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內容摘要:所謂憂國是指為國事而憂勞,具有愛國的意味,因為愛國才會對其未來產生憂慮,但其感情又比愛國更加豐富,除了對國家的熱愛還包括對其發展的擔心憂慮,是一種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患意識。杜甫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其詩歌中的憂國意識尤為鮮明突出,主要表現在愛國、忠君和以民為本三個方面。
關鍵詞:杜詩 憂國 愛國忠君 以民為本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歌無論是詠物、記事,還是抒懷,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充斥著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與擔憂。而且這種意識跟隨了他一生,并隨著時光推移而愈發濃烈、真摯。杜甫一生自“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到老年絕筆“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共留存下來一千四百多首詩。他用詩寫戰爭,寫時事,寫生民疾苦、胸懷抱負、統治階層驕奢淫逸,寫因戰亂而造成的個人的慘劇、家族的慘劇,寫村落、城鎮乃至都城的凋敝和衰落。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詩人已離我們遠去,但杜甫作為一個生長在大唐帝國的沙中之金,愈經磨洗愈能彰顯其光輝。觀其一生,憂國憂民構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其詩歌中也呈現出濃厚鮮明的憂國意識,杜詩中的憂國意識不是籠統的而是明確的,是杜甫從“奉儒守官”的儒家正統思想出發,與國家興衰、黎民百姓緊密相連的一種憂患意識,有著具體表現。
一.愛國
愛國主義是杜詩呈現出的鮮明特色。古往今來都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每當國家存在隱患時,總會涌現出一批忠君愛國之士。他們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能夠勇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杜甫便是這樣的人,他的詩也流露出強烈的愛國之情。
首先表現在對安史叛軍的痛恨。直接導致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亂,是一場地方勢力反對中央統治者的叛亂,杜甫采取了堅決維護唐王朝的態度。當安史叛軍侵占長安后,不少身居高位的官員皆對叛軍俯首稱臣以求保命,唯有僅僅做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樣微不足道小官的杜甫,卻寧折不彎不肯低首與叛軍,并以十分敵對的態度對待叛軍。詩人對那以下犯上、懷有狼子野心、將人民美好生活盡數摧毀的亂臣賊子有著切膚之恨,如《北征》中四句話一口氣連用三個“胡”字來痛罵叛軍,對叛軍犯上作亂的不忠行為唱衰,鼓舞唐軍勝利在即,表明了詩人堅信叛軍只是一時得意,大唐的軍隊終會手刃叛將取得勝利的決心。言語之間杜甫對叛軍的鄙夷不屑與痛恨彰顯到了極致,表達了他對叛軍深切的仇恨,對唐軍的殷切期盼與支持,具有非常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再如《悲陳陶》中:“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詩人對唐軍的作戰失敗和傷亡慘重感到痛心疾首,對叛軍的囂張氣焰十分憤怒,情感鮮明,愛憎有別,短短幾句將詩人的愛國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
其次表現在對盛世的追憶。杜甫生長于盛唐,親身經歷了那個后來讓他無數次魂牽夢縈的大唐盛世,當時太平繁盛的氣象讓詩人深深眷戀,那段時光是詩人難以磨滅的回憶。詩人也經常把開元盛世形諸詩篇,希望唐王朝可以再現昔日的繁榮昌盛。如《憶昔二首》之二中就說到開元年間“小邑猶藏萬家室”的盛況,農業發展一派好景,糧食豐收,社會安定有序,人民生活幸福安寧。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此時杜甫為避戰亂帶著家人四處逃生,非常狼狽。詩人的生活現狀與詩中所寫的太平生活恰恰相反,因此借助詩篇來表現他對以往繁榮盛世的留戀。此外杜甫在他多首詩中都曾表達過他對這一消逝的盛世的追憶,如“安得更似開元中,道路即今多擁隔”“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三嘆酒食旁,何由似平昔”等,都帶著夢回盛世的情結。這些詩飽含著詩人對過去那種家家糧食儲備豐足、社會安定有序、國家昌盛的幸福生活的追憶。這是杜甫心之所至的美好時代,也是最靠近杜甫抱負的時代。曾經的大唐是那樣輝煌、令人神往,怎能讓詩人不去深沉地愛它呢?
