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書姣
內(nèi)容摘要:動詞“做”和“作”是現(xiàn)代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詞,二者的用法容易出現(xiàn)混淆,在語文教學中會給師生帶來困擾。但是這兩個詞在詞匯意義、語法特征、具體用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只有掌握了這些差別,才能更加準確地使用這兩個動詞,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也能更加得心應(yīng)手。
關(guān)鍵詞:“做” “作” 詞匯意義 語法特征 用法
“做”和“作”長期以來存在混用的現(xiàn)象,二者的誤用會造成詞匯意義、語義甚至情感的變化,那么應(yīng)該如何區(qū)分呢?呂叔湘先生認為“做”和“作”本來是一個字,兩個字的讀音不同,“做”字在宋朝時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動詞“做”和“作”存在“文白異讀”的情況,說話時和讀書時所用的并不是同一個音。“文白異讀”的現(xiàn)象在很多方言中存在,但是與別的“文白異讀”字不同的是:別的字僅有一個字形,而“做”和“作”有兩個字形,在有無入聲的方言地區(qū),區(qū)分起來就更加麻煩。①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動詞“做”和“作”讀音相同,意義相近,在日常生活中因為用法不盡相同容易造成混淆,中學階段的學生對此更缺乏辨別能力,因此區(qū)分“做”和“作”既迫切又很必要。
一.詞匯意義考察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做”和“作”有不同的理性意義,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理性意義之上往往會附著一層感情色彩。“做”和“作”不僅理性意義有差別,感情色彩也大有不同。
1.“做”與“作”的理性意義比較
動詞“做”在第7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8個義項:①制造。②寫作。③從事某種工作或活動。④舉行慶祝或紀念活動。⑤充當;擔任。⑥當作。⑦結(jié)成(某種關(guān)系)。⑧假裝出(某種模樣)。②
動詞“作”在第7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以下9個義項:①起。②做某事;從事某種活動。③寫作。④作品。⑤裝。⑥當成;作為。⑦寫成;寫為(多用于校勘和辭書)。⑧發(fā)作。⑨同“做”④—⑥。③
由第7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做”、“作”兩字的解釋可以看出兩個字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
“做”的第二個義項和“作”的第三個義項都是寫作的意思,但“做”只有“做文章”這一個搭配,而“作”有“作畫”、“作曲”等搭配,在這一意義上“作”的使用范圍比“做”廣泛。
“做”有“充當;擔任”的意思,因此可以在“做”的后面加上表示職務(wù)、稱呼的名詞,例如:做姐姐、做老板。而“作”雖然有此義項卻沒有此種用法。
“做”的第三個義項和“作”的第二個義項都是從事某種活動,“做”表示的概念比較具體,例如:做桌子、做衣服。這些詞的意義很明確,表述的是具體存在的事物。“作”組成的一般都是表示抽象概念、書面語色彩重一點的詞語,無法確切指向某一類事物,只能表示一個模糊的概念,也沒有明確的范圍,例如:作惡、作孽、作臉。
2.“做”與“作”的感情色彩比較
動詞“做”在上述義項中,有表示從事某種工作或活動的意義,組成的詞語中性詞居多,例如:做法、做工、做功、做功課、做活兒、做媒,做針線、做生意、做夢、做派。也有一些褒義詞,例如:做學問、做人情。還有一些貶義詞,例如:做作、做圈套。
比較而言,“作”組成的詞語經(jīng)常表示貶義,例如:作孽、自作自受、作惡、弄虛作假、作奸犯科。與“作”組合的詞語也有中性詞,例如:作家、作業(yè)、作答。同時也有少量的褒義詞,例如:作用、作為。
可以看出,與“作”組成的詞語蘊含著較強的感情色彩,根據(jù)“做”和“作”不同的感情色彩,可以區(qū)分二者在不同場合的用法。
二.組合功能與語法特征考察
經(jīng)考察,在現(xiàn)代作家魯迅的著作《朝花夕拾》中,“做”約出現(xiàn)71次,“作”出現(xiàn)62次。在當代作家張曉風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中,“做”約出現(xiàn)49次,“作”約出現(xiàn)60次。其中,“做”大多是作為一個動詞出現(xiàn)在句中,而“作”大多為其中的一個語素。具體分析如下:
1.“做”和“作”組合功能考察
1.1“做”的組合功能
做+名詞,例如:做一封信、做小長毛、做門房、做孝子、做主任、做戲、做藥、做漢文、做偵探、做插圖、做醫(yī)生、做女孩子、做事、做木工、做學生
做+動詞,例如:做成、做出來、做出
做+形容詞,例如:做穩(wěn)、做成功、做好
