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萱
摘 要:在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多樣化的文化藝術有了頻繁交流的契機,以原生態民間舞蹈為例,民眾對其認知程度得到明顯提升。不過,結合實際情況觀察,發現針對傳統經典的原生態民間舞蹈而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開發與保護,但總體上仍然暴露出相關問題。基于此,本文通過闡述原生態民間舞蹈的概念,說明原生態民間舞蹈的藝術特征,探討其挖掘保護的意義,確保能夠實現挖掘原生態民間舞蹈并保護生態藝術魅力的目標。
關鍵詞:原生態民間舞蹈;生態藝術;魅力
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9-0-03
原生態民間舞蹈通常是指起源于古代先民們的舞蹈,并通過“手足并舞、以歌相慶”所產生[1]。從其特征來看,原生態民間舞蹈還要體現出“民間”的特點,即主要由普通民眾來參與,多數情況下表現為民俗儀式中的舞蹈。原生態民間舞蹈最早來源于民間,且流傳于民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富含原生態氣息的民族舞蹈也會得到傳承。同時,這種原生態民族舞蹈元素也會與生活元素、宗教信仰元素等進行組合,多與當地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針對舞蹈過程中可能使用到的相關器材、服裝等,通常不會發生異化改造,可折射出不同民族的生活原型,也見證了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過程。原生態民間舞蹈具有獨特的生態藝術魅力,它由人民群眾所創造,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歷經錘煉與發展,其飽含當地民族民眾的生活習慣、風俗禮儀、思想情感以及道德觀念,也具備民族審美情趣的特征。例如,在傳統舞蹈形式富含詩意的同時,展現出美好的藝術形象,通過真情流露,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真摯感情的贊許。
一、原生態民間舞蹈的藝術特征
原生態民間舞蹈未曾加以修飾,起源于民間,富有鄉土氣息,在將其與舞臺表演的民族舞蹈相對比時,發現其具備“天然”特質,未曾經過藝術美化處理[2]。通常來講,原生態民間舞蹈與劇場表演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它主要呈現出的是自娛自樂這種形式,并擁有著廣泛參與性的特點。從其藝術特征來看,主要包含以下三點。
(一)與自然地理環境相貼合
針對原生態民間舞蹈而言,要體現出其“原生態”的特征,通常表現為孕育在特定生存環境下,即包含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種類型。從自然環境角度出發,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下,對原生態民間舞蹈的體態、動作、風格產生影響,在將上述因素和社會環境相融合以后,才能夠孕育出獨具地域民族特色的原生態舞蹈種類。眾所周知,我國屬于多民族國家、幅員遼闊,并且包含高原、盆地、濕地、平原等不同種地貌類型。
例如,針對青藏高原,其海拔相對較高,是藏族民眾生活的區域。青藏高原氣候寒冷,在此狀況下,生活在區域內的民眾就可以借助舞蹈來增加熱量,因此,在跳舞時所采取的動作幅度相對較大。結合當地原生態民間舞蹈的動作形態,發現其具備“前俯后仰”的特點,究其原因,這種特征其實和區域地勢結構有所關聯。基于藏族民眾的生產生活環境,青藏高原區域稱得上是山峰眾多,并具有險要的地勢特點,民眾生產生活表現出封閉性特征,加上山脈眾多、山路起伏,走山路便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行走過程中,為了迎合山勢,通常在上山過程中要采用上半身傾斜的方式,并且要根據山路的陡峭情況來保持合理的前傾幅度;反之,若是在下山過程中,則應當使上半身向后去傾斜,這種做法有助于保持身體的平衡性。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藏族民族在生活中要學會適應,并且這種獨特的生存狀態會影響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塑造出當地原生態民間舞蹈所展現出來的“前俯后仰”形態特征,從上述分析可知,原生態民間舞蹈的藝術特征和自然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關聯。
(二)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相貼近
原生態民間舞蹈不具備表演性質的功利性,與單純取悅觀眾性質的表演風格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其生活環境不同,原生態民族舞蹈也能夠反映出這種差異。結合實際狀況觀察,發現原生態民間舞蹈由廣大民眾來參與,并與日常生產勞動、生活過程息息相關[3]。從表現動作、形態角度出發,原生態民間舞蹈相對樸實,在表演期間一般不會經過刻意的修飾,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持續傳承與演變。
