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竹
摘 要:中國揚琴,這一件民族樂器形制的改革對目前為止揚琴發展的演進有極其重要的主導作用。本文通過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對中國近現代揚琴形制改革的研究分為三大部分。目前,繼續豐富揚琴的表現力,增強揚琴的實用性,使揚琴在樂隊中的應用拓寬,真正做到“有音有聲”,是揚琴發展必走的道路。只有了解揚琴形制的演變及原因,才能為今后中國揚琴形制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揚琴形制;揚琴改革;現代琴竹
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9-000-03
一、琴體的發展
(一)傳統小揚琴
傳統揚琴的形制在近代《清稗類鈔》中有如下記載:“半于琴,而略闊。銳其上而寬其下,兩端有銅釘,以銅絲為弦,張于上。用錘擊之,錘形如箸……其形似扇”。[1]由此可見,最初傳入中國的揚琴并沒有琴架,且體積小,大多放在桌子上演奏,隨著揚琴在民間不斷地流傳,在形制上沒有特別大的改變,我們稱之為傳統揚琴。民間傳統揚琴的形制分為扇面形和蝴蝶形兩種。該琴有雙七、雙八以及雙十型等,琴的面板為平面,只有兩排條碼①,兩側的弦釘起到安裝固定琴的作用。總體來講,與現代揚琴有相似之處,但不能轉調,制作工藝簡陋,且該琴琴弦使用的為質地較軟的銅絲弦,演奏時所發出的聲音較小,琴弦易斷。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將傳統小揚琴琴弦的材質做了重大改革:中高音區琴弦換成鋼絲弦,中低音區采用細銅絲的纏弦。經過改良后,演奏時的音色明亮清脆,擊弦的過程中不容易斷弦,提高了揚琴在演奏中的應變能力。
(二)律呂式揚琴
該琴是1953年研制成功的。研制者將左右兩邊弦按照相差半音的音位排列,構成琴碼縱向音與音之間為大二度,橫向為小二度。與傳統雙八小揚琴相比,音域擴展為C—g3全部半音階的四個八度,音色余長,低音雄厚,中音柔和,高音明亮,增加了滾軸式活動山口。可以對個別音進行微調。增設的“雙檔制音器”的使用來控制余音。音列排列按照“橫五、大直、小拐”的規律所定,增加了許多現代揚琴演奏技法,如撥弦②、滑音等。
(三)變音揚琴
1.小轉調揚琴和大轉調揚琴
民族樂器改革家楊先生于1959年,發明了小轉調揚琴,也就是三排碼揚琴,在傳統雙十型揚琴兩排條碼的右側增加一排條碼,其音域可達三個八度,在解決臨時變音的問題上,增加了滾軸。其優點為:重量較輕,攜帶方便。小轉調揚琴可以演奏的曲目有改編的《南疆舞曲》《豐收》《塔十瓦一》等曲目。
2.401型揚琴
進入七八十年代, 我國研究出了401型揚琴。401型揚琴音域為四個八度,另外增加f3、d3、be3三個音,并增加了音量,具有變音轉調功能,因為左碼保持了七聲音階的縱向排列技能,401型揚琴既能演奏傳統揚琴技法:如純四度上下滑顫等,又能演奏現代揚琴技法,可演奏的曲目有《雙手開出幸福泉》和《林沖夜奔》等。
3.402型揚琴
1990年5月,研制出402型揚琴。1989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研制者發現調整琴碼的高度可以改變樂器的音色。隨后在探討的結果中,將其定為402型揚琴。與401型揚琴相比,402型揚琴音域擴大到F—a3,不僅適合演奏用大小調創作的音樂作品,還可以演奏現代音樂創作,如改編的《b小調幻想曲》《覓》《圈》曲目。
4.其他類型揚琴
自改革開放以來,除了以上所述揚琴類型外,研制者還相繼發明制造了501型揚琴,廣州紅旗牌十二平均律揚琴,敦煌81型揚琴,以及全律低音大揚琴等。這些類型的揚琴雖然在揚琴發展的過程中做了不同方面的創新與改革,但是并不能適應當時商品經濟發展和大眾主流需求,以至于沒能在全國范圍內廣泛使用。
(四)現代揚琴改革成果
1.蝶式揚琴
1998年,在河北省唐山市評劇團揚琴演奏員在他老師的多次指導下,憑著個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在經過多次失敗后研制出“蝶式”揚琴。蝶式揚琴的共鳴箱為蝶形,為了使蝶式揚琴音色在彈奏上保持一致,共鳴箱的容量和高度都有所提升。在402型揚琴音域的基礎上增加E、#F、bA、bB四個音。之后還研制出高音揚琴、中音揚琴、低音揚琴。其中,潘貴軍在研制低音揚琴時,考慮到低音揚琴延長音太長這樣一個難題,經過多次努力研制出低音揚琴止音器,經過專家學者鑒定后,低音揚琴止音器獲得了揚琴界的廣泛認同。
2.蝶夢揚琴
