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菲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只因有適合自己遨游的天地。人亦如此,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物理世界,新星璀璨。楊振寧赴海外學習,成為艾里遜的6個研究生之一,從此他一頭扎進實驗室里開始了自己的課題研究。因為動手能力差,他的實驗接二連三失敗了,不久后傳出笑談:“凡是有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楊振寧。”一直關注他的泰勒博士在一旁開導:“你的動手能力遠不如你的思維能力,為什么不去選擇更適合你的理論物理呢?”楊振寧思考再三后放棄了實驗物理,轉而投入更適合自己的理論物理的懷抱。在擅長的領域里,楊振寧如魚得水,經過刻苦鉆研,最終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后,楊振寧成果迭出,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理論物理學大家。
楊振寧放棄了不適合的實驗物理,轉而從事最適合自己的理論物理,在這個過程中,他揚長避短,激發了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潛能。
百米跑道,黃色閃電。蘇炳添,中國男子田徑隊短跑運動員,他一步步跑到了全運會冠軍,可無論他如何刻苦訓練,始終無法突破十秒大關。他開始嘗試“飛人”博爾特的步幅步頻。博爾特身高1.96米,平均步頻2.43米,這對于他來說再合適不過,但對于身高只有1.72米的蘇炳添來說,并不適合。蘇炳添和教練研究后,決定不照搬他人的方法,而是按蘇炳添自身的特點——降步幅、加步頻,制定新的訓練計劃,通過一系列的肌肉力量訓練核心肌群,如杠鈴拉起、器械后蹬腿、壺鈴深蹲跳等。終于,在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取得了百米9秒83的好成績,全場掌聲雷動,慶祝他又一次突破自身極限。
訓練過程中,蘇炳添充分認清自己的特點,不斷研究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避開劣勢,科學地利用自己的身體機能,不斷地突破自身極限。
多少人不假思索地套用“學霸”的方式,收效甚微;多少人盲目地聽從他人的經驗,適得其反。只有認清自身差異,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明確的選擇。
孟夏之日,萬物并秀,各美其美,皆因適合。
【湖北武漢市吳家山第三中學】
升格點評
升格后的作文開篇快速入題,不作無用的抒情議論,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中間部分采用并列式結構,思路清晰。結尾聯系現實,發出號召,升華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