例如,以我國蒙古族的原生態民間舞蹈為例,內蒙古處于我國的北方區域,在其周圍存在著被稱為國內第二大高原的內蒙古高原。它與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有所不同,海拔相對較低,且地勢趨于平坦。在內蒙古地區主要生活的是蒙古族民眾,他們的生產勞作通常以畜牧業為主。蒙古族民眾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適應了游牧生活,并且通常以牛羊為伴,與大自然直接接觸,蒙古族民眾多具有性格勇敢、熱情與直爽的特點。在以往日常生活中,馬屬于當地民眾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族民眾的跳舞動作多與馬相關,多會呈現出在馬背上生活的狀態,以昂首挺胸的騎士雄姿等形態為例,也表現出當地民眾熱情、健康有利的一面。從原生態民間舞蹈風格角度觀察,那些舞蹈動作呈現出蒙古族民眾的豁達與開朗,彰顯出英勇無畏的民族氣勢。因此,原生態民間舞蹈不僅和社會自然環境有關,還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相貼近。
(三)與民族傳統風格相適應
原生態民間舞蹈根植于當地的民族生活,并擁有自然傳播方式的特征,從這一角度觀察,發現原生態民間舞蹈具備相對穩定的民族風格。以原生態民間舞蹈的使用服裝為例,通常能夠表現出地域特色,它屬于多樣化民族風俗及文化的滲透與融合,可呈現出特定文化內涵[4]。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在原生態民間舞蹈中,儀式舞蹈常處于關鍵地位。傳統社會以農耕為主,在生活中民眾具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人與自然觀念的相處之道也折射出對原始文化的心理,表明原始民眾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呈現出來的原生態儀式舞蹈會表現出對自然的敬畏,尤其是針對原始社會而言,在借助原生態舞蹈表達贊美、支持等愿望時,當地民眾一般會借助獨特的儀式舞蹈。原生態民間舞蹈有時還會借助圖騰的方式,即將對應的圖騰符號演化成相應舞蹈的各種動作,在經過這種方法加以處理后,表演期間就能夠增強表演者及觀眾群體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這些均屬于民族文化的有效積淀,也反映出原生態民間舞蹈和民族傳統風格相適應的特征。
二、原生態民間舞蹈挖掘和保護的意義
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過程中,諸多原生態成分不斷和現代元素相互融合,在此背景下,一些民間舞蹈也開始呈現出商業化、世俗化的特征,這也意味著原生態舞蹈面臨著較為嚴重的沖擊。調查發現,有些原生態民間舞蹈幾近滅絕,其生存狀況不佳[5]。在此背景下,隨著重視傳統文化保護、重視原生態藝術魅力口號的提出,對原生態民間舞蹈的挖掘和保護也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挖掘保護的基本價值
原生態民間舞蹈作為廣大民眾創造出來的獨特藝術,其產生與流傳均與民眾存在密切聯系,舞蹈多具有鮮明的風格,且韻律優雅。在日常生活中,原生態民間舞蹈滲透到各個方面,并且舞蹈自身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發展。原生態民間舞蹈具備綜合性形態的特點,其中涉及多樣化的原生態要素,例如,包括舞蹈、服裝、道具、音樂等要素。同時,部分原生態民間舞蹈還與民俗儀式保持著關聯,以甘肅舟曲縣的多地舞為例(也被稱作“朵迪舞”“羅羅舞”),表演人員主要是中年婦女,通常會在春節或其他隆重的節日里演出,反映出和民族儀式相關的特點。在關注特定節日儀式的基礎上,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因此,要從舞蹈自身屬性與民俗儀式的聯系角度出發,做到合理挖掘與妥善保護。
(二)挖掘保護其文化價值
在推進現代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原生態民間舞蹈所蘊含的生態藝術魅力也應得以展現。調查發現,當前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被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信息化吞噬的威脅,在此過程中,也必然會對原生態民間舞蹈的生態環境產生破壞,致使原生態民間舞蹈的諸多元素受到破壞。此外,如果對原生態民間舞蹈缺乏重視,未曾挖掘并建立起相應的保護機制,也會促使原生態民間舞蹈逐漸消失。人們在接觸現代文明的過程中,也開始逐漸遠離傳統文化,尤其是在個人娛樂興趣發生轉變的條件下,部分青年群體對傳統文化選擇放棄,反而熱衷于外來文化,這也會導致原生態民間舞蹈失去民族文化的心理根基[6]。因此,積極挖掘并發展原生態的民族民間舞蹈元素,能夠進一步強化對原生態民間舞蹈文化特色的保護。
(三)挖掘保護其經濟價值
從表面上觀察,原生態民間舞蹈所包含的“原生態”屬性可能相對孤立且難以觸動,但如果直接認為原生態民間舞蹈落后于時代、脫離了實際情況,那就會導致原生態舞蹈的進一步衰退。其實,原生態民間舞蹈同樣具有其經濟價值,尤其是在將原始藝術和現代審美相結合以后,可發揮出民族舞蹈的再啟蒙優勢。從生態藝術魅力角度出發,通過營造虛幻的意境同樣可以滿足觀賞者的心理需求,并為開創多樣化的舞蹈種類奠定基礎,有助于拓展市場。不過,應當注意的是,在對其實施挖掘期間,需要緊緊依附原生態舞蹈的根基,可從加工手法上加以創新,借助新技法融入原生態元素,并對舞蹈進行拓展和創新,最終呈現出其全新的原生態魅力。
三、原生態民間舞蹈的挖掘和保護