2006年,中國音樂學院的教授成功研發蝶夢揚琴,這項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專利。與402揚琴的音域和音位排列相同,區別在于取消兩邊的滾軸板及變音槽等配件,琴碼距離加寬,增加有效弦長,增加了整體音量,解決揚琴“跑音”的缺點,為有效控制余音還加入了制音踏板,增設的個別音碼和五個同音異位碼,使十二半音齊全。與蝶夢揚琴配套的還有蝶夢琴竹。蝶夢琴竹和傳統揚琴琴竹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蝶夢琴竹為適合琴面角度將琴竹設計為略微上翹,擊弦時能更好地與琴弦保持平行,使琴弦受力均勻;竹頭反面的弧度在演奏中,正好可以避免杵竹發生。蝶夢琴竹本身彈性均勻,手感良好,在顫竹時能夠更好地發揮演奏效果,它的尾部較寬,撥奏時舒適自如,整體下來要比傳統琴竹較硬,輪奏更加密集。
3.601型揚琴
在21世紀初601型揚琴的出現,與蝶夢揚琴一樣取消了變音槽這一部件,增設同音異位音,其音域擴展到B—f4,另外,還獨創了“S型微調活動滾板”和“立柱嵌入式琴碼”來代替原來的山口③和琴碼。可演奏的曲目有《海燕》《金翎思·滿鄉隨想曲》等獨奏曲,演奏起來更加容易。
4.虎嘯中音揚琴
近年來,隨著揚琴樂團的舞臺表演需要,陸續研發出了高音揚琴、次中音揚琴、低音揚琴、便攜揚琴、兒童揚琴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龍吟低音揚琴、虎嘯中音揚琴、鳳鳴高音揚琴和云鶯便攜揚琴及迷你兒童高音揚琴等,成為完整的聲部體系。
其中,虎嘯中音揚琴使用最為頻繁。虎嘯中音揚琴是在原有402型揚琴的基礎上改革的,其琴體結構與402型揚琴相比設計加大;增加了有效弦長,使音量增大;增加低音區#F、E、F三個音,在演奏部分曲目時不需要挪位,有了專用音位,為作曲家的創作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和演奏可行性。同時,這種設計方便了演奏者的演奏技法,也普遍被大眾所接受;滾軸板上的滾珠改用三角鋼結構微調支撐,將高音琴碼銅絲擺裝工藝改為銅片鑲嵌式工藝;琴蓋處也采用了無外露折頁技術安裝,使琴體更加美觀。
二、琴竹的發展
(一)近代琴竹
琴竹④,揚琴形制的一部分,是用來彈奏揚琴的工具。在最初傳入中國的外國揚琴,其琴竹是木制材料的。根據史料乾隆十六年《澳門記略》中記載:“銅弦琴,削竹扣之,錚錚琮琮。”[2]可見,外國揚琴在傳入我國經過不斷改革,琴竹的材質由木制改變為竹制,即為竹片削制而成的琴竹。雖然是竹制琴竹,但也是較現代琴竹粗糙得多的粗壯棒,它的長短、彈性和軟硬程度并沒有統一的制作標準。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琴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們將白膠布貼在揚琴琴竹的下方并將膠管套在琴竹頭上,在琴竹頭鉆出四五個均勻的圓孔,并貼上了紅木或者黑木,極大地減輕琴竹頭的重量,音色也變得圓潤飽滿。
(三)現代琴竹
現代琴竹的制作工藝更加完善,材質和形制方面也得到很大的發展,在材質方面,逐漸開始使用玻璃鋼、塑膠、藤制等材質的琴竹。在形制方面,新型琴竹也被不斷設計出來,其更好地符合了中國揚琴的民族特色,常見的有雙音色琴竹、雙頭琴竹、氈頭琴竹等。
1.雙音琴竹
雙音琴竹是在單音琴竹的竹頭反面粘貼黑木條或紅木條等,不加墊。這樣演奏反竹技法時,聲音更加清脆,并在使用過程中減少了杵竹的情況。例如,揚琴曲目《彈詞三六》中的傳統反竹⑤技法,更適合使用雙頭琴竹演奏[3]。
2.雙頭琴竹
雙頭琴竹與普通琴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雙頭琴竹上在每支琴竹的后端相隔一定距離上各加一個新竹頭,左竹的兩個琴竹頭之間間距可奏出四度,右竹兩個琴竹頭之間間距可奏出三度,能同時發出三四個音,能夠增強旋律對比,烘托氣氛。當演奏者不需要演奏和弦時,雙手需稍微抬高,這樣可以避免第二個琴竹頭出現刮音現象。這是對傳統琴竹形制及演奏效果的重大改革,這一改革提高了揚琴的音樂表現力,拓寬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當需要演奏舒緩、清亮的旋律時,還要換回常規琴竹。演奏一些樂曲時,雙頭琴竹和常規琴竹往往交替更換,如樂曲《林沖夜奔》。
3.氈頭琴竹
氈頭琴竹的竹頭不采用烏木或紅木粘貼,而是使用一小塊鋼琴槌氈制成的竹頭,粘貼后再用線將兩端綁合,琴竹使用起來輕盈利落。其使用范圍廣泛,歐洲大揚琴、低音揚琴演奏時所用的擊弦工具更適合使用氈頭琴竹。近年來,在室內樂揚琴重奏中,讓低音區音色在整首重奏曲目中達到強而不躁、渾和有力的效果。
