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茹穎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嚴復對于翻譯的改寫是因為受到當時意識形態和詩學的影響和限制。在意識形態方面,由于當時的中國正處于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深受西方先進思想影響的嚴復采取了歸化的翻譯策略,翻譯了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以喚起中國官員的救國思想,并成功地將西方先進思想引入中國。在詩學方面,為了使更多掌握實權的官員愿意讀《天演論》,嚴復采用官員所熟悉的文言文來翻譯此書,《天演論》一經問世,在中國掀起軒然大波,為中國的改革提供了思想上的動力。根據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譯者會根據自身所處的時代和不同的文化對源文本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寫,因為翻譯活動受到意識形態和詩學的制約。因此,不同時代的翻譯標準都不一樣,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嚴復 《天演論》 操縱翻譯理論
20世紀末,翻譯研究者將研究重點從語言轉向轉移到文化轉向,從更為宏觀的角度研究翻譯。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是兩個文化之間的交流。20世紀90年代,勒菲弗爾和巴斯奈特共同出版的《翻譯、歷史與文化論集》側重文化視角,更加關注翻譯與文化的互動以及文化對翻譯的影響和制約(孫愛娟,2008)。
人們開始重視政治、社會、思想、歷史背景等文化屬性對翻譯實踐產生的影響。研究人員認識到,翻譯從來不是在真空中產生的,也從來不是在真空中被讀者所接受的,因此應該考慮翻譯的社會文化背景(Lefevere,2004)。
嚴復的翻譯與同時代的其他譯者相比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天演論》實際上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翻譯,而是對《進化論與倫理學》的改寫和創作。為了使《天演論》在語言上和思想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嚴復運用最優美的中國古典文體,改寫了赫胥黎的原文(關春梅,2007)。
本文以勒菲弗爾的翻譯理論為基礎,從嚴復所處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出發,分析了他的作品《天演論》。本文認為嚴復對原文的改寫是受到意識形態和詩學的操縱。通過對原著和嚴復譯本的比較,作者試圖揭示嚴復當時在意識形態和詩學上所受到的限制,以及他所呈現出來的翻譯策略。
一.文獻綜述
1.《進化論與倫理學》與《天演論》
《天演論》是嚴復從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中翻譯而成的。1897年12月,該譯本在天津的《國聞報》上發表,1898年在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嚴復解釋了原作的主要內容,并在譯本中加入了一些評論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在嚴復看來,進化的規律是普遍的,既適用于自然,也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在翻譯《天演論》時,刻意提取了標題中的“進化”,省略了后一部分的“倫理”,將其譯成了《天演論》。嚴復譯述《天演論》不是純粹直譯,而是有評論,有發揮。他將《天演論》導論分為18篇、正文分為17篇,分別冠以篇名,并對其中28篇加了按語。他在闡述進化論的同時,聯系中國的實際,向人們提出不振作自強就會亡國滅種的警告。嚴復在按語中指出,植物、動物中都不乏生存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例子,人類亦然。
《進化論與倫理學》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生物任何時候都在不斷進化。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進化的。2)自然選擇。通過自然選擇,那些在競爭中生存下來的生物將會繼續生存,而那些失敗的將會滅絕。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適者生存,社會的發展依賴于自然選擇。3)生存意味著改革和發展(孫愛娟,2008)。
2.近年來國內對《天演論》的研究
2010年,王林以權力話語理論為基礎,從社會權力話語和個人權力話語兩個方面分析了當時的權力話語對嚴復翻譯《天演論》的影響和操縱。
2012年,汪志萍以生態翻譯的視角對翻譯的性質、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新的描述和闡釋,指導我們從整體的角度看待翻譯,為嚴復的譯作《天演論》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視角。它為進一步研究這部經典作品提供了新的、更具體的指導方法。
2013年,高燕妮以目的論為理論基礎,分析了嚴復的性格和《天演論》創作的歷史背景,發現嚴復翻譯的目的是為了拯救民族、挽救國家。為了達到翻譯的目的,嚴復在翻譯策略中選擇了歸化翻譯,以迎合特定的目標讀者和他們的文化背景。
2015年,管敏從文化視角對嚴復的《天演論》和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進行了比較研究。從增譯、刪譯、改寫、注釋四個方面對嚴復的翻譯進行了分析,進一步闡述了嚴復在翻譯中采取的翻譯策略及其隱藏的文化目的。
2022年,郭艷艷應用描寫翻譯研究方法,描述韋努蒂翻譯理論的解釋模式對翻譯的解釋力,并以韋努蒂的解釋模式作為理論基礎來探究嚴復《天演論》的翻譯,以分析翻譯產生和賴以流通的社會歷史語境和翻譯對變革社會的作用。
二.操縱翻譯理論
