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 要:通常來說,歌唱藝術是通過聲音以及樂曲來實現情感的良好表達的,繼而達到聽眾在心靈上引發共鳴的效果。對于歌唱藝術來說,其基礎就是聲樂美學,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聲樂美學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能夠有效地對歌唱者的基本演唱技能進行一定的鞏固,而且在歌唱者的咬字以及音色糾正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為歌唱的和諧統一貢獻力量。而且,這對于總體視聽體驗以及藝術魅力的有效提升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基于此,本文以歌唱以及聲樂美學的內涵以及意義等為出發點展開敘述,就聲樂美學在歌唱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聲樂美學;歌唱教學;歌唱藝術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9-00-03
通過對歌唱藝術的整個發展歷程進行探析可以發現,歌唱與美學從古至今都是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實際上最早的歌唱組織是在古希臘的時候建立的,那時候人們為了更好地進行教會信仰的傳播,就通過進行小型歌唱團建立的方式來完成對《圣經》的歌頌,這就是最早期的歌唱組織。隨著音樂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音樂的審美需求越來越高,在歌唱中逐漸分離出了獨唱的方式,而且出現了各種用于音樂演唱的形式。這也就能夠看出來,聲樂與歌唱之間一直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又有所區別。
一、關于歌唱的概述與分析
(一)關于歌唱的定義的概述
歌唱是一種常見的音樂表現形式,它是由多個聲部的人聲完成相關的演唱的。歌唱與多人的同時齊唱是不同的,歌唱的重點在于“合”,這個過程中不僅包含了齊唱,還需要不同聲部之間進行良好的合作,共同進行新的音樂美感的創造。歌唱完成一般來說需要12個人左右,不同的聲部由不同的人來完成演唱,在歌唱的過程中大家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歌唱[1]。
(二)關于歌唱分類的概述
對于歌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不同的分類。
如果分類是按音色來完成的,那么可以將歌唱分為同聲以及混聲歌唱兩種。在同聲歌唱中是包含男聲歌唱、女聲歌唱以及童聲歌唱三種的,至于混聲歌唱,則是男聲與女聲共同混合演繹完成的,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以及女低音是其主要的四種形式,在其中或還會混有童聲。
如果分類是從演唱形式的角度展開的,可以將其劃分為有伴奏和無伴奏兩種主要的形式。在這兩種演唱形式中,難度比較大的是無伴奏演唱,整個演唱過程都是依據人聲完成的,所以,對于歌唱團隊的演唱水平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會更高一些。
總的來說,歌唱需要若干人共同來完成,是一個合作的過程,根據大家音色的不同進行不同聲部的組合,各個聲部之間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首樂曲的演唱,最終達到對聲樂的魅力進行傳達的效果。
二、關于聲樂美學的概述
歌唱教學過程中對于聲樂的訓練主要是在聲樂技巧的理解以及把握上的表現。
演唱者在進行聲樂演唱的過程中需要對聲樂的技巧以及方法進行有效的掌握,然后再在演唱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科學的應用,這對于聲樂藝術的技巧性以及藝術性的充分發揮有著重要的意義。當演唱者進行聲樂演唱的練習的時候,重點需要給予聲樂的技巧練習以及運用以足夠的關注,當演唱者能夠熟練地進行掌握以及運用這些技巧的時候,聲樂在歌唱中的魅力也就能夠有效地表現出來了。對于聲樂的技巧訓練來說,主要集中在發聲方法、咬字吐字、音色控制以及作品的情感表達上。與其他形式的演唱相比,歌唱需要參與的人數比較多,所以對集體性的發揮也會給予更多的關注,也就是說協調統一性是歌唱主要強調的,這也就意味著每一位演唱者的聲樂美學需要達到的要求也會更高一些,借助于技巧,更好地表達音樂中所包含的情感,然后再將這些情感有效地傳達給聽眾,促使聽眾與演唱者能夠產生化學反應,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三、影響聲樂演唱的因素
聲樂演唱的成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除了樂理知識,歌手的音準、音色等基本因素外,聲樂演唱者的心理素質、呼吸狀態,以及聲樂演唱中的舞臺表演是影響聲樂演唱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三個方面,也是最為普遍的影響因素,接下來我們分別對這三方面展開分析。
(一)聲樂演唱者的心理素質
