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內容摘要:語文課文中有對真誠、善良、美好思想的弘揚,有家國思想和育人情懷的滲透,所以,中學語文課應重視對學生加強思想品德教育。語文課堂教學滲透著德育目標,如何實現在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更應該是語文老師深刻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中學語文課中常用來進行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策略有:知書達理法、理解感悟法、文本閱讀感染法、人物榜樣引領法、實際生活參與法。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 人生觀 價值觀 思想品德
中學語文課是不僅僅是教學生認識文字、學習文本、學習寫作,它還肩負著培育人品德的作用。語文科目的編排體現了很強的人文性,具有很強的以文化人和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想導向。語文課教材所選的課文多是經典篇目,多為名家所做,教材內容的本身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語文教材在編排上以單元為主題,一個單元一個主題。比方說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全是描寫人物的課文,有鄧稼先、聞一多,魯迅等,閱讀學習本單元文本,我們就能夠感受到這些杰出人物的才華氣質和杰出成就,通過本單元的教學我們也能夠喚起學生對理想的追求與憧憬,偉大人物的思想情操、人格魅力很自然而然的影響到學生。借助本單元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前途理想教育。教育學生向這些杰出的人物學習。第二單元的篇目有:《黃河頌》、《老山界》、《土地的誓言》、《誰是最可愛的人》等,通過第二單元的教學,教者通過激趣引導就能夠自然而然的激發起學生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第三單元的篇目有:《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賣油翁》等,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關于“小人物”故事,這些平凡的人物身上閃現出的優秀品質讓人感動,教者可以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讓學生感受到小人物的身上的真、善、美,教育學生求真、向善、尚美。總之,語文教學必須滲透德育教學目標,語文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很重要的途徑,對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非常重要作用。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潛移默化、循循善誘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語文課教學中如何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就現行《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課》教材而言,非常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就目前的教育教學方法來說,還存在很多欠缺。如果能在這些問題上面有所突破,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探討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策略,對于提高語文學科中以文化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現在,筆者就中學語文課教學中五種常用的思想品德教育策略做以探索。
一.知書達理法
知書達理是華夏民族幾千年來對讀書人的最低道德要求,而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以他們最基本的思想認知為前提的。所謂知書達理法,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最起碼思維品質和道德認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分辨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現象,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美丑觀和榮辱觀,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達到思想品德教育之目的。在語文課上,通過學生的閱讀感悟,教者的正確引導,學生就能夠從語言文字里找到心靈的共鳴點,從而喚醒學生正能量的思考和領悟。教者要不斷地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蘊藏的深刻含義,并逐漸的內化成自己的思想品質,從而以己及人,引導學生不斷提高個人的思想修養。
語文課本上所選的有一類散文以哲理見長,只要引導學生仔細認真的深入細讀,學生就能夠感覺到在和作者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文本中傳遞著真誠、善良的育人思想有著非凡的教育意義,教者應該是用文本教書而不是教文本、教死書。閱讀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六課《永久的生命》這一文,我們不由得感嘆每一個生命個體生命之短暫,進而又驚嘆與生命的偉大與神奇,我們從弱小、柔弱中見到了堅韌不拔和剛強勇毅,從而從讓我們在消極和悲觀中發掘出新的希望。像這樣哲理性很強的文章很多,通過對文本的詳細的講授和學生的認真閱讀理解,學生就會很自然的獲得思想的感悟與心靈的啟迪。捕捉文章的闡明的事理和深刻的寓意,就能夠不斷挖掘和升華文章的主題,這樣一方面實現了語文教學的目的,同時讓學生逐漸成為一個明辨事理的人、知書達理的人,這樣也加強了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就是高效的落實了課前設計好的德育目標。