做+著、了、過,例如:做了店主、做過、做了四首詩、做了火引子
1.2“作”的組合功能
作+名詞,例如:作文、作賓客、作聲
作+動詞,例如:作揖、作戰(zhàn)、作宰、吱吱作響
作+動名詞,例如:作調(diào)查、作報告、作研究、作貢獻
作+形容詞,例如:作怪
作+著、了、過,例如:作著調(diào)查、作了研究、作過貢獻、作著無言的挑戰(zhàn)
2.“做”和“作”語法特征
2.1共性
從組合功能上來看,“做”和“作”都可以和動詞、名詞、形容詞組合,同時也可以和動態(tài)助詞“著、了、過”結(jié)合構(gòu)成短語或句子,表示動作發(fā)展的狀態(tài),反映事物的進程。
2.2不同
“做”有很強的動作性,經(jīng)常用來表示具體的行為和動作。例如:做了記號、做學生、做事。“作”的動作性很弱,例如:算作、寫作、視作。動作更偏向于“作”前面的動詞。
從詞語搭配的角度來看,后面搭配的詞語如果是動名詞的話,一般用“作”,例如:作報告、作貢獻、作記錄、作研究。如果后面搭配的詞語是名詞或代詞,且名詞不能作為動詞使用的時候,一般用“做”,例如:做家務(wù)、做筆記、做功課、做衣服。
朱德熙先生把“作”歸入“虛化動詞”一類,當“作”在書面語中出現(xiàn)且充當及物動詞的時候,它原本的詞匯意義已經(jīng)弱化了,在某些句子當中即使把“作”去掉也不影響原句的意思。④例如:
(1)各國政府將會采取果斷措施與恐怖主義(作)斗爭。
據(jù)考察,“做”是作為及物動詞或者不及物動詞出現(xiàn)的,獨立性較強,例如:做了一封信、沒什么事做。“作”的動詞意義虛化以后,往往不能單獨出現(xiàn),它的粘附性較強。例如:寫作、叫作、作品。
三.具體用法考察
探究“做”與“作”的具體用法,需要追溯這兩個漢字的起源,考察各自意義的發(fā)展。但不可避免的是會出現(xiàn)二者使用混淆的狀況,應(yīng)倡導建立使用規(guī)范。
1.古語運用
由于“做”字的起源較晚,并未收錄于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而是出現(xiàn)在較晚的唐朝詩詞、宋朝話本中。明朝張自烈《正字通》記載:“做,俗‘作字。”⑤認為“做”是“作”的俗字,這表明二者有所分工。“做”多和意義較為具體的、動作性較強、口語色彩濃厚的語素結(jié)合,例如:做夢、做媒、做買賣等。
而“作”字起源很早,在《詩經(jīng)》、《論語》、《楚辭》中都曾出現(xiàn),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將“作”收錄其中,被認為是古字。由此看來,“作”的古語色彩較為濃厚,現(xiàn)代漢語中例如:作家、作業(yè)、作梗等,由此文在詞匯意義的區(qū)分部分的辨析來看,與“作”連接的詞語經(jīng)常是表示抽象意義的不具體的概念,而且這些詞語的動作性比較弱,例如:作古、作陪、作罷。成語多用于書面語中,因此成語的書面語較強,也多用“作”,例如:惺惺作態(tài)、始作俑者、故作玄虛、為虎作倀。隨著語義的發(fā)展,現(xiàn)在“作”已經(jīng)分化出了多個義項,在各個典籍中仍然廣泛使用,保留著較為濃厚的古語色彩,例如: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論語·述而》)
(3)家父作誦,以究王讻。式訛爾心,以畜萬邦。(《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
(4)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詩經(jīng)·周頌·天作》)
“作”古已有之,古語色彩較強,如果在實際運用中把“做”寫成“作”,別人會覺得有古氣,而把“作”寫成“做”,就會顯得非常地生硬。
2.“做”與“作”的使用現(xiàn)狀
在第一部分中,由“做”和“作”的義項可以看出,這兩個動詞之間意義有交叉,在某些詞語搭配上甚至可以使用任何一個詞語。“作秀”的詞條下面標注:也作做秀,“作證”的詞條下面標注:同“做證”,“作聲”的詞條下面標注:也作做聲。這說明“做”和“作”的用法是比較混亂的,由于聲音相同、意義相近,所以區(qū)分起來有很大難度。
一些近現(xiàn)代作家的作品中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二者混用的現(xiàn)象,例如:
(5)一個人如果讀到了大學,對于取舍之分還弄不清楚的話,他所受的教育無非幫助他做一個更體面的小人罷了。我從不相信青年人的牢騷經(jīng),我從不相信他們將來能在腐敗的社會中作個廉潔的君子——除非他們在考場中是很正直的學生。⑥
二者混用的情況不僅存在于一般的文學作品中,而且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也會出現(xiàn),例如:
(6)【凡士林】工業(yè)上用做防銹劑和潤滑劑。⑦
(7)【抗生素】也用作催肥劑、消毒劑、殺蟲劑等。⑧
引文中“做”和“小人”搭配,到“作”就變成了和“君子”搭配,“用做”和“用作”也沒有區(qū)分清楚,直到第7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才訂正了對【凡士林】一詞的解釋中“用作”一詞的寫法。二者之間存在著細微的差別,那么如何給它們劃定一條明確的界限呢?