勒菲弗爾在他1992年出版的《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一書中闡述了他的操縱理論,即重寫理論。在這本書中,他首次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翻譯就是重寫,譯者就是重寫者。正如 Bassnett,Lefevere,Venuti和Hermans所強調的,翻譯不是在兩種語言的真空中進行的,而是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勒菲弗爾最關心的是詩學、意識形態和翻譯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對意識形態的定義并不局限于政治意義。按照他的說法,意識形態是“形式、習俗和信仰的框架,它們限制著我們的行動”。因此,譯者的翻譯實踐會受到所處時代信念、價值觀等的影響(汪靜,2021)。根據勒菲弗爾的操縱理論,影響翻譯的因素有三個: 意識形態、詩學和贊助人。在這篇論文中,作者著重探討了意識形態和詩學對嚴復《天演論》翻譯的影響。
意識形態通常指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和信仰。然而,它的含義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變化。他認為文學體系并不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存在于兩種文化背景之中。作為一種跨文化對話的行為,翻譯不可避免地帶有意識形態的標記。意識形態影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取的翻譯策略,從而影響譯者對原文的思想和措辭的翻譯處理。在意識形態的操縱下,譯者可以隨意添加、刪除或修改原文,使翻譯服務于他們自己的政治目的。同時,由于個人經歷、教育和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不同的譯者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識形態。
翻譯作品要想進入目標語社會文化系統并在讀者之間傳播,就必須受到相應的社會意識形態標準的約束。如果翻譯違反了意識形態規范或意識形態禁忌,它就很難在目的語文化中得到很好的傳播,甚至可能被禁止。意識形態影響翻譯的目的,翻譯材料的選擇,甚至譯者所采取的翻譯策略。當譯者翻譯作品時,他們通常根據目標語言群體的意識形態來重寫譯文。只有這樣,譯文才能被目標讀者廣泛接受。
如果說意識形態是決定社會的主導思想,那么詩學則是決定文學主導思想。根據勒菲弗爾的觀點,詩學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文學手段、主題和符號等,另一部分是文學在整個社會中所扮演或應該扮演的角色。為了確保翻譯的可接受性,譯者不僅要考慮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還要考慮當時的主流詩學。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不同文學體系之間的文化滲透。勒菲弗爾認為,翻譯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因此譯者的改寫應被視為一種文化需要。為了符合一定時期的意識形態和詩學,譯者必須對原作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使其盡可能地被更多的目標讀者所接受。
三.意識形態對嚴復譯文的影響
1.翻譯材料的選擇
翻譯的目的在于影響一種文化的發展(Lefevere,2004)。嚴復選擇翻譯《進化論與倫理學》并不是隨意的,而是在意識形態的指導下引進西方作品,以促進中國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嚴復在譯本中闡述了對達爾文進化論的解釋,即世界充滿競爭,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必須為生存而斗爭,中國正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只有清朝統治階級和官員們汲取進化論的精華,借鑒西方制度改革中國的政治制度,中國才能生存,變得強大(孫愛娟,2008)。
嚴復之所以選擇翻譯這本書,是希望這本書所傳達的思想能夠成為改革的思想武器。嚴復也希望他的譯本能夠改變讀者的觀念,帶來思想和經濟上的改革,為中國的復興提供動力。
2.歸化翻譯
在19世紀下半葉,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知之甚少。此外,出于驕傲和自滿,官員們不愿意甚至拒絕與西方交流,更不用說向西方學習了。因此,嚴復的翻譯傾向于弱化翻譯的異國情調,嘗試使用官員們熟悉的術語和典故,采用官員們認可的古典風格,從而使官僚們愿意閱讀西方的文學,接受西方的思想,最終達到他的目的。歸化使譯本更容易被中國讀者接受,嚴復通過對原文內容和格式的改寫,將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思想。嚴復用中國古代典故的詞語取代西方術語,給讀者一種熟悉感,減少了讀者對西方思想的抵觸。
例1:
原文: No less certain is it that, between the time during which the chalk was formed and that at which the original turf came into existence, thousands of centuries elapsed, in the course of which, the state of nature of the ages during which the chalk was deposited, passed into that which now is, by changes so slow that, in the coming and going of the generations of men, had such witnessed them, the contemporary conditions would have seemed to be unchanging and unchangeable(Huxley,1906).
