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燕琴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闡述了“體驗”對于學生學習地理的重要性,要求教師樹立體驗式學習理念,實施體驗式教學。體驗式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活動。有效的體驗式學習可以使學習者在展現學習主體性的同時,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塑造情感,增強學習效果。體驗式學習是教師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創設多樣活動,引導學生體驗,積極進行合作探究,以建構認知、鍛煉能力為目的的學習活動[1]。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樹立體驗式學習理念。下面,本文以“‘白山黑水’——東北三省”為例,闡述實施體驗式教學的策略。
引發體驗是指引發學生的體驗興趣。興趣是學生進行體驗的保障。所以,在實施體驗式教學時,教師需要先激發學生的體驗興趣。影響學生體驗興趣的因素多種多樣。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表明了情境之于興趣的重要性[2]。所以,教師應將情境作為影響學生體驗興趣的重要因素,并在體驗式課堂上立足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
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借助網絡、電視等了解了東北三省,對冰雪世界產生了濃厚興趣?!啊咨胶谒獤|北三省”的內容恰好從不同角度介紹了東北三省,如東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氣候特征等,契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把東北三省的“冰雪大世界”作為切入點,創設教學情境。具體而言,教師可利用電子白板播放“冰雪大世界”的美麗場景。在如此場景的作用下,大部分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跟著鏡頭走進“冰雪大世界”,欣賞美麗的自然和人文景象。結合視頻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哈爾濱的露天冰雪會不化呢?”在問題的作用下,不少學生興致高昂,自覺遷移生活經驗,聯想各種答案,踴躍作答。在作答的過程中,一些學生提到哈爾濱的地理位置。教師把握時機追問:“哈爾濱位于我國哪一地區?該地區的經緯度是多少?”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進入地理教材,探尋哈爾濱的地理位置。由此可見,有效創設教學情境,不但可以引發學生的積極體驗,還可以使學生順其自然地進入地理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自主體驗是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活動。在自主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遷移已有認知,解決相關問題,建構地理認知,同時鍛煉自主探究能力[3]。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依據知識難易程度和學生學情,選擇簡單的內容創設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體驗。
比如,在“‘白山黑水’——東北三省”課堂上,教師可創設游覽東北三省的情境。大部分學生都知道東北四季溫度存在較大差異,要想到東北三省旅行,學生要先準備好相應的衣物。對此,教師依托情境,創設“整理出行裝備”活動。在創設活動時,教師可先向學生發問:“東北四季溫度情況如何呢?要到東北旅行,在不同季節要穿什么樣的衣服呢?”在引發學生思考后,教師可順勢在電子白板上呈現不同季節的衣服,如T 恤、衛衣、羽絨服等。教師可鼓勵學生選出適合夏天和冬天到東北旅行時穿的衣服。此活動具有趣味性,大部分學生能夠自主投身活動中,遷移生活經驗,選出適合不同季節的衣服。在規定的時間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毛遂自薦,到講臺上操作電子白板,將不同厚度的衣服放到指定位置。其他學生則認真觀看,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完善建議。在全班學生通力合作下,電子白板上展現出適合不同季節的衣服。教師可以此為基礎,提出問題:“請大家根據夏季和冬季衣服的具體情況,分析哈爾濱夏季、冬季和本地夏季、冬季的差異,并思考電子白板上展示的不同季節的衣服是否合理?還可以添加哪些衣服?”在如此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再次遷移生活經驗,自主對比哈爾濱的冬夏情況和本地的冬夏情況,建構認知,并補充其他合適的衣服。之后,教師為學生搭建展示舞臺,鼓勵學生介紹哈爾濱的冬夏情況及相應衣服。比如,有的學生提到哈爾濱的冬天尤為寒冷,需要穿戴厚實的防寒衣服,如羽絨服、雪地靴等。還有的學生提到,哈爾濱的冬天降雪較多,反射強烈,需要戴墨鏡。在學生介紹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傾聽,有針對性地補充。如此做法不僅使學生體驗東北的夏冬兩季,對其天氣、氣溫情況建構認知,還使學生順其自然地鍛煉了自主探究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合作體驗是學生以小組為基礎的學習活動。通過體驗合作學習活動,學生可以展現個性認知,碰撞思維,達成統一認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對此,在實施體驗式教學時,教師可選擇稍有難度的內容,引導學生合作體驗。