中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階段,此階段,學生的心靈像一張即將作畫的紙,是沒有污染的、也是潔白無瑕的。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著重點在于通過課程的教學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現象,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培養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中學階段也是人生的起步很關鍵的階段,學生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比文化課教學更為重要。例如教者在講授《中彩那天》一課中,要不斷地引導學生理解“誠信是金”和“言必信,行必果”等詞語在現實生活的實際意義,而后讓學生討論有關“誠信”方面的話題,教者可以搜集一些古今中外膾炙人口的有關誠信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這樣進一步加深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理解感悟法
氣氛良好的教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判斷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強。理解感悟法就是加強師生的交流互動,把課堂主體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學理解文章的深刻含義,從而感悟并領會人生的真諦。語文老師多是班主任,在班級學習生活中,學習有進步,關心班集體,幫助同學、尊敬師長等方面誰做的好,誰就是三好學生,就可以當選為優秀團員,教者要不斷地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并進行適時地鼓勵、夸獎和贊美,學生就能夠充分的理解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在老師關懷勉勵下,學生愛班級、愛學校,能夠感悟到老師同學的愛心,他也能夠領悟到個人和集體和社會的關系。語文學科必須在聽說讀寫上下功夫,在課堂上應該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課堂上要民主科學,讓學生在一種寬松和諧的環境下輕松愉悅的學習。教者要創設情境,寓教于樂。在上《藤野先生》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第一段,這一段是描寫日本東京美麗景色和中國留日學生窮形盡相的,學生饒有興趣的朗讀,在朗讀中,他們感受到了春天東京景色的美,同時也感悟到了中國留日學生的丑態媚態,學生們忽而大笑忽而沉默。作為教者,我也同時陶醉在優美而又入木三分的文字里。十分鐘后,我讓學生談自己的閱讀理解和感悟,大家暢所欲言,分析透徹,回答流利,部分同學對當時那些留日學生表示了鄙視和不齒。學生從中也理解了作者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和對只知享受、無知愚昧、麻木不仁的留學生的憤慨之情。深透的理解感悟可以引起感情的強烈共鳴,能夠強烈的刺激和激發起學生的昂揚斗志和拼搏精神,這樣也就進一步加強了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語文課所選文章均是經典篇目,其本身就有優美的語言文字,可謂皆為美篇。教者在教學過程中可使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視頻、音樂的播放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從而達到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三.文本閱讀感染法
人是具有高級情感的動物,人類的情感是互通的,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人格魅力去感感化每一名學生。教師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設計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教者在備課環節加強德育目標的思考備寫,只有扎實備課了,才能夠把書本知識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學問,上課才能夠融進自己的感情,才能夠揮灑自如、游刃有余。教者在授課當中可以繪聲繪色,抑揚頓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逐步啟發引導學生帶著濃烈的感情學習語文,這樣循循善誘,潤物無聲,就能夠達到感染熏陶的目的。
例如:在上八年級下冊《背影》一文的過程中,我讓學生通讀課文,并反復誦讀,然后提問學生:文章講述了什么事件?那些細節讓你感動?為什么能夠感動你?學生設身處地的體會了文中描寫的情景,故而踴躍發言、回答入流。同學們也同時聯系到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這樣我也就順其自然教育學生要在實際生活中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好學生。同時也順理成章的聯系到了感恩社會,感恩祖國,感恩中國共產黨,感恩老師,感恩身邊的所有普通勞動者。通過語文文本的講授,更加深了學生對于感恩的理解。隨后布置小作文,以感恩為話題寫一篇五百字左右的記敘文。通過寫作文和后邊的作文講評,讓學生深深懂得什么是感恩,怎樣才能夠做一個感恩的人。
例如:在上《消息二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分組朗讀全文,然后讓學生男生女生分組朗讀,最后教者示范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閱讀中,學生讀出了文章的韻怡,讀出了文章的感情,體會到了語言的張力。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場、觀點也逐漸被學生理解,最后,在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教者的指導和點撥下,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和沖擊。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袖的英明決策、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和蔣家王朝的腐朽沒落、一觸即潰形成的鮮明對比在朗讀中完全得到深刻體會,學生的自豪感、愛黨情、愛國情油然而生,這就是閱讀感染的結果。
四.人物榜樣引領法