對于這個問題至今仍沒有定論,由《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文學作品中“做”和“作”使用混亂的情況來看,必須倡導和建立二者的使用規(guī)范,減少誤用情況。
四.“做”與“作”的使用規(guī)范
“做”與“作”在不同語境中的應(yīng)用是復雜的,雖然有誤用的情況,但在不斷的語法規(guī)范下,二者的使用也逐漸明晰,這里提出幾點關(guān)于“做”和“作”的使用規(guī)范。
1.遵循語言習慣
詞的搭配是相沿成習的,有自身的語言習慣,在語言運用中不能隨意改變用法。對于已經(jīng)固定下來的詞語,應(yīng)熟練掌握,不能用錯。例如:作威作福、做好做歹,“威”和“福”、“好”和“歹”都是表示抽象意義的詞語,但是“威”、“福”前面用“作”,“好”、“歹”前面卻用“做”,這種詞語搭配屬于固定的語言習慣,為社會公認,在語言運用中存在很少的爭議。
在跟帶“作”的詞語搭配的時候,為了避免重復,一般用“做”而不用“作”,這也是習慣的用法。例如:做動作、做作業(yè)、做作。
在成語或俗語中,有“做”或“作”的,也要遵循習慣用法,例如:天作之合、為非作歹、一不做,二不休。
在“做”和“作”兩可的情況下,在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盡量做到局部統(tǒng)一。例如:
(8)但這普遍的做戲,卻比真的做戲還要壞。真的做戲,是只有一時;戲子做完戲,也就恢復為平常狀態(tài)的。⑨
在這里只用“做戲”而不用“作戲”,達到局部統(tǒng)一的效果。
2.減少“做”和“作”誤用的方法
關(guān)于“做”和“作”使用混亂的問題,有人認為可以把“做”和“作”兩個字歸入一個,但是這種做法并未能得以通行,原因在于某一個詞不能完全取代另一個詞的用法,它們的用法,我們可以結(jié)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
例如“做客”和“作客”:
第6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做客”的解釋是: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例如:到親戚家做客;對“作客”的解釋是:寄居在別處,例如:作客他鄉(xiāng)。
從語義上來看:“做客”表示的時間較短;而“作客”表示的時間很長。
從范圍上來看,“做客”通常以自己或別人的家庭為單位;“作客”以某一個地區(qū)、地域為單位。
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做客”的地方多用介詞“在”引出做狀語,例如:在我家做客,或在“做客”前加“去”、“來”等動詞組成一個短語;而“作客”之地經(jīng)常置于其后做補語。
再例如“做伴”和“作伴”:
(9)寶釵道:“媽媽既有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做伴去。”
(10)寶釵道:“我也多個做伴的,你也遂了你的心。”香菱笑道:“好姑娘,趁著這個功夫,你教給我做詩罷。”(《紅樓夢》第四十八回)
句中“做伴”和“作伴”在語義上有一些不同之處:“作伴”側(cè)重的是單向語義,媽媽有人作伴,是指有丫鬟婆子陪著,也可以指形體上的陪伴;“做伴”側(cè)重于雙向語義,寶釵和香菱相互陪伴,是心靈上的陪伴。
又例如“做文章”和“作文章”:
“做文章”現(xiàn)在多表示抓住一件事情發(fā)議論或在上面打主意,而“作文章”表示作文,是寫文章的意思,在運用中可以直接用“寫文章”而不用“作文章”,與“做文章”區(qū)分開,這種方法可以減少二者誤用。
“做”和“作”的區(qū)分難度很大,像這樣的情況還有許多,例如:做主—作主、做戲—作戲、做鬼—作鬼、做聲—作聲。還有極少數(shù)異形詞如“小題大做、小題大作” ,“小題大做”是常用形式,“小題大作”就可以直接去掉了。
綜觀上述,“作”、“做”二字的用法的確復雜,但是只要掌握它們在詞匯意義、語法特征等方面的差別,并遵循語言習慣,就能減少在語言運用中的錯誤。這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能更清晰地組詞造句,甚至能做到知識遷移,在相似的情況下有一定的辨別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呂叔湘著.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
[2]杜維東著.錯別字辨析手冊[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1996.
[3]鄧君華.“做”與“作”[J].語文知識.1988(4).
[4]呂叔湘.關(guān)于“的、地、得”和“做、作” [J].語文學習.1981(3).
[5]李煒.論漢語中的“作”和“做” [J].辭書研究.1998(3).
[6]張莉芳.“做”與“作”的異同[J].語文學刊.2006(17).
注 釋
①參見呂叔湘:《關(guān)于“做”和“作”》,《小作家選刊》2004年第2期。
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wù)印書館2020年版,第1759-1760頁。
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wù)印書館2020年版,第1756頁。
④朱德熙:《現(xiàn)代書面漢語里的虛化動詞和動名詞》,《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5期。
⑤張自烈、寥文英:《正字通·子丑寅集》卷一,康熙二十四年秀水吳源起清畏堂刊本,第53頁。
⑥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97頁。
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wù)印書館2012年版,第357頁。
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wù)印書館2012年版,第727頁。
⑨魯迅:《二心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頁。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大別山高級中學)