最后體現在對戰亂平息的欣喜。杜甫作為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始終將自己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危亡緊密相連。在兵連禍結的戰爭中,杜甫的最大的喜悅當然是盼到戰爭的結束。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此詩作于廣德元年(763),史朝義自縊,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迎來了終結。詩人此時正漂泊于梓州,聞此喜訊,驚喜若狂,不由淚灑衣襟,原本整日吊著的心終于獲得了寬慰,情難自已,想要高歌痛飲以表達這激動的心情。不僅如此,詩人認為既然朝廷打了勝仗,河南河北的戰亂都已平定,那在不久后就可以回到期盼已久的家鄉了,詩人高昂熾熱的愛國之情盡顯其中。作此詩后不久更有詩人買船南下想要直接到達夔州的行徑,但因病魔纏身只好在云安暫住了幾個月,后來才到達夔州。有的說詩人是想經夔州到長安,有的則說是回老家洛陽,但無論哪種說法,體現了詩人對戰亂平息的喜悅和未來一片美好的希望。
二.忠君
封建社會愛國與忠君密不可分,忠君是愛國的主要表現。“在杜甫所處的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他的忠君是和愛國、憂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甚至有時候是“二位一體”。封建時代是家天下,君主代表著國家,愛國與忠君是不可分割的,這一點在杜詩中體現的非常真切。
一方面表現在安史之亂后詩人義無反顧地投奔遠在鳳翔的唐肅宗。杜甫“一飯未嘗忘君”,對君主是一腔赤忱,死生不計。至德二載(757),唐軍與安史叛軍之間的交戰局面有了一定的轉機,詩人在羌村聽聞肅宗在靈武即位,就只身奔赴延州想要投奔肅宗,不料中途卻為叛軍俘虜到了長安。被叛軍送到長安后,又在次年四月冒著巨大的危險,跋山涉水,徒步逃到了肅宗朝廷所在的鳳翔。其路途之艱難不易如《述懷》所記,從安祿山的叛軍攻陷潼關到得以趁著長高的草木脫身,已經很長時間了,如今終于有機會來追隨君主,這一路上驚險自不必說,跌跌撞撞,風餐露宿,等到去拜見肅宗時詩人腳穿麻鞋,一身破爛到可見胳膊的粗布麻衣,十分狼狽。當時其他有名的大詩人在安史之亂爆發后都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李白雖是誤入永王李麟幕府,但也確有此事;王維則采取中立態度接受了叛軍的偽職;唯有杜甫堅決抵制叛軍,歷盡艱險,九死一生也要奔赴君主,不降敵,不中立,態度鮮明,氣節奇高,此等忠君之心明月可鑒。
另一方面表現為離開京城后的戀闕之情。如《秋興八首》,這是詩人旅居夔州時創作的以遙思長安為主題的組詩,表達了詩人自離開京城后對皇帝、宮闕的留戀與追憶。第一首因秋感興,“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通過對巫山巫峽蕭瑟秋景的形象描繪,渲染了陰森幽邃、動蕩不安的氛圍,詩人濃厚的思國之情盡顯其中,更有孤寂悲涼之感;第二首至四首逐漸把目光轉移到長安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描寫了一些與長安有關的人與事;第五首開始至第七首是對當年長安盛況的描繪。如《其五》寫了宮殿的輝煌壯麗,早朝場面的莊嚴肅穆,以及自己曾得“識圣顏”是至今仍引為豪的美好回憶;第八首憶當年與故友同游長安附近的昆吾、御宿等勝地。這八首詩是一個整體,以追憶長安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當年在朝廷為官時盛況的懷念。
由此可見,杜甫始終將個人前途與國家興衰、君主榮辱緊密聯系在一起,“他無比熱愛祖國,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生后,詩人的喜怒哀樂完全是和祖國的盛衰起伏相呼應的,從中突出了他的愛國熱情和對祖國命運的憂慮之情”,由此形成的愛國之情是深沉闊大的。詩人的眼中總是懷有深沉的憂慮,憂的是滿目瘡痍未來該何去何從的國家和飽受戰亂之苦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杜甫的憂慮與同期的其他詩人有所不同,后者主要是對自身及親友命運的擔憂,而杜甫的憂慮來自于對國家的責任感,以實際行動展示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人生信念,這是一種深廣的、沉重的愛國忠君意識。