較強的心理素質是聲樂演唱能夠成功的支撐,怯場會極大地影響聲樂演唱的舞臺表現效果。韓勛國主編的《聲樂藝術基礎》中曾提到過怯場是聲樂演唱中普遍的現象。對此,聲樂演唱者可以通過多參加演出活動以及上場前深呼吸等方式來緩解自身的緊張焦慮感,豐富的實踐經驗是聲樂演唱者形成強大心理素質的基礎,必須通過多實踐來鍛煉自身的心理素質,聲樂演唱的失誤率才會降低[2]。
(二)聲樂演唱者的呼吸狀態
氣息是聲樂演唱者在演繹作品時的支撐力量,控制好氣息有利于歌唱者聲情并茂地演繹藝術作品,帶給觀眾一場視覺盛宴。很多初學者籠統地認為歌曲演唱過程中的氣息按照正常呼吸來就可以,但實際情況卻是容易出現漏氣、憋氣等問題,無法達到一個完美的演繹效果。如果歌唱者在吸氣時不以胸部為主,很容易出現氣息微弱、聲音張力不足等問題,呼吸狀態不正確、氣息不穩,演唱者的聲音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急切短促,還會導致音準欠佳,高低音控制不好等問題。對于歌唱者來說,正確的呼吸方式應該是:吸氣時以胸部為主,形成一個全身共振,確保氣息能夠完整流暢地呼出,從而保證舞臺效果的完美呈現。一場完美的視覺盛宴,不僅需要歌唱者精準地掌握詞曲,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情景交融,通過精彩的舞臺表演來渲染演唱氛圍。演唱者每一次出演都是對作品的二次創作,首先演唱者要享受舞臺,在演唱之前探究作品的深層內涵,在演唱過程中融入情景表演,帶領觀眾走進作品背后的故事,感悟聲樂藝術的深層魅力。最初的聲樂演唱可能是從錄音棚開始的,但最終都將與舞臺表演融為一體。聲樂演唱與舞臺表演看似是兩個方面的東西,但其實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的,高水準的聲樂演唱最終會在舞臺表演過程中呈現給觀眾。
(三)聲樂演唱中的舞臺表演
當代社會各大歌唱類綜藝節目的流行使更多的聲樂類節目走入大眾視野,觀眾從原來的聽音樂更多地變成了賞音樂,一場好的舞臺表演能給整個音樂作品的演繹加分,引發觀眾的情感共振。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要求演唱者不僅要鍛煉自身的演唱技巧,同時還要注意肢體語言的塑造。歌者應當在臺下接受專業的培訓,包括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各方面從而更好地掌控舞臺,根據不同風格的作品搭配不同的表演風格,以呈現給觀眾最好的視覺效果。聲樂演唱者要充分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通過在聲樂演唱過程中融入舞臺表演,向觀眾講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優美的聲音打動觀眾,以精絕的舞臺表演留住觀眾,帶領觀眾走進作品描繪的情境,感悟藝術的無窮魅力。缺乏相應舞臺表演的聲樂演唱是不完整的,沒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很難獲得觀眾認可。《琵琶行》里的“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句直接道出了舞臺表演是聲樂演唱的支撐,對于聲樂演唱的成功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聲樂演唱最終就是要通過演唱者帶領觀眾走進作品,身臨其境地感悟作品魅力。有時單純的聲樂演唱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情感烘托作用,因此也很難打動觀眾,走進觀眾內心,而有時一個肢體動作卻可以牽引著觀眾的思緒,把觀眾帶到整個藝術氛圍中。觀眾能夠在出彩的舞臺表演中盡情享受聲樂演唱,感悟作品,在演唱者的帶領下享受詩意的藝術。
四、關于歌唱教學過程中聲樂美學現狀的研究分析
隨著聲樂演唱藝術的不斷發展,聲樂教學也在逐漸地形成自己獨有的技巧訓練系統,尤其是在聲音的訓練方面,取得的成效還是不錯的。而通過對聲樂美學的技巧成果進行借鑒之后,歌唱教學也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獨有教學系統。實際上,歌唱教學以及聲樂美學,其是在互相補充以及借鑒過程中完成共同發展的。但是,在對國內的歌唱教學結果進行探究之后可以發現,現如今國內依舊是沉浸在已有的成果上的,國外好的經驗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借鑒,因此實際的發展進步是非常緩慢的。一方面,國內的很多歌唱藝術在培訓時還是停留在聲樂技巧方面,歌唱藝術的發展主線放在了聲樂上,歌唱僅僅被賦予了輔助的角色,其也并沒有成為獨立的系統實施更進一步的發展。另一方面,基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影響,大、中型的歌唱團隊是比較常見的,那些比較小型的歌唱團隊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這些大、中型的歌唱團隊參加的人數太多,以至于教師在進行歌唱教學的過程中并不能將每一個演唱者都照顧到位,此外,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這在無形之中也增加了歌唱教學的難度。但是,最近幾年,歌唱教學在國內受到的關注度有所增加,人們對這種歌唱形式的喜歡程度也增加了,漸漸地原本的“大歌唱”向“多聲部”以及“多層次”的演唱轉變,這是一個不錯的趨勢,聲樂美學在歌唱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與作用也逐漸得到了重視。
五、關于聲樂美學與歌唱教學中的作用研究分析
