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志偉

海淀融媒通過厚植文化精神構建智慧城市人文環境底蘊,用數字媒介力量推進智慧城市現代化提升,以“文化+科技”雙擎支撐譜寫出智慧城市文化建設的新篇章。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海淀區作為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承載區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富集、創新稟賦鮮明。作為扎根海淀的基層廣電融媒——海淀區融媒體中心一直以文化傳承發展引領媒體融合發展,以媒體融合發展助推文化傳承發展。
長期以來,海淀融媒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文化為魂,用科技賦能”,通過厚植文化精神構建智慧城市人文環境底蘊,用數字媒介力量推進智慧城市現代化提升,以“文化+科技”雙擎支撐譜寫出智慧城市文化建設的新篇章。
在山水文脈中找到
文化的“根”和“魂”
在北京海淀,我們可以看到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交相輝映,更能體會到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融會貫通。“三山五園”已是中外知曉的文化金名片,以香山革命紀念地為代表的“進京趕考”之路已成為重要紅色地標。海淀區內現存的326處文物,33處紅色遺存,既是重要的歷史見證,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文化、中國精神。
新聞媒體不僅要做文化信息的傳遞者,更要推動文化傳承和發展,通過傳播推動文化創新性發展,塑造新文化。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創新文化表達,喚醒公眾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作為海淀區最重要的輿論宣傳陣地,海淀區融媒體中心率先出發,立足海淀文化優勢,用新聞作品挖掘、記錄、傳播海淀文化瑰寶,用當下的視角探尋歷史足跡,用全新的媒體手段展現文化的力量,用行動踐行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2022年起制作播出的大型文物保護科普類融媒體專題欄目——《鎮“淀”之寶》,以海淀的博物館群為藍本,用故事化的講述方式、時代性的視聽語言呈現海淀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傳承。與此同時,通過年輕化、中國風的包裝設計展現文博“潮”起來的國潮風尚。目前該欄目已播出兩季,分別走進了以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為代表的《圓明園遺址公園》《北京藝術博物館》;以紅色文化為代表的《香山革命紀念館》;以創新文化為代表的《北京光科技館》等博物館,獲得過億次的全網傳播,也登上了多家商業網站的熱搜榜單,同時有幸獲得第32屆(2022年度)北京新聞獎,這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在未來的文化傳播中利用好區域內的自然景觀、人文資源,在山水文脈中找到中華文化的“根”和“魂”,用融媒體手段把新時代的海淀故事講生動。
在城市變遷中
凝聚文化的共識與力量
海淀融媒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持續以精品融媒體作品深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以文化為魂引領媒體融合發展。讓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讓山水人文涵養宜居之城,讓文化自信構筑精神家園。用媒體傳播做好文化傳承,用科技賦能譜寫智慧城市文化建設的新篇章。在城市變遷中,用豐富的數字內容寶庫涵養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用優質的融媒體作品講述新時代文化傳承實踐,用生動的廣電融媒科技成果賦能智慧城市建設。