4.其他類型琴竹
其他類型琴竹還有由高科技塑料合成的彩竹,兩個琴竹可以疊裝在一起的交叉移動雙音竹,與氈頭琴竹形制相似的啞槌,初學者使用的定型琴竹,無噪音的“浪竹琴竹”和特制的撥弦琴竹以及中央音樂學院桂習禮研制的揚琴練功槌等,這些琴竹在市場上推廣和使用的范圍較小,但仍有各自的使用優點。
三、影響揚琴形制的因素與展望
量變的積累帶來質變的發生。揚琴在我國從近代到現今,它的形制發生了質的改變,那么導致揚琴形制發生質變的原因都有哪些,這些原因對未來揚琴藝術的發展是否持續影響著,筆者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中國近現代揚琴形制變化的原因[4]。
(一)演奏技法對揚琴形制的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揚琴演奏技法不斷創新,出現了“抓奏”“刮奏”“摘音”⑥“搖撥”“滑音”等新技法,這些技法在傳統揚琴上表現出來毫無問題,但是像一些組合技法,如左手撥弦,右手擊弦的技法,再比如《海燕》這首曲目中的快速分解和弦技法等,就無法在傳統小揚琴上運用,最重要的原因是“雙八”型揚琴音域太窄,只有兩排琴碼。而正是這些新技法,推動了揚琴形制的改革,滿足演奏者的需求[5]。
(二)音色、音域的需要對揚琴形制的影響
傳統揚琴在近代,多是在民間的樂隊中處于伴奏的形式存在的。經過逐漸過渡,揚琴的演奏形式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其中揚琴協奏曲、揚琴交響樂的出現正是揚琴加入民族管弦樂團的編制后進行不斷的磨合、創新出來的新形式。
現如今,揚琴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已經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彈撥樂器。由于樂隊對音色、音域的這種需要,使揚琴不得不改進自身形制,以及在不斷碰激下創作出多元化作品,這同時增強了揚琴在樂隊的實用性。
另外,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揚琴進入科學、系統的發展階段,許多揚琴樂團的出現,也增加了揚琴家族成員及功能,如高中低及倍低音揚琴等特色樂器品種齊全,其配套品種也形成規模,如琴竹、琴弦、調音儀、制音器、多功能琴架等,使揚琴的形制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6]。
(三)審美觀念對揚琴形制的影響
中國自古的傳統審美觀念均講究“對稱”,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在傳統建筑上,如寺廟、宮殿、書院、祠堂等。在傳統樂器上也不例外,揚琴自歐洲傳到我國的幾百年來,傳統揚琴無論通過現如今改革后變成的形制如何,琴體的兩邊均是講究“對稱”的,這也是沿著中國的傳統審美觀念道路走。而與傳統揚琴不同的是,現代揚琴的形制更加科學精準,琴體為體積更大的梯形,或蝴蝶形,琴體兩邊的琴蓋或雕刻或畫或鑲嵌出各種精美的圖案,琴架多以木制鏤空為主,整體來看穩重大方,符合人們的審美標準。與傳統揚琴相比,這些足以反映出人們審美情趣的改變,影響著揚琴形制的改變。
(四)展望未來
如今,中國揚琴形制的發展已自成體系,中國揚琴以自身為載體不斷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展示民族藝術的魅力。未來,需要我們繼續扎根于民族音樂文化土壤,不斷改革、創新和發展,中國揚琴才能發揮出應有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徐珂.清稗類鈔 音樂類[M].北京:商務印書局,1907.
[2]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下卷)[M].南京圖書館古籍部藏(江南藩屬重刻本),嘉慶五年.
[3]李向穎.中國揚琴藝術發展五十年[J].中國音樂學,2001(01):95-103.
[4]楊健.中國的音樂會大揚琴——律呂大揚琴淵源探索與設想[J].中國音樂,2007(04):107-111.
[5]劉浩.揚琴——竹尖音樂藝術的魅力[J].樂器,2011(01):32-34.
[6]張強.揚琴琴竹淺談[J].通俗歌曲,2014(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