(一)歌唱能夠很好地表現聲樂演唱集體的和諧性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歌唱學習往往要比聲樂學習簡單很多,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在進行聲樂演唱的過程中,獨唱是比較常見的表現形式,此外,還有兩個人一起演唱的形式,但這種形式出現的大部分場景是歌劇表演,而且,即使是兩個人在對唱演出,也是各唱各的,也可以將其認為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獨唱。在采用這種獨唱的方式進行演出的時候演唱者只需要顧及自己的演出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給予其他演唱者太多的顧忌。然而,歌唱與之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歌唱是一種集體性的活動,不僅對演唱教師的要求比較嚴格,演唱者所需要達到的標準也是很高的。如果是在進行分部演唱,那么演唱者除了關注自己的部分之外,與其他聲部同伴之間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表演的過程中發生了失誤,其他的演唱者或多或少地也都會受到影響。所以說,歌唱效果好能夠很好地表現聲樂演唱集體的和諧性,歌唱是一個合作的過程,需要每一位參與者的通力合作[3]。
(二)歌唱對于聲樂的演唱技巧來說是一種延伸
實際上,獨唱非常優秀的人不一定能夠表現好歌唱,但是在歌唱時表現很好的人,在獨唱時也不會差。雖然說,歌唱是集體性的演唱藝術,但是,對于每一位參與演唱的人的要求也并不低,如果從演唱技巧方面進行分析,歌唱可以說是關于聲樂技巧的一種良好的延伸。其一,對于聲樂節奏來說,歌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進行歌唱表演的時候,往往是有一個指揮員進行歌唱節奏的指揮的,在演唱的時候,指揮者的節奏是依據,演出的完成是依據節奏的指揮實現的,如果指揮者沒有良好的節奏把握能力,那么歌唱的效果就會受到不小的影響。但是,在進行聲樂演唱的時候,演唱的節奏是由演唱者自己進行把握的,演唱者處于整個過程的主導地位。所以,就節奏而言,歌唱所需要達到的要求更高一些。其二,在進行演唱的時候演唱者需要對自己的氣息進行嚴格化的訓練,何時演唱,何時暫停,以及使用哪種音色完成演唱,這都是有一定的規范的,是需要以規范為基礎進行整齊統一的。
(三)通過呼吸訓練,幫助鞏固歌唱的基本功
雖然說,在歌唱的時候,對呼吸方法方面是有一定要求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呼吸的控制問題。然而,聲樂美學在呼吸的容量方面的要求就沒有這么高了。歌唱對于呼吸方面的要求算是獨有的,如果演唱的時候有呼吸過度的現象發生,那些多吸入的氣體就會促使演唱者的飽腹感增加,這時候演唱者所演唱的音量也就會隨之增加,很容易掩蓋掉其他演唱者的聲音。所以說呼吸訓練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進行聲樂演唱的時候進行合理的呼吸方法的運用,有助于演唱者對氣息關注度的增加,這樣演唱者就能夠接受更加專業的呼吸方面的訓練了,這對于演唱者的基本功的鞏固有著重要的意義,還能夠推動歌唱教學的順利開展。
(四)通過咬字訓練可以幫助進行聲音位置的統一
除了要進行呼吸訓練外,咬字訓練在歌唱教學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當使用不同的咬字方式進行發聲的時候,所產生的聲音效果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演唱者是使用牙齒打開的方式咬字的話,那么他們所發出的聲音也就會更加立體、洪亮;但如果是使用雙唇或者是舌尖進行咬字,這時候傳達出來的聲音就會含混不清。咬字習慣是人們在說話的過程中形成的,所以說想要糾正是很難的,而且大家的咬字方法各不相同,也就致使歌唱教學的難度進一步增加。但是,通過聲樂美學中的咬字方法的訓練,這一問題是可以得到妥善解決的。在歌唱開始之前,先引導歌唱演員就歌曲的歌詞進行朗誦,這個過程就能夠找出那些發音方式不協調的成員了,然后再針對具體的情況對他們展開獨有的訓練。
六、結束語
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聲樂美學發揮了很重要的功能與作用,作為歌唱教學的教師應該重視起來,借助聲樂美學的方法與技巧幫助演唱者進行科學的歌唱訓練,協助他們進行氣息的有效控制,做到正確的咬字吐聲,這樣才能夠使得歌唱的效果更加和諧,順利地推動歌唱教學的完成,對于個別的演唱者實施針對性的訓練,引導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演唱中,這樣,歌唱的水平才能夠實現更好的提升,我國的聲樂歌唱事業才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與發展,贏得更多聽眾的喜愛。
參考文獻:
[1]孫消.論聲樂美學在歌唱藝術中的作用[J].黃河之聲,2019(04):102-102.
[2]孔吉龍.淺談歌唱中的聲樂美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01):145-146.
[3]蘆雪紅.論聲樂演唱技巧在歌唱藝術中的運用[J].喜劇之家,2017(06):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