三.以民為本
以民為本的觀念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杜甫更是切身踐行了這一理念。信奉儒家思想的杜甫始終將人民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的所思所想,同情統治階級殘暴統治下人民的種種遭遇。杜詩的描寫對象不拘泥于上層貴族和達官貴人,更多的是平民百姓,描寫他們的真實生活,為人民代言,貼切地說出了人民心坎上的話,真切地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先杜甫深入人民之中,為人民代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百姓苦難生活的表現。如《新安吏》所言,新安縣由于連年的征戰已經沒有成年男子可以去從軍了,可蠻橫的官吏仍不罷休,接連要“中男”“肥男”“瘦男”服役,百姓深受戰爭之苦。再如《石壕吏》中,一家三個兒子都去從軍其中兩個戰死,剩下一個下落不明的尚可認為還幸存于世間,家中男子僅剩下還是稚童的小孫子了,此情此景真是聞者悲傷,見者落淚。《新婚別》一開始就發出了“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這樣的感慨,古時女子都要依靠丈夫生活,這里卻說如果嫁給從軍的人不如早早不要這個女兒,免得活受罪。后面更是以鳥兒來對比諷刺戰爭中人民的悲慘,鳥兒尚可成雙成對新婚夫妻卻要分開,人活的還不如鳥兒快活自在。《無家別》中的境況可謂是凄慘無比,如果說《新婚別》只是要承受不能相守之苦,那么在此處卻是“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這樣的慘狀。走在村子里空曠無人,回到家里一個親人都沒有了只剩下孤零零的征夫,環顧四周鄰居也都只剩下一兩個寡婦了。這都深刻地揭示了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以及連年的戰亂帶給人們的不幸。
二是對百姓高尚情操的贊揚。新婚夫婦頭天傍晚新婚,床還沒暖熱,第二天一大早丈夫就要啟程去戍邊。如《新婚別》中,新婚的妻子得知丈夫馬上就要出征了,想要跟著丈夫一起去打仗,又怕軍情危急、戰場險惡,去了反而拖后腿。面對不能與丈夫相伴的困境,她沒有過多地不滿與抱怨,只是叮囑丈夫不要因為新婚離別而難過,支持丈夫參加平亂的戰爭并希望丈夫能夠為國家效力,到了戰場上要專心打仗,早日打敗敵軍取得勝利,結束這場戰亂,待丈夫平安歸來倆人再好好相守。縱使生活如此悲苦,女主人公仍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堅信守得云開見月明,夫妻終會迎來團圓,過上安寧的日子。杜甫筆下的婦人也有著博大的胸襟和不凡的氣度,知道孰輕孰重,識大體明事理,頭腦清醒,心胸寬廣。這充分體現了杜甫對于平民百姓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高尚氣節和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的贊揚。這每一首詩都彰顯著詩人對人民的深切關懷,詩人將百姓說不清的、不會說的、難以啟齒的統統表現了出來,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深切關懷,“不僅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膽地、深刻地表達出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迫切要求,為人民代言,道出了人民的心聲”,真正做到了想人民所想。