譯文:滄海塵揚,非誕說矣。且地學之家,歷驗各種疆石,知動植庶品,率皆遞有變遷,即假吾人彭,聃之壽,而亦由暫觀久,潛移弗知;是猶蟪蛄不識春秋,朝菌不知晦朔,遽以不變名之,真瞽說也(嚴復,1981)。
在這個句子里,讀者可以看到許多來自中國古代文學的成語和典故。這些詞對于現代中國人來說晦澀難懂,但它們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得到了嚴復的目標受眾——文人和官員的青睞。“彭”和“聃”指的是“彭祖”和“李耳”,這兩位是中國典故中以長壽而聞名的人物。嚴復在這里提到他們,意在強調我們需要時間來接受周圍的變化,隨后他又補充了“蟪蛄不識春秋,朝菌不知晦朔”,暗暗指責那些目光短淺拒絕向西方學習的官員。
四.詩學對嚴復譯文的影響
1.翻譯策略:雅
嚴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只有文言文才適合翻譯西方的作品。另一方面是為了吸引當時的讀者,即當時中國的實權操縱者、上層知識分子和官僚。當時的漢語,尤其是正統的書面語言,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文言文。在他們的眼中,只有古雅的文言文才是優雅的。嚴復認為“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載以粗獷之詞,而情之正者不可達以鄙俗之氣。”“且不佞之所從事者,學理邃賾之書也,非以餉學僮而望其受益也,吾譯正以待多讀中國古書之人。”嚴復明確表示,他的翻譯的受眾群體根本不是普通人,而是那些飽讀中國古典書籍的知識分子。他還指出,為了取悅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而簡化語言會導致文學的枯萎。粗制濫造的白話會扭曲譯者對外國思想的理解,從而導致嚴重的誤解(Hermans,2004)。
這本書的書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被翻譯成“天演論”,而不是字面意思“進化論與理論學”。“天”表示“自然或宇宙的最高統治階級”,“演”表示“進化或改變”,“論”表示“討論”。自古以來,“天”這個詞就被認為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天”掌管著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如果嚴復在當時翻譯成“進化論與倫理學”就不會被讀者所接受,因為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理解進化論,從而也會失去閱讀的興趣。
2.物稱到人稱的轉變
英語常用物稱表達法,用非人稱主語來敘述,從而讓事物以客觀的方式呈現出來。非人稱表達法是英語中一種常見的文風,多用于書面語,比如新聞、散文、小說等。這種表達法使敘述顯得嚴密緊湊,更加容易使讀者信服。而漢語更注重主體的思維,往往以人稱作為主語,從自我角度出發來敘述客觀事物。在《天演論》中,嚴復沒有按照原文中非人稱主語的形式翻譯,而是融合中國人慣用的風格——以人稱為主語來翻譯。
例2:
原文: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Huxley,1906).
譯文: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被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幾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將愷徹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計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嚴復,1981)
在這一句中,嚴復通過轉換敘述者的視角,巧妙地改寫了原文,用人稱代替了物稱。在中國傳統文學中,作者總是以人稱作為主語進行書寫,將原文的物稱改為人稱,更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物稱到人稱的轉換使翻譯更容易被中國讀者接受。
翻譯不是簡單的在真空中進行的活動。在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時代,人們對翻譯有不同的要求。利用勒菲弗爾的翻譯操縱理論,人們意識到翻譯是一種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流和滲透的行為。本文以勒菲弗爾的翻譯操縱理論為基礎,從意識形態和詩學的角度對嚴復的《天演論》進行了分析。勒菲弗爾認為,翻譯受到詩學的影響,受到意識形態的限制,所以這是操縱理論中最關鍵的兩個因素。
本文從意識形態和詩學的角度出發,探討和分析嚴復的《天演論》。本文指出,《天演論》受到了當時意識形態和主流詩學的影響。在意識形態方面,深受西方先進思想影響的嚴復,為了喚醒中國官員拯救國家的意愿,采取了歸化翻譯策略,翻譯了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并成功地將西方先進思想引入中國。在詩學方面,嚴復為了使更多的真正掌權的官員愿意閱讀《天演論》,便選擇以文言文的方式翻譯。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譯活動受意識形態和詩學的影響,譯者在一定程度上根據其所處時代的意識形態和主流詩學對原文進行改寫。因此,不同時代的翻譯標準各不相同,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燕妮.從目的論角度看嚴復所譯《天演論》的合理性[D].成都理工大學,2013.
[2]關春梅.譯者主體性在嚴復《天演論》譯文中的體現[D].華中師范大學,2007.
[3]管敏.文化視角下的《天演論》譯本分析[D].寧波大學,2015.
[4]孫愛娟.勒菲弗爾操縱理論對嚴復《天演論》翻譯的操縱[D].中南大學,2008.
[5]王林.從嚴復譯作《天演論》看權力話語對翻譯的影響[D].四川師范大學,2010.
[6]汪志萍.從生態翻譯學看嚴復譯著《天演論》[D].長沙理工大學,2012.
[7]嚴復譯.赫胥黎所著.天演論[M].商務印書館,1981.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