(一)加強對法律保障體系的完善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對原生態民間舞蹈進行挖掘和保護生態藝術的過程中,也需要得到完善法律保護體系的支持。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借助宣傳保護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整體效果相對有限,只有借助法律保障,才能夠為強化其保護特征,明確保護的權利和義務。操作期間,可通過建立起完善化的原生態民間舞蹈保護措施,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法例條文,強化政府主導的作用,并積極形成協調、高效的工作模式,從而讓原生態民間舞蹈獲得法律強有力的保護支持,避免有關原生態民間舞蹈元素受到破壞和攻擊。
(二)創建相應的機構與保障機制
其一,從原生態民間舞蹈的傳承角度出發,要重視發展和傳承。在滿足條件下,盡力去尋找和幫扶原生態民間舞蹈的傳承者,通過指定具備專長的民間藝人進行保護和傳授,讓原生態民間舞蹈得到更好的挖掘和發展[7]。其二,要消除原生態民間舞蹈挖掘與保護的阻礙。首先,結合實際狀況,立足于現代社會,需要加強保障機制的建設,可通過提高待遇、增加保障投入等方式來消除后顧之憂。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優秀原生態民間舞蹈傳承者對工作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傳承和挖掘原生態民間舞蹈創造有利條件。其次,針對藝術科研機構、高校部分,可以設置有關原生態民間舞蹈的研究項目,并通過開展學術研討會等方法確定課題,并對相關資料實施搜集、調研、統計整理[8]。最后,可按照當地區域特色,建立相對應的民俗村或者民俗博物館等,從而將不同民族原生態民間舞蹈的發展歷程、表現形式等生動地展現出來,為促使其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并確保原生態民間舞蹈能夠在新的環境下得到持續發展。
(三)拓展原生態民間舞蹈創新發展的新思路
首先,對其機制進行創新,實踐期間通過創建新型文化產業模式,促使原生態民間舞蹈和現代社會生活相融合。其次,重視宣傳并擴大影響,可以借助名人、品牌效益,加強對原生態民間舞蹈文化的宣揚,利用組織活動等方式來提高其影響力,如通過原生態民間舞蹈比賽來提高吸引力,讓更多人重視對原生態民間舞蹈的挖掘和保護。最后,要判斷出原生態民間舞蹈保護和傳承的最佳途徑,在實踐中辨明突破方向。行動期間,可將原生態民間舞蹈和旅游進行有機融合,將富有“原生態”氣息的民間舞蹈文化充分展示出來,讓熱愛旅游的人去欣賞。同時,要將原生態民間舞蹈的自娛自樂屬性進行拓展,使其朝著文化產業的方向不斷發展,將民間文化保護與傳承和旅游業開發利用進行合理性銜接,逐漸創造出原生態民間舞蹈品牌,并完善其產業。
(四)要做到合理挖掘與正確保護
在追求原生態民間舞蹈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不能隨意破壞原生態的舞蹈元素,要明確其歷史文化價值,彰顯出生態藝術的獨特魅力。在實踐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對其形態進行調整,進而肆意增設新編動作,避免改變其原始特征。同時,針對原生態民間舞蹈要做到整體性保護,防止漏項。例如,針對其中含有的舞蹈、服飾、道具、音樂等元素,要做到正確保護,并將其納入整個民俗儀式中來。
四、結束語
原生態民間舞蹈并非只是簡單的藝術,它還彰顯著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生活特征,在融入歷史韻味的背景下,具有獨特的生態藝術魅力。在對原生態民間舞蹈進行挖掘和保護生態藝術的過程中,通過采取上述方法,可以讓飽經歷史沉淀的原生態民間舞蹈彰顯出新的時代特色,從而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雪.民間舞原生態之淺見——以藏族民間舞蹈為例[J].藝術評鑒,2021(10):50-52.
[2]肖繼元.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中文化空間的建構探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03):86-90.
[3]李吉凱.民族舞蹈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探究[J].大眾標準化,2021(12):69-71.
[4]任君.原生態民族舞蹈的藝術化及其保護[J].傳媒論壇,2019,2(19):168-169.
[5]劉琴,李兆函.淺析當代原生態舞劇《云南映象》的藝術特征[J].戲劇之家,2022(22):51-53.
[6]董默.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中的表達方式研究[J].名家名作,2021(03):148-149.
[7]張婷.廣西壯族“非遺”民族民間舞元素再創編研究——以壯族扁擔舞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18):135-136.
[8]何輝.基于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改革研究[J].戲劇之家,2022(3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