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元英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 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同時, 生活和工作壓力也不斷增大。長期壓力易導致各種生理疾病, 其中呼吸系統疾病最為常見[1]。支氣管哮喘俗稱哮喘, 多種原因可以導致發病, 如基因、細菌、病毒、運動或氣候變化等[2]。臨床表現為氣短、胸悶、喘息等癥狀。支氣管哮喘屬于一種難治性疾病, 不僅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 若不及時治療, 可進展為重度支氣管哮喘。表現為支氣管痙攣嚴重且廣泛, 黏膜充血水腫, 大量黏液分泌, 氣道阻力和氣道壓力突然升高, 肺泡壓升高, 進而引發嚴重通氣不足, 重癥患者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癥,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傳統西藥治療雖然可以緩解臨床癥狀, 但療程長, 難以治愈, 且常發生不良反應[3]。無創正壓通氣是一種常見的呼吸支持治療方法, 具有無創、并發癥少、療效顯著等優點。如患者符合有創通氣臨床指征,且拒絕接受氣管切開和插管, 則可以選擇無創正壓通氣作為基本生命支持治療[4]。基于此, 本次研究分析了無創正壓通氣在重度支氣管哮喘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重度支氣管哮喘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每組50 例。其中, 對照組男女比例29∶21;年齡33~74 歲, 平均年齡(61.51±9.57)歲;哮喘病程3~20 年, 平均哮喘病程(11.34±2.91)年;急性加重發生時間4~12 h, 平均急性加重發生時間(6.45±2.12)h。觀察組男女比例27∶23;年齡32~75 歲, 平均年齡(61.01±9.70)歲;哮喘病程3~20 年,平均哮喘病程(11.31±2.94)年;急性加重發生時間4~12 h, 平均急性加重發生時間(6.41±2.34)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 包括抗感染、祛痰、糾正酸堿紊亂和電解質紊亂等治療, 并給予血必凈注射液50 ml 混合5%葡萄糖液, 靜脈輸注, 2 次/d。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患者給予鼻導管吸氧, 吸氧濃度1~3 L/min。觀察組患者給予無創正壓通氣, 采取BiPAP 呼吸機(美國偉康公司S/T-D30 型)經口鼻面罩輔助通氣。吸氧流量5 L/min, 采取S/T 工作模式, 呼吸頻率14~20 次/min。吸氣壓力從 8 cm H2O(1 cm H2O=0.098 kPa)開始, 逐漸增加到12~15 cm H2O。呼氣末氣道正壓從3 cm H2O 開始, 逐漸增至5 cm H2O。通氣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SaO2等情況, 并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參數, 若治療后病情好轉、氧合改善, 可逐漸降低吸氧濃度。之后除吸痰、進食等情況外, 持續通氣12~16 h/d, 連續通氣2~4 d, 直至出現撤機指征:即患者呼吸困難消失, 呼吸頻率≤20 次/min,心率≤100 次/min, 吸氧濃度(FiO2)≤40%, SaO2≥90%,上述指標維持24 h穩定且血氣分析趨于正常可考慮撤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哮喘控制時間、住院時間,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PaO2、PaCO2、SaO2)、肺功能監測指標(FEV1、FVC), 治療效果。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哮喘、咳嗽等癥狀消失,血氣分析指標和肺功能指標正常;有效:哮喘、咳嗽和體溫升高等癥狀改善, 血氣分析指標和肺功能指標改善;無效:病情無好轉。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哮喘控制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哮喘控制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哮喘控制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s, d)

表1 兩組哮喘控制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s, d)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哮喘控制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50 7.32±1.32a 12.34±1.62a對照組 50 9.12±2.21 14.11±2.21 t 4.944 4.568 P 0.000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肺功能監測指標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PaO2、PaCO2、SaO2、FEV1、FVC 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PaO2、SaO2、FEV1、FVC 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PaCO2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PaO2、SaO2、FEV1、FVC 均高于對照組, PaCO2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肺功能監測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肺功能監測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血氣分析指標 肺功能監測指標PaO2(mm Hg) PaCO2(mm Hg) SaO2(%) FEV1(L) FVC(L)觀察組 50 治療前 55.13±2.91 62.13±4.23 82.13±2.13 1.12±0.21 2.11±0.21治療后 82.56±6.21ab 36.56±2.21ab 94.56±3.21ab 2.32±0.32ab 3.34±0.62ab對照組 50 治療前 55.15±2.78 62.15±4.21 82.10±2.11 1.15±0.22 2.12±0.22治療后 75.51±3.14a 45.57±3.25a 91.34±3.01a 1.68±0.69a 2.67±0.42a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
近幾年, 隨著社會發展, 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支氣管哮喘發病率逐年上升, 其主要癥狀有反復咳嗽、胸悶、氣短、喘息等, 對患者身心健康影響較大[5]。支氣管哮喘是一種高反應性呼吸系統疾病, 由多種細胞因子及炎癥介質引起。急性發作時, 表現為支氣管黏膜充血、黏液分泌、水腫、痙攣等, 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防止低氧血癥和酸中毒等并發癥[6]。此外, 重度支氣管哮喘易發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對心臟和肺功能影響較大, 如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 死亡率極高。
目前, 無創正壓通氣廣泛應用于臨床, 具有一定的改善通氣、氧合作用, 有助于緩解患者病情, 改善預后,在急性重癥支氣管哮喘治療中表現良好[7]。BiPAP 呼吸機可提供雙水平正壓氣道協助呼吸。高吸氣壓力能克服氣道壓力, 提高通氣量, 改善缺氧;低呼氣壓力可抵抗內源性呼氣末壓力, 避免支氣管塌陷, 促進CO2排出, 減少吸氣肌負荷和呼吸功率消耗[8]。經無創正壓通氣, 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有效促進動脈血pH 值、SaO2恢復正常。無創正壓通氣具有以下優點:①無創通氣模式容易被患者接受, 能夠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氣道黏膜損傷、誤吸等一系列并發癥;②操作簡單、容易掌握, 可及時啟動、隨時撤離;③不影響患者說話和進食, 有利于病情觀察和氣道管理;④對循環系統影響較小, 不容易出現氣壓傷。但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問題:①初次使用患者易產生恐懼情緒, 且適應性差, 會因人機對抗導致治療失敗, 因此,應向患者講解治療方案, 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 及時調整機器參數;②治療過程中提醒患者多喝水, 經常咳嗽、排痰, 避免痰稠, 咳嗽困難, 加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③定期復查患者血氣指標, 如有進行性加重趨勢,應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和呼吸機治療。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哮喘控制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PaO2、SaO2、FEV1、FVC 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PaCO2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PaO2、SaO2、FEV1、FVC 均高于對照組, PaCO2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由此提示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重度支氣管哮喘方便、安全、有效、舒適, 能明顯減輕患者痛苦感受, 避免氣管插管引起的并發癥, 但應用中應嚴密監測患者, 若治療無效應盡快調整治療方案[9]。此外還需要注意無創正壓通氣禁忌證:包括呼吸抑制或停止、心血管系統不穩定、嗜睡、意識障礙或不配合、易吸入(吞咽反射異常、嚴重上消化道出血)、痰液或大量呼吸道分泌物、氣胸、經常惡心嘔吐、嚴重脹氣等。此外, 近期曾接受過面部創傷、胃食管手術、先天性鼻咽畸形、極度肥胖等手術的患者也不宜進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10-12]。
綜上所述, 常規藥物聯合無創正壓通氣對于重度支氣管哮喘的治療效果確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血氣指標和縮短治療時間, 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