以文化為魂,我們用融媒建設積累著文化共識。進入全媒體時代,海淀融媒整合報、臺、網、微、端多渠道資源,打破原有媒介載體設置,形成獨具特色的數字文化寶庫。形成了以《鎮“淀”之寶》為代表的百余期綜合性文化視頻專題欄目,成為海淀區獨有的視頻文化典藏庫。同時,在與市屬媒體的合作中挖掘視角更多元的海淀文化,加強與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日報等多家市屬媒體合作交流,參與其主導制作的《大西山》《光影記憶》等欄目中的海淀篇章,這些既往播出的優質視頻內容,也成了海淀文化典藏庫的重要補充。
以文化為魂,我們用融媒作品記錄著城市變遷。2023年,海淀融媒以優質短視頻為載體,以講好身邊的故事為主責,創立精品短視頻欄目《城市嘗先師》,該欄目創新文化傳播視角,以“嘗”代“看”,記錄著城市脈動。在傳承文化內涵方面,創作團隊以老照片、舊影像為基礎,通過今昔對比,展現清華園火車站百年滄桑的歷久彌新,做好《進京“趕考”第一站——清華園車站舊址開放》的報道。在拓寬文化視角方面,創作團隊用沉浸式體驗、創意化剪輯的形式,以海淀視角展現對口協作地區湖北丹江口市、內蒙古科右前旗的文旅體驗。
以文化為魂,我們用融媒技術拓展著發展力量。海淀融媒一直注重技術領域的創新與運用,也力求用科技成果搭載文化內容,將好的內容,好的應用帶到觀眾面前。引入數字虛擬主播“海小佳”的專題欄目《科創中心“核”動力》(第二季)將科技與文化相結合。在2023年中關村論壇報道中,數字虛擬主播和真人主播同屏互動,打造了更具科技感的文化傳播。同時,海淀融媒選取圓明園遺址公園的“云融水態”空間開展北京視聽零距離應用試點,讓游覽圓明園的游客不僅能體驗三山五園人文自然風光,更可以踏入視聽小站,體驗“一秒換古裝”的視聽交互。海淀融媒正以文化為魂,用科技賦能,為基層廣電融媒的創新發展注入著海淀力量。
在智慧城市中
建構文化的發展與應用
科技創新,是海淀最鮮明的底色。近年來,依托與海淀區城市大腦建設的深入合作,海淀融媒進一步推進了智慧城市媒介的延伸。用融媒手段推送“文化資源+城市根脈”體系,共建數字文化內容,用數字文化產品建設智慧城市,助力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城市人文發展、城市形象傳播全面提升。
打造文化數據庫資源,拓展“時間”維度,讓歷史文化成為智慧城市居民的第四維空間。文化數字化,就是利用數字技術及信息網絡平臺實現文化傳播與內容升級,是一種具有創新性、體驗性、互動性的文化服務與共享模式。我們將以海淀區歷史文脈為基礎,利用相關文獻資料,通過數字修補技術,將重要時間節點時期的海淀全貌進行數字化再現。通過數字化時空圖景,讓智慧城市居民“穿越”回歷史節點中,感受當時的歷史文化風貌。這個時間“活點地圖”,不僅是一張地理全景圖,更是一個集納了歷史文化影音資料,重要歷史文獻,相關線路規劃的真實“時間維度”。
建立文化元宇宙,活化文化遺址,讓智慧城市居民在擬態城市中感知文化魅力。我們將依托海淀區內的326處文物,在“掌上海淀”公共服務客戶端中建立“數字文化孿生系統”,作為智慧城市建設中“數字孿生城市”的文化補充。我們將聯合文旅單位及相關技術服務商,共同為現存的文化遺址進行數字建模,利用融媒體中心豐富的視頻影像和歷史文獻資源對其數字建模進行內容補充,集納并建立豐富的數字文化資源庫。同時,我們將利用人工智能、視覺增強現實技術等手段將城市文化資源進行再現,讓歷史文化資源在數字世界中“活化”,讓智慧城市居民可以在文化元宇宙中和歷史文化遺址進行“對話”。
連接數字文化生態體系,提升城市文化服務,讓居民共建共享智慧城市文化資源。我們將利用“掌上海淀”公共服務客戶端建設數字文化生態體系,在此平臺中,政府部門能夠對公共文化資源進行管理,智慧城市居民可以體驗和享有公共文化資源服務。我們將建立文化資源單位和運營方構成的資訊發布和線上文創服務平臺,發布最新文化動態,展示和交易文化創意成果;也將基于技術和研發形成“千人千面”的用戶使用場景,為智慧城市居民“私人訂制”文化服務;同時,我們也將即時收集和反饋智慧城市居民在文化生態體系中的行為數據,及時推出各類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開發用戶需要的功能,讓現實生活中的城市治理理念延伸進智慧城市文化建設。
面對“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要求,海淀融媒將堅持守正創新,用基層融媒力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文化強國建設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海淀區融媒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