷豐登廣場(圖5)三大節點,以豐富園區多重空間體驗感。此外,場地設瓜果采摘園、分揀場地,豐富商業屬性和產業鏈條,增大園區的產業維度,使得園區總體的不同功能有機結合,推動園區產業復合發展。

圖3 兩軸三節點

圖4 入口廣場節點

圖5 五谷豐登廣場節點
入口廣場兩側布置生態停車場,中間為步行景觀廣場,起到人車分流作用。景觀大道連接五谷豐登廣場,兩側為產學研基地,向科研機構提供農業用地及農業科學研究,包括高科農業技術創新及品種研發,高科農業生產流程的參觀等。五谷豐登廣場兩側分別為面向公眾開放使用的家庭田園體驗區、兒童種植體驗區以及右側的農創集市和生態餐廳,滿足園區生產及游客休憩游玩的雙重需求,以加強園區景觀帶所涵蓋的田園體驗功能。
本文通過分析不同地區園區的發展難題和園區設計規劃的欠缺點,討論了園區設計規劃中融入復合空間,如何使園區在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得到更好發展。分析了復合空間形態下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相對應的“文化驅動、生態驅動、產品驅動、創新驅動”的四種復合空間規劃策略。以蚌埠市高新區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的規劃設計為實踐項目,為現代農業園區多元化發展思路提供一定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