學生天生就喜很歡模仿別人,而且模仿能力超強,周圍的同學、老師、父母、鄰居、親戚朋友甚至社會上的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的行為,滿滿正能量的言行會被學生接納并模仿,最后慢慢的內化成一種持久的、根植于內心的思維習慣,最后成為學生的性格和人品。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對普通勞動者,例如清潔工,快遞員、搬運工等比較輕視,甚至看不起,為了讓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者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我在作文教學中,有意識的布置了半命題作文,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寫出自己喜歡的、在自己身邊的平凡人物。對他們的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精神要求通過細節描寫來凸顯。學生在作文中多數寫了身邊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普通勞動者,我擇優選擇了幾篇佳作在全班朗讀,那些起早貪黑風雨無阻的清潔工人和那些徹夜不眠守在工作崗位的醫護人員都被小作者刻畫的活靈活現,他們努力工作的身影感動著每一個學生。最后在講評作文的過程中啟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課本中有許多英雄楷模的先進事跡,只要教者善于引導、善于發掘文本的德育思想,在實際教學中每一節課都滲透德育思想,這樣我們就能夠在上好語文課的同時把學生的思想品德也一并提高了。
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師德,高尚的師德是教師站立于神圣教壇的最美的光環。教師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質會深刻的影響到每一個學生個體。作為社會的道德制高點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就是道德的化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就是父母的替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是學生最直接最近的榜樣。語文教師對學生一定要有人文關文關懷,要學生成為怎樣的人自己就應該是這樣的人。言傳不如身教,在語文課上教者要滿懷激情,用文本教而不是教文本,把自己的理解和思想融進課堂,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師生互動要不斷加強,這樣會讓學生感覺到課堂的溫暖和教者的溫度。“尊其師而信其道”,教者通過自律、自省、自強、自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做人水準和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來影響和教育學生,就能夠把自身作為學生的榜樣,這樣下去,教者的人品就會被復制到學生身上,所教的學生一定是一個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教者要有奉獻精神,甘心做“春蠶”、“蠟燭”、“園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貢獻。用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召學生將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奉獻青春,貢獻自己的力量。語文老師每天都要至少兩次進入班級上課,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之一。所以,語文老師更應該文質彬彬,待人謙和,并發揮榜樣的作用,慢慢的用自己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風貌影響和引領學生。
作文課上,教者要有意識的指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在寫作文時要有真情實感。學生一旦學會觀察、分析和判斷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就會明辨事理,學生在寫作中才會有更多的應用素材,而這些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素材原型就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學生通過創作就會進一步加深了對心靈的沖擊,這樣身邊優秀的滿滿正能量人物就會成為學生身邊的道德模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心中的道德楷模,學生就會向榜樣看齊,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學生的思想品質就一定會得到不斷的提升。
五.實際生活參與法
一個人的良好的思想品質的形成是離不開社會生活實踐的。沒有生活實際的參與,就沒有戳進心的透徹感悟和深刻體會。教者可以借助一些節日或者特殊的紀念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例如在學雷鋒日,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去上街打掃衛生,上山植樹造林,還可以組織學生去給敬老院的老人洗腳洗衣服、整理內務,活動結束,讓學生寫消息報道,這樣既讓學生得到了勞動的快樂又學到了雷鋒精神,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被我們發揚光大,而通過學生寫作文又進一步加深了對雷鋒精神理解。
比如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我讓學生給女老師寫致辭,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陶冶了學生情操。教師也寫范文讀給學生,通過優秀習作的分享朗讀讓學生熱愛老師、尊敬老師。女老師的蠟燭精神也會感染學生:有許多默默無聞的付出因為一份責任而理當應該!有許多汗水和淚水因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而微不足道!有許多的誨人不倦,一絲不茍因為一份藏于心底的愛心與情懷而不足為外人道也。柔弱的肩膀,單薄的身體支撐著我們教育事業的半邊天,兢兢業業,恪盡職守詮釋著園丁的教育情懷,不忘初心,無悔青春,把人生的精彩和靚麗留給了三尺講壇,翻開教育的相冊,依稀看見你們披星戴月、奮力拼搏、辛勤耕耘的身影!在前進的路上,連同遠方的地平線上都是你們堅強的身姿。組織這樣激情四射的演講活動,在這樣特殊的日子里,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升是很大的。
總之,以文化人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中學語文教學是能夠引導人,教育人、培養人的課程。作為黨的教育事業中的排頭兵,我們要身先士卒,深研細究,不斷挖掘和發現語文課本隱藏的德育思想,在扎實備課中把德育目標備進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教法、完善教法,切切實實把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實處,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
(作者單位:甘肅省靈臺縣百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