大部分初中生的地形判斷能力不強,因此,針對東北三省的地形特征,教師可創設“尋找大好河山”活動,引導學生合作體驗。在創設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展現東北的河流分布圖,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共同判斷哪些地方可能有山脈,借此總結東北的地勢特征。在合作體驗的過程中,大部分小組成員能夠遷移讀圖經驗,依據河流的分布情況,判斷山脈所在。交流的過程是學生集思廣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碰撞思維,達成統一認識,判斷出東北三省的東南部、西部和北部可能有山脈。立足學生的合作探究情況,教師順勢在電子白板上呈現東北三省的山脈分布圖,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不同區域的具體山脈情況。在讀圖能力的支撐下,學生發現:東南部有長白山,西部有大興安嶺,北部有小興安嶺。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的探究所得,為每個小組提供地理材料包,并提出任務:“請大家和小組成員繼續觀察東北三省的河流和山脈分布圖,討論地形特點,并使用材料包中的黏土、輪廓版等,模擬東北三省的地形特點。”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邊思考邊交流,邊操作邊思考,進一步認知東北三省的地形特點,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在規定時間結束后,教師可鼓勵小組展示本組的作品,介紹東北三省的地形特點。教師要鼓勵其他小組認真觀看、傾聽,及時提出問題或完善建議。在全體學生的通力合作下,東北三省的地形特點得以清晰展現。學生也因此了解了東北三省的地形特征,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由此可見,通過合作體驗活動,學生不僅獲得了合作探究機會,還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應用不同方式探究地理知識,建構了深刻認知。此外,部分學生還因此增強了合作學習意識,提高了讀圖能力,鍛煉了操作能力。
完善體驗是學生增強體驗效果的關鍵??v觀上文,在體驗相關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發揮自主性,逐步探究,建構了良好認知。但是,受學習能力的局限,部分學生會存在一些體驗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完善體驗,增強體驗效果。交流表達是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在實施地理體驗式教學時,教師應尊重學生自主、合作體驗情況,及時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表達活動。
例如,在“‘白山黑水’——東北三省”課堂上,教師創設了“體驗冰天雪地”活動,引導學生合作體驗,攜手探究氣候、地形給東北人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在學生合作體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展現東北人衣、食、住、行的圖片,助力學生多方面總結。同樣,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機會。在學生展示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自主發言,表述發現的問題。有學生提到如此問題:“除了衣、食、住、行外,東北如此特殊的自然環境對生活還有哪些影響呢?”“如此特殊的自然環境,給東北人的生活帶來了哪些不便?”“特殊的自然環境為東北帶來了怎樣積極的影響?”教師要尊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并鼓勵他們繼續與小組成員交流,探尋相關問題的答案,從不同方面說明東北特殊的自然環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實踐證明,學生通過體驗表達交流活動,完善了地理認知,同時鍛煉了地理思維能力和問題分析、解決能力,提高了課堂學習質量。
反饋體驗是學生反饋學習成果的活動。學生通過不斷建構、完善認知,獲取了遷移所學的機會,有利于自主解釋地理現象,解決地理問題,實現學以致用,增強地理學習效果。因此,在實施體驗式教學時,教師應立足學生體驗情況,引導其回歸生活。
在“‘白山黑水’——東北三省”課堂上,學生體驗系列活動,逐步了解了東北的自然環境。立足學生的了解情況,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東北的自然環境對其農業生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在提出問題后,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積極思維,遷移課堂所學,從不同角度探究問題答案,并做好記錄。在規定時間結束后,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從低水平到高水平地選擇學生回答。如在低水平學生回答后,中等水平學生進行評價,指出可取之處,同時補充其他影響,之后則由高水平學生完善。最后,教師可綜合全體學生的回答,系統解答問題。如此做法不僅使學生及時遷移了課堂所學,解決了問題,還使學生鍛煉了問題解決能力。
評價體驗是以體驗過程為基礎進行教學評價的活動。教學評價具有激勵、促進作用,可以使學生了解自身體驗情況,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學生是體驗式教學的參與主體,學生自主評價、互相評價是其主體性的實踐體現。所以,在實施體驗式教學時,教師可以體驗活動為依托,引導學生合作評價。
在“‘白山黑水’——東北三省”課堂上,教師依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東北的地形、東北的氣候),先后創設了四項活動(尋找冰雪世界、整理出行裝備、尋找大好河山、體驗冰天雪地),引導學生自主、合作體驗。在學生體驗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發放評價量表(見表1),引導他們關注自己和他人,結合體驗情況進行自評和互評。

表1 評價量表
評價量表增強了學生自評和互評的針對性。通過自評和互評,學生增強了對自我和對他人的認知,提高了自身發展水平。同時,教師可依據學生的評價結果,了解教學情況,實施評價,助力學生發展。
綜上所述,有效實施體驗式教學,可以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地理知識,鍛煉相關能力,提高地理教學質量。鑒于此,在實施初中地理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新課標為指導,以教學內容為基礎,應用多樣策略引導學生體驗,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掌握知識,鍛煉能力,增強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