其次,杜甫不畏權貴,揭露抨擊統治階層,主要分為兩點。其一,表現為對統治者驕奢淫逸的批判。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所言,華清宮富麗堂皇如瑤池仙境,音樂聲大的響徹云霄,外面保駕護航的士兵密集如麻,那些人就在這溫泉暖氣中縱情享樂,而能夠來到這種場合的,都絕非布衣百姓。看到當政者醉生夢死奢華無比,黎民百姓卻正經受著莫大的苦難時,詩人痛心疾首并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動人心魄的詩句,通過生動的描寫對統治者的奢靡生活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和嘲諷。再如《麗人行》中的描寫,三月初三的好時節,長安曲江河畔迎來了眾多美人,其中的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是楊貴妃的姊妹,她們穿的都是“繡羅衣裳”,綾羅綢緞,吃的皆是“紫駝峰”“白魚鮮”等珠翠之珍,美味佳肴,渾身上下珠光閃閃,光彩照人,盡顯奢靡富貴,聽著宛轉悠揚的笙簫鼓樂,紙醉金迷。即便如此,她們面對玉盤珍饈卻拿著筷子遲遲不動,嚇的御廚們只好“絡繹送八珍”,以討得麗人歡心。詩人以此諷刺揭露了楊氏姐妹的奢華鋪張,窮奢極欲,而她們之所以敢如此囂張,原因無他,只因正得皇上盛寵,從而委婉的批判了君王的荒淫誤國。
其二,是對政治黑暗腐敗的抨擊。《麗人行》中以“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一句將楊國忠恃寵而驕的橫行霸道展露出來,因楊貴妃而得勢的楊國忠驕橫無禮,卻能做得丞相這樣的大官,反觀像詩人這般有才華與能力的人卻如此落魄,其中暗含詩人對當時政治腐敗的諷刺抨擊。再如《兵車行》中,詩人以非常直白的詩句進行了一番深切的控訴。詩人來到了咸陽橋頭,聽到了響徹云霄的痛哭聲,看到了人民苦戰久已的慘狀。從十幾歲的少年時期就跟著一起出征,等到回來時已滿頭白發,幾十載歲月都枉送于當權者的罪惡欲望中,然而哪怕這樣也無法使當權者得到滿足,還要讓這些人繼續戍邊。戰場上早已血流成河、白骨如山,死的人一茬接一茬,看不到盡頭。然而百姓這樣的悲慘,只不過是因為當權者的一場陰謀,傷亡無數的士兵與百姓不過是當權者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天寶十年(751),討伐南蠻之事迎來了失敗的結果。當時正風光無限的寵臣楊國忠,為掩蓋這次兵敗的慘狀以求維持榮寵,不顧百姓死活強行招兵,使得到處怨聲載道,百姓叫苦連天。詩人通過生動的描寫形象地表現了黑暗現實社會下人民所遭遇的苦難,深刻地揭露了政治斗爭的黑暗險惡。杜甫可謂是人民的詩人,他以詩為刃,深深刺進統治階級的無道,為人民代言,詩人通過生動的描寫將統治者的奢靡鋪張和政治斗爭的黑暗形象地展露出來,對他們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同時也隱晦地表現了生活在這樣黑暗現實中的百姓的苦難。
綜上所述,杜甫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心系國家、情寄人民,在于他關注社會現實、勇于抨擊時政弊端。杜詩所體現的愛國之情,憂國之意對后世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杜詩的憂國憂民精神激勵著無數志士仁人為祖國、為人民而奮斗犧牲。杜甫的憂國意識與我們現今社會所大力提倡的愛國主義有著密切與內在的聯系,其愛國思想于當代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忠綱.憂國憂民無已時——杜甫愛國思想瑣談[J].杜甫研究學刊,1995,(03):1.
[2]莫礪鋒.杜甫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219.
[3]唐瑜.論杜甫詩歌的憂患意識[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6,(Z1):105.
[4]于華東.憂國憂民千秋淚,如訴如泣萬代筆——析杜甫“三吏”“三別”的意旨與魅力[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05):659.
[5][唐]杜甫著,[清]錢謙益箋注.杜甫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